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刘少奇家做客》片断:1959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室的电话铃响了。老校长拿起话筒。突然,她的手由于过分激动不禁颤抖起来:啊,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我们学校的老师到他家里做客哩!
他亲切地和老师们一一握手,并且说:“你们辛苦了!孩子们在你们学校念书,给老师们添了不少麻烦。”
“你们要把我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管。不要迁就他们,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加以照顾。应当更严格要求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特殊。”
我的随想:我相信,这篇文章,刘少奇是不可能看到的。为什么?且不说成文年代的原因,即使刘主席活到看到,也断然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发表到教材中来。让我们走进文中,去找找那些令人难受的语言。
(1)“ 老校长拿起话筒。突然,她的手由于过分激动不禁颤抖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校长啊,老得手都颤抖了。在那个时代,可能那个时代的老同志,确实会因为会见中央领导而激动,但这个颤抖要告诉祖国的未来——天真的孩子们什么信息?位卑者,当惧于上?我们是要培养见到领导就颤抖的接班人,还是培养宠辱不惊,自信自爱的接班人?
(2)啊,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我们学校的老师到他家里做客哩!两个语气词,一个啊,一个哩,外加一个感叹号。且不说内容到底是不是真实,单就这个哩,我就觉得甚为不妥,为什么?一个老校长,会有这样的口吻吗?我怎么想象都无法完成这句话的朗读,总得角色错位,一个老者,竟如此以孩童式的天真口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3)应当更严格要求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特殊。其实文章一开头,作者已经把刘主席特殊了,要是不特殊,怎么令一个老者的手颤抖?要是不特殊,怎会让一个老者发出年龄错位的感叹?要是不特殊,怎会让一个普通的家校联系变成一场两会接见?
在这样的形象塑造手法面前,我们的好主席,怎会给后世留下真正的美好形象?这样的文章,一定不是在赞美先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断: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我的随想:这篇文章,相对可读性相对高一些。
其一:文章中有许多说真话的人,这个话题, 虽然是一个读书目的性话题,其实更是一个理想命题的思考。回答还是比较全面的,第一个是文化界代表:为明理,文化人最讲理,有句话就这么说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啥?一个很能讲理的,碰上一个完全不讲理的,哎!第二个是政界的,学而优则仕。第三个是商界的。第四个是农业界的。你看,一个班级,全国各界精英汇聚,工农政商兼备,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你们相不相信是同一个班里孩子发出的声音,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其二:人物形象描写亦静亦动,人物形象高冷而又不失热情。你看,“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这是以静制动,还是守株待兔?或者他认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个愿意回答的问题。但好像我们的猜测都错了,你看:“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话送给敬爱的周总理——你那么与众不同,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躲到哪里都没有用的,果不其然,魏校长果然发现了他。然后,小周一下子抛去原先的高冷,转眼之间变成了热情洋溢的五四青年。前面是一个静态的动作描写,后面是一句动感的语言描写,人物形象有变化,描写手法也有变化,可见作者还是在语言上下过苦功夫的。
其三:次要人物衬托力量极大。除了小周同学之外,其他同学要么爱钱,要么爱吃,要么爱权,要么爱酸(讲理的文化人最酸),校长倒是有情怀的,可惜太喜欢标准答案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真心话,一点都没有给予理睬,既没有点滴赞,也没有引导,好像他在等一个标准答案,当这个答案出现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没有必要放在眼里,挂在心上了。在这些人物的共同作用下,小周同学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相比较以前的教材,这类文章的比例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说明对于阅读题材,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假大空的东西,不仅难读,而且难教。历史在进步,而且步伐很大,从数字上看,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纵观历史长河中,一切流传千古而生生不息的文学作品,都是关乎人性的思考。
有人说,《西游记》就写了唐朝的皇帝,但你要知道,谁在作品中记住了唐朝皇帝,都记住了专门打皇帝的孙悟空,记住了他的勇敢与忠诚,坚定与善良。有人说,《三国演义》不都是讲帝王权谋吗?三个国家,为了银子,为了米饭,为了女人,争来斗去,但你要知道,一部三国,谁能比一个诸葛亮还亮?我们记住了他的鞠躬尽瘁,我们记住了他的运筹帷幄,我们记住了他的羽扇纶巾,我们记住了他对刘姓蜀国的忠贞与坚守。有人说,《水浒传》不都是在讲丰功伟业吗?不都是在讲农民与政府之间的野蛮博奕史吗?请问又有谁记住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打架的?我们记住了李的率真与忠诚;我们记住了林冲的隐忍,我们记住了武松的勇猛与正直;我们记住了鲁智深的豪情与义气,我们记住了梁山上,曾经有那么108个好汉。
《红楼梦》自更不要我多说,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悲欢离合,“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性中最光辉与最黑暗的元素在里面交织缠绕,成为我国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领袖之所以穿越时代的令我们敬仰,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和文字一样,本身具有感动我们的温度,我们只要用人性的笔触去书写他们,那样的文字才有力量,哪怕是一粒沙子,你也可以看到它身上撒哈拉的漫天飞舞;那怕是一块石头,你也可以穿越其坚硬本身,触摸到其鲜活赤诚的灵魂。
他亲切地和老师们一一握手,并且说:“你们辛苦了!孩子们在你们学校念书,给老师们添了不少麻烦。”
“你们要把我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管。不要迁就他们,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加以照顾。应当更严格要求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特殊。”
我的随想:我相信,这篇文章,刘少奇是不可能看到的。为什么?且不说成文年代的原因,即使刘主席活到看到,也断然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发表到教材中来。让我们走进文中,去找找那些令人难受的语言。
(1)“ 老校长拿起话筒。突然,她的手由于过分激动不禁颤抖起来。”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校长啊,老得手都颤抖了。在那个时代,可能那个时代的老同志,确实会因为会见中央领导而激动,但这个颤抖要告诉祖国的未来——天真的孩子们什么信息?位卑者,当惧于上?我们是要培养见到领导就颤抖的接班人,还是培养宠辱不惊,自信自爱的接班人?
