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1
摘要 體育教学是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渗透 培养 四种意识
体育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和进行教学手段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教会他们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发挥他们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识,是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事业精神的业务水平,以及在教学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有目的的进行意识渗透和培养是提高体育教学的保证。
一、渗透和培养参与意识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之一。据统计,不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这种积极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总体呈递减的趋势。如何使用这些人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着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一,教师要经常进行目的的意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参加锻炼既是增强自身体质锻炼意志,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第二,根据《大纲》精神,教学时注重娱乐性、趣味性,把“快乐体育”渗透到教学中,采取轻松活泼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参与意识就能逐步增强。
这种参与意误解在转变“差生”中有积极作用,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差生”往往性格孤僻、自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体育活动有让“差生”体会到比赛要通过自身顽强的拼搏争取得来,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不断超越,在参与过程中强调与同伴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对帮助“差生”发奋学习和克服困难,融入大集体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渗透和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懊丧,但这并非竞争的全部意义所在。重要的是在竞争过程中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激烈的竞争能激发人的无高不攀、勇往直前的进取心,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是组织好多种形式的竞争活动的手段之一。在进行各种比赛中,为增强比赛的激烈性和趣味性,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比分赛”,“让距赛”。赛后要认真小结、讲评,使学生在总结经验,吸取知识中不断提升自身,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对培养“差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意识的渗透、培养,激发他们克服困难,不甘落后,努力上进的精神。他在参加体育比赛过程中获得成绩,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潜质,从而改变对自身的看法,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渗透和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体育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点。一个游戏,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的核心,没有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就如同在沙面筑起的石堆,一推就倒,根本不堪一击,这样就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
协作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可以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不同内容,制定出相应措施。在上接力跑教学内容时,及时地对团结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并在多次的练习中悟出真理,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观念。在集体比赛项目中,应该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以有利于实现目标为准则,一场赛,场上个人技术、战术的充分发挥,是获得胜利的重要基础,但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协助和默契配合。比赛中有时由于对手的情况、气候、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队友发挥失常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队友之间的互相谅解、鼓励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明白团结协助是取胜的关键。
四、对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也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
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编订中,怎样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得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从体育学科特性来看,它的一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开放性大,以及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从以上分析看,体育学科还有本身的特点。从活动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摘要 體育教学是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一个能将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渗透 培养 四种意识
体育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和进行教学手段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教会他们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发挥他们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识,是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事业精神的业务水平,以及在教学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有目的的进行意识渗透和培养是提高体育教学的保证。
一、渗透和培养参与意识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之一。据统计,不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这种积极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总体呈递减的趋势。如何使用这些人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着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一,教师要经常进行目的的意义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参加锻炼既是增强自身体质锻炼意志,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第二,根据《大纲》精神,教学时注重娱乐性、趣味性,把“快乐体育”渗透到教学中,采取轻松活泼的形式教学,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参与意识就能逐步增强。
这种参与意误解在转变“差生”中有积极作用,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差生”往往性格孤僻、自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体育活动有让“差生”体会到比赛要通过自身顽强的拼搏争取得来,又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不断超越,在参与过程中强调与同伴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这对帮助“差生”发奋学习和克服困难,融入大集体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渗透和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竞争性。竞争的结果,既有胜利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懊丧,但这并非竞争的全部意义所在。重要的是在竞争过程中使参与者有机会进行各种心理体验和心理。调整。激烈的竞争能激发人的无高不攀、勇往直前的进取心,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是组织好多种形式的竞争活动的手段之一。在进行各种比赛中,为增强比赛的激烈性和趣味性,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时赛”,“比分赛”,“让距赛”。赛后要认真小结、讲评,使学生在总结经验,吸取知识中不断提升自身,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对培养“差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通过体育教学中的意识的渗透、培养,激发他们克服困难,不甘落后,努力上进的精神。他在参加体育比赛过程中获得成绩,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看到了自己的潜质,从而改变对自身的看法,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渗透和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体育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点。一个游戏,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赛,如果没有团结协作的核心,没有队友之间的默契配合,就如同在沙面筑起的石堆,一推就倒,根本不堪一击,这样就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
协作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可以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不同内容,制定出相应措施。在上接力跑教学内容时,及时地对团结意识进行渗透,使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并在多次的练习中悟出真理,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观念。在集体比赛项目中,应该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以有利于实现目标为准则,一场赛,场上个人技术、战术的充分发挥,是获得胜利的重要基础,但是不能忽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协助和默契配合。比赛中有时由于对手的情况、气候、情绪等因素的影响,队友发挥失常都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队友之间的互相谅解、鼓励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明白团结协助是取胜的关键。
四、对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对于学生当前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种物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基础教育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阶段,体育的习惯、能力、意识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而且终身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习惯,也不仅仅是为了过健康、文明的生活,终身体育要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身体健康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健康,加强体育基础文化、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体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基础,不能只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与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联系。因为,为学生奠定体育的基础,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
从体育学科的科学属性来看,一方面我们应该确认体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要看到体育学科与体育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编订中,怎样把以综合科学为依托的体育学科编订得更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实际,仍然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验。从体育学科特性来看,它的一些特性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强、开放性大,以及自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但是,不能简单地说体育学科就属于活动课程的性质,因为从以上分析看,体育学科还有本身的特点。从活动课程的编排和教学实践来看,体育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性质还不完全一样。特别是活动课程目标的社会性,以及教学组织、对教师和学校条件的要求等方面,有其不好克服的弱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