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川市是个煤城,位于西安市北,在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接合部的台地上。
陈炉镇是铜川市东南的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镇,是生产耀州瓷器的主产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陈炉,窑工们仍然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堪称原始的手工制瓷技艺。
在这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镇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据考证,陈炉早在唐代就已经炉火熊熊 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唯一窑场。千百年来,传统的制瓷手艺薪火相传、代代不绝,陈炉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观 有人更是将陈炉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从铜川南关的涵洞口,经宜古村,去陈炉镇的路上,浑网、起伏平缓的黄土塬连绵不断,夕阳下,金黄色的土地色彩浓重得犹如油画。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网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错落杂处着不同大小、款式各异的烟囱和瓷窑。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在陈炉镇“U”形坡地的三面坡地上,四周群山同抱,山峁起伏,布满了大大小小密如蜂窝的窑洞和窑炉。红砖砌成的窑洞,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座座红色的堡垒。居民的窑洞衬着雪白的墙面,在焦黄的土地上,仿佛一幅色彩凝重的古镇民居图卷。
这里的人大多延续着祖先“穴居”的生活方式,就像《诗经》中所描述的——“陶覆陶穴”。由于地形所限,站在陶工家的院里,脚下踩的往往是另一家的屋顶。下面邻居家的一举一动,能让你一目了然。在陈炉最有意思的就是你能经常看到,下面人家的主人仰着脖子和屋顶上的人拉家常。
古镇人家,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能工巧匠、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唯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陶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与景德镇的行业细化不同,在陈炉,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作坊。陈炉最缺的是水,不缺的是那坩子土。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还有大量的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挨着门的一准儿是火炕,火炕的一端连着窑洞里仅有的一扇窗户,另一端连靠着灶台。很多人家的窑炉就设在一进院门的旁边,或住房的一侧。地方宽敞的,干脆将窑炉建在大门外的空场上。其实陈炉人家的这种居住样式,和早先陶工们的劳作是分不开的。早先,瓷坊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陶工们大都以窑炉为中心。在“炉山不夜”的时代,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制瓷、烧瓷,他们就吃住在窑炉边儿上建的坯房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陈炉人今天的居住形态。
陈炉最金贵的是窑泥,最富余的是废弃的匣钵。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砌窑、垒院墙、铺路、加固护坡……因而在窑炉与窑炉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路与路之间竖起了一道道的“罐罐墙”。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匣钵”碎片铺就的“匣钵路”。陈炉地处山坡,三面环山,少平地,运输不便。加之山石体质,也增加了打窑洞的难度。于是当地人就把筛洗陶泥剩下的粗料,脱成砖坯,再经过煅烧,做成类似耐火砖的红砖,用来箍窑建舍,既耐用又实惠。但是红砖窑洞的抗压能力有限,上面的住户无法修葺院墙。这时废弃的匣钵和瓮、罐就成了垒墙的最佳材料。于是,陈炉的家家户户都有了这褐红黄相间的罐罐墙。夕阳西下的时候,放眼望去,满坡的红褐色煞是醒目、养眼,整个陈炉的三面坡就是一幅暖色调的油画。
陈炉作为北方民用瓷的主产地,所生产的瓷器多以日用瓷为主,生活中需要的杯、盘、碗、盏几乎一应俱全。只有少量的私人瓷坊在仿制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仿古瓷、工艺瓷。在李家瓷坊,我们参观了李升科家仿制的耀瓷精品。老李以前在耀州窑博物馆工作,专门从事瓷器的仿古复制。1998年退休后,自己开了瓷坊,专门进行瓷器的复制。按照陈炉人的说法,老李家应该是做黑窑的,就是做工艺瓷。坯房中,几名女工正在壶身刻画图案。坯架上,整齐划一地摆满了制作完成的“倒流壶”的半成品。倒流壶是在造型、艺术、科技方面均属一流的文物珍品,是耀州窑出土古瓷中的代表性器物。上世纪90年代,铜川地区开始有作坊仿制倒流壶。
离开陈炉,就该去看看耀州瓷器的历史。耀州窑遗址博物馆坐落在黄堡镇的漆水河岸一侧,这里是连接铜川到西安的川道。
历史上,漆水河两岸窑址密布,散列在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河谷川道,史称“十里窑场”。耀州窑创烧自唐代,北宋达到鼎盛期,金代续烧,衰落于元末明初,连续烧造陶瓷的历史长达800余年,“十里窑场”留下极其珍贵的陶瓷文化遗产。遗址发掘逾万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万件、片,清理作坊、窑炉200余座。发掘规模之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遗址遗迹保留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为世界瓷窑遗址所鲜见,是一座巨大的陶瓷文化宝库。耀州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集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代制瓷工艺演示三位一体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参观完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和遗址,还可以去主馆后面的参与室,亲手制作,体验一把当陶工的感觉,体验原始手工技艺的趣味,艺术造诣高的参观者尽可发挥自己的才能,没准儿还会做出一件儿上乘的陶艺佳作,那种感觉是在陶吧所体会不到的。
