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学的“突破口”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h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教学的起始,导入课文的几句开场白的精心安排,就是导语设计。其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1]导语的内容可以交代时代背景,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学习志趣;或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由已知求未知;或适当强调课文的重要性,引起重视;或提出问题,讲点有关趣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或描绘情景,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引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导语设计的方式很多,如:提疑问,设悬念,启迪思索;讲故事,说笑话,激发兴趣;述评价,引赞语,唤起重视;解题目,讲背景,揭示文旨;引诗句,用名言,调动情感等等。[2]下面就导语的设计方式,借鉴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感受。
  
  一、提疑问,设悬念,启迪思索。
  
  有时候,一堂课,就如同一座知识迷宫,要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主动地揭示谜底,就得在一开始制造出悬念来“吊”他们的胃口。如《迢迢牵牛星》的导语:“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可望不可及的时候,你能想像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又如,《归园田居》的导语:“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呢”?[3]这个导语,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紧紧扣住学生的探究之心,使他们产生不学不快之感。采用这种导入方式,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状态。当然,老师在设计疑问时,应注意把握分寸,疑问不可过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问不可过浅,浅则流于平庸,令人索然寡味;疑问不可与课文无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课文上。
  
  二、讲故事,说笑话,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重要的心理成分,是求知的动力,是思维活动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心理,就成了导入新课的首要的目的和任务。如在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前,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在一次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伏特加酒,中国人当然拿出了茅台酒,美国人呢?他拿起酒杯不慌不忙地倒了点伏特加酒,又倒了点白兰地,最后倒了点茅台酒,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同学们,你们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他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呢?”[4]这个导语选用了取他人之长融合成自身特色的美国文化,暗扣“拿来主义”的主旨,同时,故事本身有一定的趣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很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先向学生介绍“木石前盟”的故事,让学生急于知道宝黛初会的情景,在翻开书本之前,就对课文内容饶有兴味。
  
  三、述评价,引赞语,唤起重视。
  
  选入教科书的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精品,字字珠玑,篇篇佳妙,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丰碑。有些范文的作者是文坛精英,名垂青史。讲授此类课文,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如学习李白、杜甫的诗作,可引用韩愈的赞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学习《孟子》篇章,我们可以说“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象、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雄辩的口才,雄踞‘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导语强调了作者、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在了解文学常识的同时,从思想上对课文有足够的重视。
  
  四、解题目,讲背景,揭示文旨。
  
  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作品有着统帅灵魂之巧,画龙点睛之妙。直接从课题导入,可揭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介绍背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政治形势、社会面貌、历史事件等材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些年代久远的政治论文和杂文,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文言文,时代感特别强的文学作品或传记作品等,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过秦论》一文,一上课教师可直接板书课题,对课题“过秦论”作出解释,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及文章内容,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接着从“战国末期与秦王朝的历史概况”和“贾谊所生活的西汉初期的社会的历史概况”两方面介绍历史背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做好铺垫。当然,介绍时代背景应注意选择与课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内容,精心组织,力求简明扼要。
  
  五、引诗句,用名言,调动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的节拍起伏激荡,教师在上课之始应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环境”。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先出示鲁迅先生的有关诗歌,如《无题》、《自嘲》等,让学生强烈感受鲁迅先生的一腔赤诚的爱国之心,认识鲁迅先生的一生使用匕首投枪之笔,成就他“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崇高评价。这些有益于学生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乃至鲁迅先生本人。再如学习宋词,可用名句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宋代词这种文学形势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空前繁荣,宋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导语由名句切入,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使学生在情绪亢奋中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从而对课文有深刻的体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导入新课已不一定要用“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乐、录像等来引入课文。如《鸿门宴》,可先放映《霸王别姬》影片片段,引导学生从项羽的最终失败去探究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成败得失。再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文章难度较大,可先播放一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音乐中的虚实相生导入课文,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认识。总之,导入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灵活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把纷乱的杂念放下。”[6]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7]在教学中,一个精巧的导入,往往会造成学生渴求知识,期待学习的心理效果。反之,导入不利,就会破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乏味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找准“突破口”,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精心设计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为学生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2 罗大同主编.《实用语文教学词典》,1989.6
  3 《高中优秀教案》.志鸿优化系列丛书,2007.9
  4 闫银夫、桑建中主编、邓彤设计.《教学方案设计》,2001.1
  5 《优秀教案》.志鸿优化系列丛书.高三语文,2005.5
  6 叶圣陶.《文章讲话》
  7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是保护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单位。1915年,AAUP发表了首份原则声明。本文从分析这份声明的原则入手,对其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能对美国的学术自由发生史有所了解。  [关键词]学术自由;AAUP;美国;终身聘任制;妥协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82-02     对于美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学术
期刊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矛盾凸显期。党中央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提出背景    2003年初,我国暴发了大规模的“非典”,这是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动因。“非典”主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
期刊
[Abstract]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They are inseparable. On the one hand,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is influenced and shaped by culture. Understand
期刊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十五年,写作文评语是必做的工作,自然也有一些体会。本人认为,作文评语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窗口。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  多年来,笔者对如何写好作文评语,做了一些尝试,现不避浅陋,将点滴体会写出来,请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使学生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忽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
期刊
一年一度的初三毕业考试,既作为初中阶段的毕业考试,也是一次高中选拔性考试,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针对语文学科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内容广、知识杂的特点,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备考,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成效,是历年来大家共同研究的话题。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初三语文复习的一些浅见。    一、把握标准,明确方向。    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把握命题的依据、
期刊
[摘要]语文教师的职责不是就每一篇课文面面俱到,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建构课堂教学内容,确立较为单纯的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建构;基础;原则;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90-02  [Abstract]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ne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与主旋律极不协调的音符却是:学校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可教”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他们厌恶学习,不求上进,游戏人生。胸无点墨却孤芳自赏,桀骜不驯;整天模仿社会一些闲散人员的行为,逃学闲逛,赌博斗殴,自称“玩酷”;待人不诚,咄咄逼人,甚至对待自己的父母也会使用欺诈手段,却自认为是“
期刊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修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教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只有不断的思考,才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语文教学,没有思考精神的教师,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吸引学生的魅力,是对教育的亵渎,也是缺乏人道精神。  这几年,大家都在关注新的《课程标准》,课标是课程标准,并不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从小就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神圣使命。如何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结合本人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科学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