(2)啊,国家主席刘少奇邀请我们学校的老师到他家里做客哩!两个语气词,一个啊,一个哩,外加一个感叹号。且不说内容到底是不是真实,单就这个哩,我就觉得甚为不妥,为什么?一个老校长,会有这样的口吻吗?我怎么想象都无法完成这句话的朗读,总得角色错位,一个老者,竟如此以孩童式的天真口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3)应当更严格要求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特殊。其实文章一开头,作者已经把刘主席特殊了,要是不特殊,怎么令一个老者的手颤抖?要是不特殊,怎会让一个老者发出年龄错位的感叹?要是不特殊,怎会让一个普通的家校联系变成一场两会接见?
在这样的形象塑造手法面前,我们的好主席,怎会给后世留下真正的美好形象?这样的文章,一定不是在赞美先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片断: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我的随想:这篇文章,相对可读性相对高一些。
其一:文章中有许多说真话的人,这个话题, 虽然是一个读书目的性话题,其实更是一个理想命题的思考。回答还是比较全面的,第一个是文化界代表:为明理,文化人最讲理,有句话就这么说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为啥?一个很能讲理的,碰上一个完全不讲理的,哎!第二个是政界的,学而优则仕。第三个是商界的。第四个是农业界的。你看,一个班级,全国各界精英汇聚,工农政商兼备,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你们相不相信是同一个班里孩子发出的声音,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其二:人物形象描写亦静亦动,人物形象高冷而又不失热情。你看,“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这是以静制动,还是守株待兔?或者他认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个愿意回答的问题。但好像我们的猜测都错了,你看:“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句话送给敬爱的周总理——你那么与众不同,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一样,躲到哪里都没有用的,果不其然,魏校长果然发现了他。然后,小周一下子抛去原先的高冷,转眼之间变成了热情洋溢的五四青年。前面是一个静态的动作描写,后面是一句动感的语言描写,人物形象有变化,描写手法也有变化,可见作者还是在语言上下过苦功夫的。
其三:次要人物衬托力量极大。除了小周同学之外,其他同学要么爱钱,要么爱吃,要么爱权,要么爱酸(讲理的文化人最酸),校长倒是有情怀的,可惜太喜欢标准答案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真心话,一点都没有给予理睬,既没有点滴赞,也没有引导,好像他在等一个标准答案,当这个答案出现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没有必要放在眼里,挂在心上了。在这些人物的共同作用下,小周同学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上起来。
相比较以前的教材,这类文章的比例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说明对于阅读题材,大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假大空的东西,不仅难读,而且难教。历史在进步,而且步伐很大,从数字上看,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我们纵观历史长河中,一切流传千古而生生不息的文学作品,都是关乎人性的思考。
有人说,《西游记》就写了唐朝的皇帝,但你要知道,谁在作品中记住了唐朝皇帝,都记住了专门打皇帝的孙悟空,记住了他的勇敢与忠诚,坚定与善良。有人说,《三国演义》不都是讲帝王权谋吗?三个国家,为了银子,为了米饭,为了女人,争来斗去,但你要知道,一部三国,谁能比一个诸葛亮还亮?我们记住了他的鞠躬尽瘁,我们记住了他的运筹帷幄,我们记住了他的羽扇纶巾,我们记住了他对刘姓蜀国的忠贞与坚守。有人说,《水浒传》不都是在讲丰功伟业吗?不都是在讲农民与政府之间的野蛮博奕史吗?请问又有谁记住了他们到底是怎么打架的?我们记住了李的率真与忠诚;我们记住了林冲的隐忍,我们记住了武松的勇猛与正直;我们记住了鲁智深的豪情与义气,我们记住了梁山上,曾经有那么108个好汉。
《红楼梦》自更不要我多说,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悲欢离合,“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性中最光辉与最黑暗的元素在里面交织缠绕,成为我国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领袖之所以穿越时代的令我们敬仰,那是因为他们本身和文字一样,本身具有感动我们的温度,我们只要用人性的笔触去书写他们,那样的文字才有力量,哪怕是一粒沙子,你也可以看到它身上撒哈拉的漫天飞舞;那怕是一块石头,你也可以穿越其坚硬本身,触摸到其鲜活赤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