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达和宋丹丹的恩怨情仇一直是娱乐圈关注的焦点,虽然对大儿子英巴图心怀愧疚,但英达也曾说过,“分开了就是分开了,不然对谁都没有好处,也会对新家庭造成伤害,要开始新的生活,就要把原来的一页彻底翻过去,包括不见孩子。”这导致在许多人眼里,英达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可是,当小儿子英巴彦出生后,英达却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一边体验做爸爸的喜悦,一边又硬起心肠做了回严厉的“虎爸”……
英氏祖训:
儿子成功了父亲才成功
英达出生名门,曾祖父英华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父亲英若诚曾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向中国引入了英国戏剧作品,同时作为著名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两度参演贝托鲁奇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也有他的身影。正因为家族中人才辈出,英达一直很努力,深怕自己配不上英氏家族的这个姓氏。
英达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大学毕业后,热爱戏剧表演的他又信心满满地报考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但因眼睛高度近视未能如愿。后来,他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最终获得“导表演高级文艺硕士”学位。
此后,英达参演了《最后的贵族》、《霸王别姬》、《甲方乙方》和《围城》等多部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成为娱乐圈炙手可热的名演员。接着,他又转型当导演,《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多部脍炙人口的情景喜剧奠定了英达在中国喜剧界不可代替的地位。
直到这时,英达才终于松了口气,自己总算没有辱没英氏祖训:光自己成功不算成功,把下一代培养成功,才能算真的成功。所以,此时的英达才敢挺直腰板面对父亲。
在英诺诚去世前,曾无限感慨地对他说:“儿子,感谢你,让我的人生获得完美,希望你也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功。”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英达第一次当父亲时,他还不懂得如何当父亲。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儿子巴图身上。等到婚姻亮起红灯,儿子随妻子离开自己时,他才幡然醒悟,自己将永远错失这个孩子的成长。
幸运的是,没多久,他和梁欢的儿子顺利降生。看着襁褓里结实、健康的儿子,英达暗暗下决心,此生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小子培养成才。英达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像箭头一样勇往直前,因而为他取名如镝,满名叫巴彦,富饶的意思。
儿子出生后,英达想弥补以往的种种遗憾,恨不得一分一秒都不落地陪在儿子身边。可惜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身为名人的英达诸事缠身,根本抽不出时间与儿子朝夕相处。
知夫莫若妻,梁欢知道英达的心结,只有巴彦成功了,丈夫英达的人生才会完满。因此,梁欢与英达商量后,毅然辞去所有工作,把全部的心血用在了相夫教子上。
逼子成才:
成功从来都不是安排的
英达觉得,想要把英巴彦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让他先拥有成功的个人条件。而独立性的培养,是对孩子必不可少的训练。所以从巴彦很小开始,英达就要求他晚上独自睡觉。可小小的英巴彦却不干,宁愿选择睡在父母卧室的沙发上,也不愿一个人独睡一间房。
随着巴彦个头越长越大,沙发也被压得变了形。英达却不允许妻子换新沙发,他想借此逼迫儿子早日独自睡觉。有一次,正在睡梦中的英达突然听到“轰”地一响,他知道这是沙发被压垮的声音,于是赶紧朝沙发望去,却看见儿子已滚到了地上。可是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一眨眼功夫,就看见巴彦如弹簧一样“嗖”地一下又爬回了那个被压坏的沙发。
此事让英达深有感触,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不能为了强迫孩子早日独立,而忽视了他内心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这之后,英达再也没有逼迫巴彦睡自己房间,而巴彦就这样在父母卧室的沙发上睡了6年,直到出国后才心甘情愿地独自一人睡觉。
随着巴彦一点点长大,英达开始思考,该把儿子往哪条路上引导,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功。英达想,父亲即是演员又是官员,而自己既是导演、演员、编剧,又是董事长,放眼整个英氏家族,好像唯独缺少音乐和体育界的成功人士。英达和梁欢商量后,决心把巴彦培养成一名钢琴家。
