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就是以培养硕士层级的、具备较好的音乐素养和一定教学技能的未来音乐教师为目的的研究生教育。其有别于表演类研究生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教”,而表演类的目的则是为了“演”。而能否达到“教”的目的,则对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唱会弹”,而必须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分析等做更深入的学习。本文结合我在教学中运用《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对民族男高音训练的些许体会,对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中民族男高音的教学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育;研究生;大别山;创作特点;分析;诠释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一)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徐向前元帅再次回到大别山的时候,明确表示当地文艺工作者应该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大别山红军的优秀歌曲,来表达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此情況下,当时十分年轻的作曲家雷远生于1981年5月来到了安徽,在著名作家陈登科的推荐下,认识了年轻的歌词作家王和泉。1981年底,词作者王和泉深入老区——将军县金寨体验生活,1982年5月立夏期间又一次来到金寨县采风,于6月初创作出这部声乐套曲的歌词。随后雷远生于6月初带着6首歌词来到金寨县采风并进行创作,10天后完成全部作曲任务。1982年年底,武汉军区在湖北省委小礼堂向徐帅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演出相当成功,并受到了徐帅的肯定和表扬,之后这首歌曲便传遍大江南北。
(二)大别山的红色革命文化历史
大别山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背景,要想更好地演唱好这首作品,就必须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历史有着细致的了解。《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描绘的是在金寨出生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浴血奋战,重回大别山时,众乡亲依依不舍相送十里路的场景。在此情景下,老红军含着泪水唱出了这首感人肺俯的歌曲,其优美的旋律与感人的歌词使得这首歌流传至今。
金寨是大别山深处人民反抗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这里有着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经历过国民党的反复围剿,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使中国革命开始了反攻的历程,无数大别山人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加入到中国的革命以及建设过程中,铸就了质朴、坚韧的优秀大别山红色革命文化。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为了更好地演唱《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首先我们要对大别山艰苦奋斗的红色历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作品的进一步分析,才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更好地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是一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其音乐特色在于旋律优美,情感细腻深入内心,旋律结合了当地的音乐特点,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与地方音乐相融合的音乐特色,极具地方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特点,是一首非常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
这首歌曲主要描写革命老前辈重游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对大别山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一种情怀。歌词的第一部分主要用来描绘情境,第二部分则用于表达对大别山的感情。第一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进行写物,例如:“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 把我留”,“缤纷的山花啊,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等。这首歌曲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在离别的时候表达的感情更为真切;第二段则侧重于写人,与第一段不同的是第二段中抒发的感情更为真切感人,这一段触动内心深处,而在歌词“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隔年再来游”,“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等,表达了大别山的众乡亲临别之际的不舍与留恋,同时也表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军人对于大别山的真挚情感。
三、《再见了,大别山》的演唱诠释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特点,它的歌词内容严谨,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深情明快、情绪激动饱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丰富歌曲旋律的听觉色彩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别山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在演唱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应在中低声区清晰地咬字,就像说话一样,诉说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而在高声区要激昂有力,充分地把作曲家内心的心情真挚地表达出来,那种无奈的别离以及再次回到故里时的那种感怀之情,用细腻委婉的语言把歌曲的内容深情地演唱出来。
(一)歌唱气息要求
气息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科学地运用气息才能更好地把一首歌的情感诠释出来。目前,普遍被声乐界所认可的科学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正确的歌唱气息对于科学的发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乐的歌唱速度,在唱每一句前都要把气息吸好,给够歌唱的呼吸时间,恰如其分地过渡到下一句。在演唱高音的时候,由于高音的气息流速比较快,对于气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尽可能地把气息吸深些,才能把这首歌的感情通过演唱表达出来。气息和声音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选择好吸气口也要从作品的需要来定。例如:“清风牵衣袖 一步一回头”前面一句气息平稳均匀地出来,在“一步一回头”的气口要自如地换气,而在歌词“啊-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等持续高音的地方要注意气口的换气点,气息托着声音流动起来,这样才能把作品所要诠释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歌唱咬字与吐字
歌唱语言在音乐作品的演唱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声乐学习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演唱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基础。在歌唱的过程中要主动咬字,归韵要细腻,这样气息才能跟随歌唱中咬字流动起来,歌曲的情绪才能饱满、气息充满张力,气息与声音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在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指的是语言音调的字头与字尾,先把歌词的字头清晰地唱出来,然后再收字尾也就是归韵,歌唱的语言才会经过艺术的加工婉转动听。此外,要注意把歌唱中的咬字与气息相结合,每个字都在这条气息的线条上,声音才会具有穿透力,亲切细腻。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的中国民歌作品,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乐作品本身的地域性特色,咬字中要注意结合安徽地方的声韵音调特点,咬准字头,气息跟随声音及时归韵,把这首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通过字里行间的咬字吐字、情感处理、艺术加工,深情地传达给观众,这样才能使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诠释。 (三)舞台表演技巧
