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上旬,权威媒体刊登了“中国信用增进行业标准诞生”的消息。报道称,央行于8月底发布了《信用增进机构业务规范》和《信用增进机构风险管理规范》等两项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对信用增进的内涵、信用增进的基本方式、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等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在提高债项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水平之外,还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创设和交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机制安排。
应该说,《标准》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信用增进行业的直接管理,促进增信业务的规范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也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行业标准的诞生有利于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有序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业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比较和判断信用增进公司的风险和实力。
近年来,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为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监管部门陆续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然而,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的困扰,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在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债券增信作为提高债券信用等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但是,考虑到我国信用增进行业仍属于发展初期,我们认为《标准》在实际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判断公司风险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风险准备金,尽管《标准》要求“信用增进机构应根据业务风险特点,及时、足额地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信用增进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设定差异化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和计提标准”,但具体的监控效果将取决于计提比例、调整周期,以及金融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鉴于我国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期待《标准》在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细节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作为新兴行业,信用增进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与其他金融行业监管日趋规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的现状相比,由于缺乏适用的法律依据、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税收等关键性外部政策也比较模糊,整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无论是业务的规范开展、服务质量的保证,还是经营风险的控制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这也制约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出台信用增进行业标准的意义重大,因此更需力求完善。
延伸阅读
什么是信用增进:简单地说,信用增进就是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等级,以便能从金融活动中顺利筹取资金。比如,通过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来进行外部信用增进。
信用增进机构:目前国内涉及到相关业务的企业主要是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全国中小企业风险数据评价中心。前者由七家实力国企出资构建,主要面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后者通过监测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数据实现企业信贷信用的累积与增进。
行业规划: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构建多层次的信用增进行业管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制定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增进业务管理办法列入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立法规划,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即将发布信用增进业务自律管理规则。
《标准》对信用增进的内涵、信用增进的基本方式、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等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在提高债项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水平之外,还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创设和交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机制安排。
应该说,《标准》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信用增进行业的直接管理,促进增信业务的规范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也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行业标准的诞生有利于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有序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业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比较和判断信用增进公司的风险和实力。
近年来,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为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监管部门陆续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然而,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的困扰,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在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债券增信作为提高债券信用等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但是,考虑到我国信用增进行业仍属于发展初期,我们认为《标准》在实际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判断公司风险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风险准备金,尽管《标准》要求“信用增进机构应根据业务风险特点,及时、足额地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信用增进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设定差异化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和计提标准”,但具体的监控效果将取决于计提比例、调整周期,以及金融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鉴于我国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期待《标准》在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细节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作为新兴行业,信用增进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与其他金融行业监管日趋规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的现状相比,由于缺乏适用的法律依据、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税收等关键性外部政策也比较模糊,整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无论是业务的规范开展、服务质量的保证,还是经营风险的控制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这也制约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出台信用增进行业标准的意义重大,因此更需力求完善。
延伸阅读
什么是信用增进:简单地说,信用增进就是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等级,以便能从金融活动中顺利筹取资金。比如,通过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来进行外部信用增进。
信用增进机构:目前国内涉及到相关业务的企业主要是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全国中小企业风险数据评价中心。前者由七家实力国企出资构建,主要面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后者通过监测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数据实现企业信贷信用的累积与增进。
行业规划: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构建多层次的信用增进行业管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已将制定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增进业务管理办法列入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立法规划,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即将发布信用增进业务自律管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