因此,从巴彦3岁上幼儿园开始,英达就会事先跟老师约定,巴彦下午是不会去学校上课的。听闻此话,老师都会诧异地问:“不上课在家干什么啊?”英达总会理直气壮地回答:“练钢琴啊。”不管老师们的眼光如何诧异,梁欢每天中午都会按时把英巴彦接回家,雷打不动地练习3个小时的钢琴。
英巴彦读小学5年级时,钢琴老师问英达夫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为英巴彦办理退学啊?”老师的话令英达很是惊诧,老师却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想把英巴彦培养成一名钢琴家,就不可能让他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接受学校教育,必须让他把所有时间用来弹钢琴,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要用来弹琴。
当英达回到家和英巴彦商量时,却遭到了儿子的严厉拒绝。英巴彦更是流着眼泪说道:“爸爸,其实我不喜欢钢琴,我每次努力拿第一名,都是为了能少弹一会儿琴。”儿子的话如一记闷棍敲在了英达头上,他一下想到了父亲。当年,自己北大心理学硕士毕业后,想报考戏剧表演时,父亲没有阻挠自己,当自己没有如期考上只能远赴海外留学时,父亲更是全力支持。当自己从演员决心转行做导演时,父亲同样没有反对,父亲以最大的包容等着自己走向成功的大门。
英达决心做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尊重儿子的意愿,毕竟成功从来都不是被安排出来的,只有顺应儿子的兴趣,儿子才可能真正成功。想通这一点,英达果断地让儿子放弃了学了多年的钢琴。
严苛虎爸:
流血也要坚持不放弃
其实,英巴彦不是没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他3岁的时候,英达就发现儿子对溜冰特别有兴趣。那天,英达和梁欢带他去家附近的商场买东西,商场里有一块小的溜冰场,英巴彦一见到就趴在冰场外围的玻璃上看,不愿离开。英达见儿子这么喜欢,就随口问道:“你想学滑冰吗?”英巴彦当即猛点头,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冰上生涯。 不同于学钢琴,巴彦每天都期待着能去练习,不管怎么摔跤,他都从不喊一声疼。一年后,已经学得有模有样的巴彦选择了冰球。得知儿子想学冰球,英达诧异之余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并决心不惜一切,帮助儿子成功。
除了工作,英达几乎都会在训练场旁陪伴儿子。不仅如此,他这个原本对冰球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几年学习下来,竟成了一个冰球通,对冰球的历史、比赛规则、训练技巧等都了如指掌。为了让英巴彦能接受更好的专业训练,英达与梁欢在儿子9岁的时候举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因为那里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冰球球队。
从此,英达成了空中飞人,奔波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由于时差关系,他常常会错过儿子的比赛,但他都会要妻子帮他录下来,只要空下来,他就会认真地翻看,一点点记录儿子的进步和不足。
当英达知道英巴彦的偶像是著名的篮球员姚明时,他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把姚明请到英巴彦面前。看着儿子激动万分的模样,英达甘之如饴。也许是偶像的动力起了作用,英巴彦更加坚信了要成为最优秀冰球运动员的决心。为了让儿子的体格能达到冰球运动员的标准,英达把自己变成了营养专家和美食家,只要有时间,就会亲自下厨为儿子亲手炮制味美俱全又营养丰富的食物。
众所周知,打冰球的运动员常常会受伤,英巴彦也不例外,经常是挂彩回家。英达虽心疼但从不表露,在他的内心里,要想成功就必须吃尽苦头,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筹;否则,根本谈不上成功。因此,当儿子训练时被撞掉一颗牙齿,满口鲜血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故意对儿子说:“男子汉,掉颗牙齿不算啥,你看人家满口没牙都照打球的。等你哪天牙齿都掉光了,我就带你去种全套。”当然私底下,英达把自己变成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亲手为儿子包扎,甚至还专门去学推拿按摩,为儿子解除疲劳。
冰球运动是项昂贵的运动,就连不差钱的英达都曾吐槽:“冰球可能是冰雪项目中投入最多的,包括护具、头盔,冰球杆,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损耗品,儿子有时候也只能用一些二手物品。所以英巴彦的成绩除了他的辛苦付出外,也都是靠钱堆起来的。”也许这也是英达一直不停地奔波忙碌的原因,为保障儿子成功必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