陈炉镇是铜川市东南的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镇,是生产耀州瓷器的主产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陈炉,窑工们仍然延续着祖辈传下来的堪称原始的手工制瓷技艺。
在这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镇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据考证,陈炉早在唐代就已经炉火熊熊 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唯一窑场。千百年来,传统的制瓷手艺薪火相传、代代不绝,陈炉造就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观 有人更是将陈炉的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从铜川南关的涵洞口,经宜古村,去陈炉镇的路上,浑网、起伏平缓的黄土塬连绵不断,夕阳下,金黄色的土地色彩浓重得犹如油画。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网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错落杂处着不同大小、款式各异的烟囱和瓷窑。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在陈炉镇“U”形坡地的三面坡地上,四周群山同抱,山峁起伏,布满了大大小小密如蜂窝的窑洞和窑炉。红砖砌成的窑洞,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座座红色的堡垒。居民的窑洞衬着雪白的墙面,在焦黄的土地上,仿佛一幅色彩凝重的古镇民居图卷。
这里的人大多延续着祖先“穴居”的生活方式,就像《诗经》中所描述的——“陶覆陶穴”。由于地形所限,站在陶工家的院里,脚下踩的往往是另一家的屋顶。下面邻居家的一举一动,能让你一目了然。在陈炉最有意思的就是你能经常看到,下面人家的主人仰着脖子和屋顶上的人拉家常。
古镇人家,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能工巧匠、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唯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陶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与景德镇的行业细化不同,在陈炉,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作坊。陈炉最缺的是水,不缺的是那坩子土。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还有大量的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挨着门的一准儿是火炕,火炕的一端连着窑洞里仅有的一扇窗户,另一端连靠着灶台。很多人家的窑炉就设在一进院门的旁边,或住房的一侧。地方宽敞的,干脆将窑炉建在大门外的空场上。其实陈炉人家的这种居住样式,和早先陶工们的劳作是分不开的。早先,瓷坊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陶工们大都以窑炉为中心。在“炉山不夜”的时代,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制瓷、烧瓷,他们就吃住在窑炉边儿上建的坯房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陈炉人今天的居住形态。
陈炉最金贵的是窑泥,最富余的是废弃的匣钵。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砌窑、垒院墙、铺路、加固护坡……因而在窑炉与窑炉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路与路之间竖起了一道道的“罐罐墙”。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匣钵”碎片铺就的“匣钵路”。陈炉地处山坡,三面环山,少平地,运输不便。加之山石体质,也增加了打窑洞的难度。于是当地人就把筛洗陶泥剩下的粗料,脱成砖坯,再经过煅烧,做成类似耐火砖的红砖,用来箍窑建舍,既耐用又实惠。但是红砖窑洞的抗压能力有限,上面的住户无法修葺院墙。这时废弃的匣钵和瓮、罐就成了垒墙的最佳材料。于是,陈炉的家家户户都有了这褐红黄相间的罐罐墙。夕阳西下的时候,放眼望去,满坡的红褐色煞是醒目、养眼,整个陈炉的三面坡就是一幅暖色调的油画。
陈炉作为北方民用瓷的主产地,所生产的瓷器多以日用瓷为主,生活中需要的杯、盘、碗、盏几乎一应俱全。只有少量的私人瓷坊在仿制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仿古瓷、工艺瓷。在李家瓷坊,我们参观了李升科家仿制的耀瓷精品。老李以前在耀州窑博物馆工作,专门从事瓷器的仿古复制。1998年退休后,自己开了瓷坊,专门进行瓷器的复制。按照陈炉人的说法,老李家应该是做黑窑的,就是做工艺瓷。坯房中,几名女工正在壶身刻画图案。坯架上,整齐划一地摆满了制作完成的“倒流壶”的半成品。倒流壶是在造型、艺术、科技方面均属一流的文物珍品,是耀州窑出土古瓷中的代表性器物。上世纪90年代,铜川地区开始有作坊仿制倒流壶。
离开陈炉,就该去看看耀州瓷器的历史。耀州窑遗址博物馆坐落在黄堡镇的漆水河岸一侧,这里是连接铜川到西安的川道。
历史上,漆水河两岸窑址密布,散列在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河谷川道,史称“十里窑场”。耀州窑创烧自唐代,北宋达到鼎盛期,金代续烧,衰落于元末明初,连续烧造陶瓷的历史长达800余年,“十里窑场”留下极其珍贵的陶瓷文化遗产。遗址发掘逾万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万件、片,清理作坊、窑炉200余座。发掘规模之大,出土文物数量之多,遗址遗迹保留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为世界瓷窑遗址所鲜见,是一座巨大的陶瓷文化宝库。耀州窑博物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集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代制瓷工艺演示三位一体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参观完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和遗址,还可以去主馆后面的参与室,亲手制作,体验一把当陶工的感觉,体验原始手工技艺的趣味,艺术造诣高的参观者尽可发挥自己的才能,没准儿还会做出一件儿上乘的陶艺佳作,那种感觉是在陶吧所体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