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歌唱者要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这首歌曲融合在一起,脑海中要有这首歌曲所要描绘惜别时的画面,自己在挥动衣袖与众乡亲依依告别,大别山的景秀与乡亲的音容相貌都通过自己的演唱传递给台下的每一个观众,使他们能够通过歌者的演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在舞台上,演唱者要把音乐作品的艺术加工与舞台表现结合起来,通过舞台的表现力把这首歌曲所要诠释的情感表现出来,舞台效果是对作品表现的进一步艺术加工,这样观众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以及情感共鸣。为了更好地演唱这首作品,歌词“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把我留,啊-再见了大别山”这一句时, 脑海中要浮现出画面感,大别山“一石啊一草 把我留”,眼神要看向远方,右手从左侧向右上方划去,犹如大别山就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就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对于离别的不舍与无奈。“啊--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前一句是直抒胸臆,要把对大别山的感情用高亢的高音直接表现出来,仿佛多年的情感在这一刻再也压制不住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一样,在演唱第二句“再见了-大别山”的时候,要和前一句的演唱形成强烈的对比,要把再一次见到大别山的时候这种怀念与无奈深情地表现出来,在演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要像在诉说一样把自己的不舍与无奈表现出来,“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慢慢地把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前,轻微地摇头,把“在”字唱得重一点,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现这种无奈与不舍,使观众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获得情绪上的情感共鸣,以此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四)作品艺术处理
在演唱音乐作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深刻的加工,要对歌曲的歌词内容、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唱中要把每一个字的感情都要表现出来。例如: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中最后一句,“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中的“在”字要唱的重一點,才能表达那种对于大别山的不舍与离别的无奈,那种不舍又放在心里念念不忘的感受。在演唱“缤纷的山花呀,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缤纷的山花来拟人的表现离别时人们的眼泪,用挺秀的翠竹来表现惜别时人们不愿离开、一直挥手告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可谓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演唱前两句的时候要怀着一种思念和激动的心情,后一句是“啊! 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情绪上也变得更加激动高亢,使整首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我们要深抓人物内心的感情,人物的性格特征、歌词的内容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刻的艺术加工,才能更好地把这首作品的情感更好的诠释出来。
四、结语
通过对《再见了,大别山》的教与学,使学生对这首作品的音乐内容与艺术处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只有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要表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把这首歌曲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地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所学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吴明(1971—),男,汉族,浙江余姚,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郭强(1992—),男,河南驻马店,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关键词】音乐教育;研究生;大别山;创作特点;分析;诠释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一)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徐向前元帅再次回到大别山的时候,明确表示当地文艺工作者应该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大别山红军的优秀歌曲,来表达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此情況下,当时十分年轻的作曲家雷远生于1981年5月来到了安徽,在著名作家陈登科的推荐下,认识了年轻的歌词作家王和泉。1981年底,词作者王和泉深入老区——将军县金寨体验生活,1982年5月立夏期间又一次来到金寨县采风,于6月初创作出这部声乐套曲的歌词。随后雷远生于6月初带着6首歌词来到金寨县采风并进行创作,10天后完成全部作曲任务。1982年年底,武汉军区在湖北省委小礼堂向徐帅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演出相当成功,并受到了徐帅的肯定和表扬,之后这首歌曲便传遍大江南北。
(二)大别山的红色革命文化历史
大别山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背景,要想更好地演唱好这首作品,就必须对当地的红色文化历史有着细致的了解。《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描绘的是在金寨出生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浴血奋战,重回大别山时,众乡亲依依不舍相送十里路的场景。在此情景下,老红军含着泪水唱出了这首感人肺俯的歌曲,其优美的旋律与感人的歌词使得这首歌流传至今。
金寨是大别山深处人民反抗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这里有着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经历过国民党的反复围剿,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使中国革命开始了反攻的历程,无数大别山人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加入到中国的革命以及建设过程中,铸就了质朴、坚韧的优秀大别山红色革命文化。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为了更好地演唱《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首先我们要对大别山艰苦奋斗的红色历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作品的进一步分析,才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更好地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再见了,大别山》这首歌曲是一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其音乐特色在于旋律优美,情感细腻深入内心,旋律结合了当地的音乐特点,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与地方音乐相融合的音乐特色,极具地方代表性的音乐文化特点,是一首非常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
这首歌曲主要描写革命老前辈重游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之后,对大别山有一种难舍难分的一种情怀。歌词的第一部分主要用来描绘情境,第二部分则用于表达对大别山的感情。第一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进行写物,例如:“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 把我留”,“缤纷的山花啊,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等。这首歌曲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在离别的时候表达的感情更为真切;第二段则侧重于写人,与第一段不同的是第二段中抒发的感情更为真切感人,这一段触动内心深处,而在歌词“男女老少皆叮咛,盼我隔年再来游”,“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等,表达了大别山的众乡亲临别之际的不舍与留恋,同时也表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军人对于大别山的真挚情感。