如今,英巴彦已经17岁了,他在冰球上表现出来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冰球界专家们的认可。目前,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NHL(北美冰球职业联赛),然后在2022的冬奥会上带领中国冰球队出战。英达更是豪气万丈地说:“我相信,英巴彦一定可以带领中国冰球队走向世界的。”也许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成功的最佳肯定。前不久,当英达接受采访,被问及此生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巴彦就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他的成功才能证明我的成功,我感谢他,我的儿子。” 编辑/贺长虹
英氏祖训:
儿子成功了父亲才成功
英达出生名门,曾祖父英华创立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父亲英若诚曾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向中国引入了英国戏剧作品,同时作为著名的导演、编剧和演员,两度参演贝托鲁奇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也有他的身影。正因为家族中人才辈出,英达一直很努力,深怕自己配不上英氏家族的这个姓氏。
英达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大学毕业后,热爱戏剧表演的他又信心满满地报考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但因眼睛高度近视未能如愿。后来,他留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最终获得“导表演高级文艺硕士”学位。
此后,英达参演了《最后的贵族》、《霸王别姬》、《甲方乙方》和《围城》等多部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成为娱乐圈炙手可热的名演员。接着,他又转型当导演,《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多部脍炙人口的情景喜剧奠定了英达在中国喜剧界不可代替的地位。
直到这时,英达才终于松了口气,自己总算没有辱没英氏祖训:光自己成功不算成功,把下一代培养成功,才能算真的成功。所以,此时的英达才敢挺直腰板面对父亲。
在英诺诚去世前,曾无限感慨地对他说:“儿子,感谢你,让我的人生获得完美,希望你也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功。”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英达第一次当父亲时,他还不懂得如何当父亲。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儿子巴图身上。等到婚姻亮起红灯,儿子随妻子离开自己时,他才幡然醒悟,自己将永远错失这个孩子的成长。
幸运的是,没多久,他和梁欢的儿子顺利降生。看着襁褓里结实、健康的儿子,英达暗暗下决心,此生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小子培养成才。英达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像箭头一样勇往直前,因而为他取名如镝,满名叫巴彦,富饶的意思。
儿子出生后,英达想弥补以往的种种遗憾,恨不得一分一秒都不落地陪在儿子身边。可惜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身为名人的英达诸事缠身,根本抽不出时间与儿子朝夕相处。
知夫莫若妻,梁欢知道英达的心结,只有巴彦成功了,丈夫英达的人生才会完满。因此,梁欢与英达商量后,毅然辞去所有工作,把全部的心血用在了相夫教子上。
逼子成才:
成功从来都不是安排的
英达觉得,想要把英巴彦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必须让他先拥有成功的个人条件。而独立性的培养,是对孩子必不可少的训练。所以从巴彦很小开始,英达就要求他晚上独自睡觉。可小小的英巴彦却不干,宁愿选择睡在父母卧室的沙发上,也不愿一个人独睡一间房。
随着巴彦个头越长越大,沙发也被压得变了形。英达却不允许妻子换新沙发,他想借此逼迫儿子早日独自睡觉。有一次,正在睡梦中的英达突然听到“轰”地一响,他知道这是沙发被压垮的声音,于是赶紧朝沙发望去,却看见儿子已滚到了地上。可是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一眨眼功夫,就看见巴彦如弹簧一样“嗖”地一下又爬回了那个被压坏的沙发。
此事让英达深有感触,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生的,不能为了强迫孩子早日独立,而忽视了他内心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赖感。这之后,英达再也没有逼迫巴彦睡自己房间,而巴彦就这样在父母卧室的沙发上睡了6年,直到出国后才心甘情愿地独自一人睡觉。
随着巴彦一点点长大,英达开始思考,该把儿子往哪条路上引导,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功。英达想,父亲即是演员又是官员,而自己既是导演、演员、编剧,又是董事长,放眼整个英氏家族,好像唯独缺少音乐和体育界的成功人士。英达和梁欢商量后,决心把巴彦培养成一名钢琴家。
因此,从巴彦3岁上幼儿园开始,英达就会事先跟老师约定,巴彦下午是不会去学校上课的。听闻此话,老师都会诧异地问:“不上课在家干什么啊?”英达总会理直气壮地回答:“练钢琴啊。”不管老师们的眼光如何诧异,梁欢每天中午都会按时把英巴彦接回家,雷打不动地练习3个小时的钢琴。
