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称国家疆域地图为“舆图”,历代统治者对舆图的绘制都十分重视。舆图能够反映国家疆域范围、山川形势,便于国家行政管理和军事行动。清代康熙皇帝曾主持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实地测绘,制成《皇舆全览图》,体现了当时先进的测绘水平。故宫博物院现藏该图两种木刻版。
地图测绘成要务
《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是出于康熙皇帝统治国家的现实需求,而掌握西方先进测绘技术的西洋传教士的到来,更是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康熙朝初期,战争不断,清廷先后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在这些战斗中,地图是有力的作战指挥工具,但当时的地图却存在粗略模糊、测绘不清等情况,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康熙皇帝感到清代“疆域错纷,幅员辽阔。……方舆地理,作者颇多,详略既殊,又今昔互异”。各省地图更是参差不齐,“或一省有大图而无小图;或一省有里数程途,而无疆界;或一省有疆界,而无里数程途;各省皆不一例”。作为中国这片辽阔土地的统治者,康熙皇帝迫切需要一份准确、详细的全国地图,以反映国家地理形势,为军事战争、赋税管理,乃至河道治理等提供参考。
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廷与沙俄就边界争端在尼布楚谈判,法国传教士张诚作为清廷翻译参与其中。谈判期间,清廷为准备谈判资料,派人到边界调查勘测,形成不少边界草图和相关说明。张诚根据这些资料,绘成亚洲地图,但其中对中国东北的描绘却因地理知识的缺乏而不够详细。张诚于是向康熙皇帝建议组织一次全国大地测量,绘制精准的全国地图。康熙三十七年(1698),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来华,发现各省地图与实际多有出入,再次建议重新绘制各省地图。
中国地图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传教士的建议,使康熙皇帝坚定了开展全国范围地图测绘的决心。
历法之争引兴趣
此次地图测绘没有沿用中国传统测绘方法,而是采用了西方测绘方法,这与康熙皇帝对西学的热爱密不可分。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的兴趣,源于其即位之初的历法之争。
清代从顺治二年(1645)便采用由传教士汤若望编纂的西洋历法《时宪历》,采用后一直推算准确,而钦天监回回科的旧历推算却存在不少误差。顺治十三年(1656),汤若望决定裁撤回回科,这引发了清代第一次历法之争。回回科官员对汤若望心怀不满,不时给他制造难题,但每次较量都是汤若望胜出。
康熙即位后,鳌拜等辅政大臣把持朝政,政局趋向保守。康熙三年(1664),钦天监官员杨光先弹劾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指责其图谋不轨。这一弹劾得到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鳌拜下令废止《时宪历》,恢复大统历和回历,将汤若望判处死罪入狱,任命杨光先为钦天监監正。但杨光先此后在多次天象预测中失误,逐渐失去清廷信任。
康熙七年(1668),汤若望的助手南怀仁上书弹劾杨光先。此时的康熙皇帝虽未掌握实权,但已有自己的判断和主张,而且对鳌拜的专权十分不满。于是,他让杨光先和南怀仁当众比试天象推算,结果南怀仁完胜,证实了西洋历法的准确性。这次争论以杨光先被撤职,南怀仁被重新启用,汤若望被释放,《时宪历》恢复使用告终。
后来,回忆起学习西学的动因,康熙皇帝说:“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睹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能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说明这件事情对康熙皇帝的触动很大,于是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康熙皇帝广泛学习了天文、数学、测绘、音乐、医学、绘画等知识。
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尤其是天文、测绘、地理方面的学习,让康熙皇帝相信,西方测绘方法更加科学准确。于是,他决定任用西方传教士,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
全国测量十年成
这是一项庞大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仅仅依靠在华的传教士和国内的科技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康熙皇帝任命法国传教士白晋为特使,前往法国招募传教士和科学家。白晋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启程,三十八年返回,带回一批优秀的西方人才,大大充实了测绘队伍。
谨慎起见,测绘并未一开始就全面铺开,而是先在北京周边进行试验。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令张诚、白晋等传教士测绘北京及其周边的土地。半年后,地图绘制完成,康熙皇帝亲自校勘,认为远比旧图精确。试验成功后,全国性的大地测量也拉开了序幕。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测绘团队从长城测起,半年后完成了长城地图。图中长城各城门及附近城寨、山谷、溪流等都绘制得十分详细。之后两年,又完成了东北地区的测绘。为加快进度,康熙五十年(1711),测绘团队增加人手,兵分两队,一队前往山东,一队前往长城至新疆哈密一带,并于返回途中测绘陕西、山西两省。随后又陆续完成对江西、两广、河南、江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四川、云南、贵州、湖广(今湖北、湖南)等地的测绘。康熙五十六年(1717),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因政局不稳,无法深入测量外,全部测量工作结束。各路人员回京后,由杜德美主持编绘,于两年后呈皇帝御览。这就是《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帝对这张地图十分满意,感慨道:“朕费三十余年心力,始得告成。山脉水道,俱与《禹贡》合。”同时指示群臣:“尔以此与九卿详阅,如有不合处,九卿有知者,举出奏明。”说明他对地图的准确度十分重视,并不坐享成果,而是希望精益求精。 事实的确如此。《皇舆全览图》完成后,康熙皇帝继续根据疆域变化,指导版图的完善工作。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廷平定准噶尔在西藏的叛乱,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皇帝随即下令对这些地区进行详细测绘,并补充到原有版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作并非由传教士独立完成,康熙皇帝、朝廷大臣、精通测绘的中国技术人员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次测绘有创举
《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幅全国范围的实测地图,东北至萨哈连岛(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贝加尔湖,南至崖州(海南岛),测绘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不仅开创了中国地图史上多个“首次”,更有意想不到的发现。细言之:
首次采用经纬度测量法。此次测绘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测出经纬点600多处,并综合三角测量法和梯形投影法进行测量和绘图,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说”理论下“计里画方”的陈旧做法。
首次统一测量尺度。康熙皇帝根据天文测量,规定“天上一度,即有地下二百里”,也就是说,经线一度的弧长合地面200里的距离。这是首次将经线弧度与长度单位相对应,是当时的一大创举。此外,康熙皇帝让工部制造标准尺,每尺合0.317米,作为丈量的统一尺度,这也是中国地图测绘史上的一大进步。
首次在地图中標出珠穆朗玛峰。测绘团队在测绘西藏时,首次在地图中明确标出我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比英国人1850年发现珠穆朗玛峰早了130多年。
发现地球为椭圆体。测绘东北时,发现北纬41度至47度之间由于纬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纬距,说明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椭圆体,证实了“地球扁圆说”。
推测出西洋参的存在。这次测绘还有个意外收获,那就是根据中国的地理、物产,推测出了西洋参的存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杜德美在东北测绘时,曾亲自服用人参,并将人参的形态、功效、产地、采集、保存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寄回法国发表。杜德美还大胆预测:“若还有某个国家生长此种植物,这个国家恐怕主要是加拿大,因为……那里的森林、山脉与此地的颇为相似。”果然,七年后,法国传教士拉菲托根据杜德美等人的资料,在加拿大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在与长白山纬度相近的魁北克地区发现了一种植物,与中国人参极为相似。更巧合的是,当地印第安人也已将这种植物用作药物。1718年,他将这_发现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稍后,美国东北部也陆续发现了人参。由于这种人参产自西洋,所以被称为西洋参。
总之,这次测绘的规模在中外历史上前所未有,在此后100多年里,一直是中国地图的蓝本。李约瑟评价说,《皇舆全览图》“不仅是亚洲从未有过的最好地图,也较之当时欧洲地图更佳,而且更加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