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每当读起《再别康桥》,我都会被诗人笔下的康桥迷住,虽然今生不可能看它一眼,但仍然梦幻般爱宠着它。
作为“新月诗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诗思旖旎,结构多变,富于创新,充满了豪情。在本诗中,他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乡”,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越了“母校”这一实体,而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为了能充分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和依恋,诗人选取康桥最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把炽热深沉的情感寄寓其中。一是“金柳”,河畔的柳树,被夕阳染成金色,像盛装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也荡漾在诗人心头。二是绿油油的“青荇”,在康河清澈的柔波中,似在向诗人招手,诗人也甘做一条这样的水草。三是“清泉”,在榆阴下像是天上的彩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四是“长篙”,撑着满载星辉的小船,像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梦,去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从夕阳西下,到满船星辉,诗人在康河已流连多时,但分别是必然的,还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悄悄的来,悄悄地走吧,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免得离人更伤感。最终诗人还是挥一挥衣袖。悄悄地与康桥告别。诗第一节,三次用“轻轻”,最后一节,又三次用“悄悄”,更加渲染了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气氛,通过这种质朴而典雅的语言,娓娓道来,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不仅如此,这首诗结构也很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六至八个字,诗句均齐中又有变化。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由此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讲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多种手法创造了音乐的美感。节奏每句多为三拍。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单行则比较灵活,有的在节内押韵,如第六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箫”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一节的“招手”与第二节的“金柳”,第二节的“艳影”与第三节的“青荇”: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连,如第四节末行的“梦”与第五节开头的“寻梦”,第五节末行与第六节首行的“放歌”,第六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一节与第七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蓄、典雅,明显体现出了绘画的色彩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每当读起《再别康桥》,我都会被诗人笔下的康桥迷住,虽然今生不可能看它一眼,但仍然梦幻般爱宠着它。
作为“新月诗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诗思旖旎,结构多变,富于创新,充满了豪情。在本诗中,他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泉源”、“精神依恋之乡”,抒发了热爱和留恋母校的情怀,但又超越了“母校”这一实体,而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为了能充分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和依恋,诗人选取康桥最有代表性的景色构成意象,把炽热深沉的情感寄寓其中。一是“金柳”,河畔的柳树,被夕阳染成金色,像盛装的新娘,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也荡漾在诗人心头。二是绿油油的“青荇”,在康河清澈的柔波中,似在向诗人招手,诗人也甘做一条这样的水草。三是“清泉”,在榆阴下像是天上的彩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四是“长篙”,撑着满载星辉的小船,像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梦,去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多情自古伤离别,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从夕阳西下,到满船星辉,诗人在康河已流连多时,但分别是必然的,还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悄悄的来,悄悄地走吧,连夏虫也为诗人沉默,免得离人更伤感。最终诗人还是挥一挥衣袖。悄悄地与康桥告别。诗第一节,三次用“轻轻”,最后一节,又三次用“悄悄”,更加渲染了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气氛,通过这种质朴而典雅的语言,娓娓道来,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不仅如此,这首诗结构也很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句六至八个字,诗句均齐中又有变化。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由此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讲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再别康桥》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多种手法创造了音乐的美感。节奏每句多为三拍。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单行则比较灵活,有的在节内押韵,如第六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箫”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一节的“招手”与第二节的“金柳”,第二节的“艳影”与第三节的“青荇”: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连,如第四节末行的“梦”与第五节开头的“寻梦”,第五节末行与第六节首行的“放歌”,第六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一节与第七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蓄、典雅,明显体现出了绘画的色彩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