英巴彦读小学5年级时,钢琴老师问英达夫妇:“你们打算什么时候为英巴彦办理退学啊?”老师的话令英达很是惊诧,老师却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如果想把英巴彦培养成一名钢琴家,就不可能让他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接受学校教育,必须让他把所有时间用来弹钢琴,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要用来弹琴。
当英达回到家和英巴彦商量时,却遭到了儿子的严厉拒绝。英巴彦更是流着眼泪说道:“爸爸,其实我不喜欢钢琴,我每次努力拿第一名,都是为了能少弹一会儿琴。”儿子的话如一记闷棍敲在了英达头上,他一下想到了父亲。当年,自己北大心理学硕士毕业后,想报考戏剧表演时,父亲没有阻挠自己,当自己没有如期考上只能远赴海外留学时,父亲更是全力支持。当自己从演员决心转行做导演时,父亲同样没有反对,父亲以最大的包容等着自己走向成功的大门。
英达决心做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尊重儿子的意愿,毕竟成功从来都不是被安排出来的,只有顺应儿子的兴趣,儿子才可能真正成功。想通这一点,英达果断地让儿子放弃了学了多年的钢琴。
严苛虎爸:
流血也要坚持不放弃
其实,英巴彦不是没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他3岁的时候,英达就发现儿子对溜冰特别有兴趣。那天,英达和梁欢带他去家附近的商场买东西,商场里有一块小的溜冰场,英巴彦一见到就趴在冰场外围的玻璃上看,不愿离开。英达见儿子这么喜欢,就随口问道:“你想学滑冰吗?”英巴彦当即猛点头,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冰上生涯。 不同于学钢琴,巴彦每天都期待着能去练习,不管怎么摔跤,他都从不喊一声疼。一年后,已经学得有模有样的巴彦选择了冰球。得知儿子想学冰球,英达诧异之余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并决心不惜一切,帮助儿子成功。
除了工作,英达几乎都会在训练场旁陪伴儿子。不仅如此,他这个原本对冰球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几年学习下来,竟成了一个冰球通,对冰球的历史、比赛规则、训练技巧等都了如指掌。为了让英巴彦能接受更好的专业训练,英达与梁欢在儿子9岁的时候举家前往美国芝加哥,因为那里有着全世界最优秀的冰球球队。
从此,英达成了空中飞人,奔波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由于时差关系,他常常会错过儿子的比赛,但他都会要妻子帮他录下来,只要空下来,他就会认真地翻看,一点点记录儿子的进步和不足。
当英达知道英巴彦的偶像是著名的篮球员姚明时,他不惜动用自己的人脉,把姚明请到英巴彦面前。看着儿子激动万分的模样,英达甘之如饴。也许是偶像的动力起了作用,英巴彦更加坚信了要成为最优秀冰球运动员的决心。为了让儿子的体格能达到冰球运动员的标准,英达把自己变成了营养专家和美食家,只要有时间,就会亲自下厨为儿子亲手炮制味美俱全又营养丰富的食物。
众所周知,打冰球的运动员常常会受伤,英巴彦也不例外,经常是挂彩回家。英达虽心疼但从不表露,在他的内心里,要想成功就必须吃尽苦头,只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筹;否则,根本谈不上成功。因此,当儿子训练时被撞掉一颗牙齿,满口鲜血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故意对儿子说:“男子汉,掉颗牙齿不算啥,你看人家满口没牙都照打球的。等你哪天牙齿都掉光了,我就带你去种全套。”当然私底下,英达把自己变成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亲手为儿子包扎,甚至还专门去学推拿按摩,为儿子解除疲劳。
冰球运动是项昂贵的运动,就连不差钱的英达都曾吐槽:“冰球可能是冰雪项目中投入最多的,包括护具、头盔,冰球杆,而且这些东西都是损耗品,儿子有时候也只能用一些二手物品。所以英巴彦的成绩除了他的辛苦付出外,也都是靠钱堆起来的。”也许这也是英达一直不停地奔波忙碌的原因,为保障儿子成功必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
如今,英巴彦已经17岁了,他在冰球上表现出来的成绩已经得到了冰球界专家们的认可。目前,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NHL(北美冰球职业联赛),然后在2022的冬奥会上带领中国冰球队出战。英达更是豪气万丈地说:“我相信,英巴彦一定可以带领中国冰球队走向世界的。”也许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成功的最佳肯定。前不久,当英达接受采访,被问及此生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巴彦就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他的成功才能证明我的成功,我感谢他,我的儿子。” 编辑/贺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