三、《再见了,大别山》的演唱诠释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特点,它的歌词内容严谨,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深情明快、情绪激动饱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丰富歌曲旋律的听觉色彩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大别山的地域特点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在演唱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应在中低声区清晰地咬字,就像说话一样,诉说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而在高声区要激昂有力,充分地把作曲家内心的心情真挚地表达出来,那种无奈的别离以及再次回到故里时的那种感怀之情,用细腻委婉的语言把歌曲的内容深情地演唱出来。
(一)歌唱气息要求
气息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科学地运用气息才能更好地把一首歌的情感诠释出来。目前,普遍被声乐界所认可的科学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正确的歌唱气息对于科学的发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乐的歌唱速度,在唱每一句前都要把气息吸好,给够歌唱的呼吸时间,恰如其分地过渡到下一句。在演唱高音的时候,由于高音的气息流速比较快,对于气息也有一定的要求。尽可能地把气息吸深些,才能把这首歌的感情通过演唱表达出来。气息和声音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选择好吸气口也要从作品的需要来定。例如:“清风牵衣袖 一步一回头”前面一句气息平稳均匀地出来,在“一步一回头”的气口要自如地换气,而在歌词“啊-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等持续高音的地方要注意气口的换气点,气息托着声音流动起来,这样才能把作品所要诠释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歌唱咬字与吐字
歌唱语言在音乐作品的演唱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声乐学习中“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是演唱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基础。在歌唱的过程中要主动咬字,归韵要细腻,这样气息才能跟随歌唱中咬字流动起来,歌曲的情绪才能饱满、气息充满张力,气息与声音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把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在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指的是语言音调的字头与字尾,先把歌词的字头清晰地唱出来,然后再收字尾也就是归韵,歌唱的语言才会经过艺术的加工婉转动听。此外,要注意把歌唱中的咬字与气息相结合,每个字都在这条气息的线条上,声音才会具有穿透力,亲切细腻。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的中国民歌作品,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音乐作品本身的地域性特色,咬字中要注意结合安徽地方的声韵音调特点,咬准字头,气息跟随声音及时归韵,把这首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通过字里行间的咬字吐字、情感处理、艺术加工,深情地传达给观众,这样才能使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诠释。 (三)舞台表演技巧
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歌唱者要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这首歌曲融合在一起,脑海中要有这首歌曲所要描绘惜别时的画面,自己在挥动衣袖与众乡亲依依告别,大别山的景秀与乡亲的音容相貌都通过自己的演唱传递给台下的每一个观众,使他们能够通过歌者的演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在舞台上,演唱者要把音乐作品的艺术加工与舞台表现结合起来,通过舞台的表现力把这首歌曲所要诠释的情感表现出来,舞台效果是对作品表现的进一步艺术加工,这样观众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以及情感共鸣。为了更好地演唱这首作品,歌词“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把我留,啊-再见了大别山”这一句时, 脑海中要浮现出画面感,大别山“一石啊一草 把我留”,眼神要看向远方,右手从左侧向右上方划去,犹如大别山就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就置身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可以更好地表达作品对于离别的不舍与无奈。“啊--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在演唱这一句的时候,前一句是直抒胸臆,要把对大别山的感情用高亢的高音直接表现出来,仿佛多年的情感在这一刻再也压制不住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一样,在演唱第二句“再见了-大别山”的时候,要和前一句的演唱形成强烈的对比,要把再一次见到大别山的时候这种怀念与无奈深情地表现出来,在演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要像在诉说一样把自己的不舍与无奈表现出来,“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慢慢地把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前,轻微地摇头,把“在”字唱得重一点,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现这种无奈与不舍,使观众在欣赏这首歌的同时获得情绪上的情感共鸣,以此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四)作品艺术处理
在演唱音乐作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的了解以及深刻的加工,要对歌曲的歌词内容、曲式结构和调式调性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唱中要把每一个字的感情都要表现出来。例如:歌曲《再见了,大别山》中最后一句,“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中的“在”字要唱的重一點,才能表达那种对于大别山的不舍与离别的无奈,那种不舍又放在心里念念不忘的感受。在演唱“缤纷的山花呀,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不要举酸你送行的手”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缤纷的山花来拟人的表现离别时人们的眼泪,用挺秀的翠竹来表现惜别时人们不愿离开、一直挥手告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可谓是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演唱前两句的时候要怀着一种思念和激动的心情,后一句是“啊! 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大别山”,情绪上也变得更加激动高亢,使整首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我们要深抓人物内心的感情,人物的性格特征、歌词的内容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刻的艺术加工,才能更好地把这首作品的情感更好的诠释出来。
四、结语
通过对《再见了,大别山》的教与学,使学生对这首作品的音乐内容与艺术处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只有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要表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把这首歌曲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真正地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所学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吴明(1971—),男,汉族,浙江余姚,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郭强(1992—),男,河南驻马店,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