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中关注文本表达,凸显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捕捉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模仿训练,从而学有所得。
[关键词]关注;文本;训练
谈到语言训练,我们往往将其与机械重复、题海战术划上等号,认为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忌讳。面对这一现状,需要我们静静思索,重新审视。
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地说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它不是单纯地做练习,组词、造句、填空等孤立地进行字词句式的训练,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它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中品味感悟。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时,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该篇文章以“欢乐”为主线,不管是题目还是具体的文本表达,都紧扣“欢乐”展开描写;整篇课文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场面描写独具特色。针对文本特点,在教学预设中,教师以感悟“欢乐”之情为主线,注重训练,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学习。努力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表演,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体会本课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通过创设情景的口语交际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迁移拓展,注重词语理解中学会迁移运用,积累基本表达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作演示,优化词语教学
“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这几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教师找到的语文文字的训练点是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提、端、滴、撒、灌、泼”,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妙。如“提”和“端”, “滴”和“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动作演示,让学生体会到,“提”和“端”符合生活实际;傣族人民要用“滴”才显得细心、用心;花儿用“撒”才显得均匀、虔诚;而“灌”和“泼”,更能反映出泼水场面的狂欢。随着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加深,再通过表演和反复朗读,文中描述的欢乐景象在他们的脑中逐渐明晰起来,“明晰”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优化词语教学,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二、借助图画,扎实口语训练
图画的直观、形象,容易让学生欣赏泼水的欢乐场面,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体会人们的欢乐心情。在情景共融中进行口语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插图精美,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就充分利用了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以泼水现场的人自居,将清水泼向自己关爱的人,送出诚挚的祝福。 “看,图上这些傣族人民泼得多开心呀,你希望成为图上的谁?为什么?”从而进行句式训练:我想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在叙述的过程中他们都不知不觉地说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理解了清水的独特含义。同时,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借机提问:“爷爷过生日,你想送出什么祝福?”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变得更具体化。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三、迁移拓展,积累表达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材以随课文分散识字为主,体现了“识用结合”的基本思想。教学中,部分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会,忽视了识字写字。
由文本中“互相泼水”的意思到 “互相说、互相听”,再到“互相帮助”,在举一反三中理解词语“互相”的意思,并学会迁移运用,积累基本表达,这种学习词语的基本方法对学生以后积累词汇打下很好的基础。
当然,不同文本的表达形式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树立“用教材、教语文”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文本中寻求语言教学的切入点,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语言、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关注;文本;训练
谈到语言训练,我们往往将其与机械重复、题海战术划上等号,认为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忌讳。面对这一现状,需要我们静静思索,重新审视。
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地说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它不是单纯地做练习,组词、造句、填空等孤立地进行字词句式的训练,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它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赏析中品味感悟。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时,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该篇文章以“欢乐”为主线,不管是题目还是具体的文本表达,都紧扣“欢乐”展开描写;整篇课文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场面描写独具特色。针对文本特点,在教学预设中,教师以感悟“欢乐”之情为主线,注重训练,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学习。努力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表演,积累学生的词汇量,体会本课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通过创设情景的口语交际训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迁移拓展,注重词语理解中学会迁移运用,积累基本表达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作演示,优化词语教学
“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人人脸上笑开了花。”
这几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教师找到的语文文字的训练点是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提、端、滴、撒、灌、泼”,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妙。如“提”和“端”, “滴”和“撒”,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动作演示,让学生体会到,“提”和“端”符合生活实际;傣族人民要用“滴”才显得细心、用心;花儿用“撒”才显得均匀、虔诚;而“灌”和“泼”,更能反映出泼水场面的狂欢。随着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加深,再通过表演和反复朗读,文中描述的欢乐景象在他们的脑中逐渐明晰起来,“明晰”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优化词语教学,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二、借助图画,扎实口语训练
图画的直观、形象,容易让学生欣赏泼水的欢乐场面,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体会人们的欢乐心情。在情景共融中进行口语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插图精美,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就充分利用了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以泼水现场的人自居,将清水泼向自己关爱的人,送出诚挚的祝福。 “看,图上这些傣族人民泼得多开心呀,你希望成为图上的谁?为什么?”从而进行句式训练:我想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在叙述的过程中他们都不知不觉地说出了清水的象征意义,理解了清水的独特含义。同时,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借机提问:“爷爷过生日,你想送出什么祝福?”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变得更具体化。这一设置达到了语言训练和情感延伸的双重效果。
三、迁移拓展,积累表达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材以随课文分散识字为主,体现了“识用结合”的基本思想。教学中,部分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会,忽视了识字写字。
由文本中“互相泼水”的意思到 “互相说、互相听”,再到“互相帮助”,在举一反三中理解词语“互相”的意思,并学会迁移运用,积累基本表达,这种学习词语的基本方法对学生以后积累词汇打下很好的基础。
当然,不同文本的表达形式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树立“用教材、教语文”的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文本中寻求语言教学的切入点,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语言、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