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智慧的途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以致成为一种习惯。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以及通过阅读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进行探析。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0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智慧的途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以致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得到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给学生源源不断地传递正能量。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正能量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习惯,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农村的孩子没钱买书,也没有买书的习惯。除了课本,学生再也找不到其他书,因而没书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读书。其次,鼓励有书的学生把书贡献出来给同学共享。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还可根据班上情况订阅一些有益的报纸杂志。有了书,学生才可能去读。
(二)营造读书的环境,让学生喜欢读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文本,以学生为第一朗读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我让学生背诵《春晓》,导入课文。通过集体朗诵,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所描写的五幅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再通过品读,感受语言的优美,体味作者的感情。这多种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知欲望,整节课,学生读得愉快,学得开心,写得顺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感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三)开展各项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的良性循环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因此,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我来讲故事”、“读书笔记展”、“我的格言”等等。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许,收获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喜欢阅读。
二、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的方法。如教学《一面》这篇文章,本文作者着重回忆了自己于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且反复诵读文中三次描写鲁迅外貌的语段,从而理解作者写鲁迅的外貌抓住了什么特征,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外貌描写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性格特征。经过分析,学生就能明白,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归纳外貌描写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性格,它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的。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得到品德修养,培养良好人格
一本优秀的作品,它一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仅通过眼睛去看,还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揣摩、去理解、去品味、去评价,从而与作者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如读奥斯托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学生会认识到生命的短暂而可贵,认识到必须珍惜生命;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从父亲的背影中明白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懂得了父爱的伟大;读《人琴俱亡》,学生能明白兄弟情义,手足情深。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在语言上会有一定的积累,在精神上也会接受洗礼,他们不自觉地领悟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进而发现人性的弱点与闪光点,学会生活,健康成长。
总之,阅读是一种方法,阅读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善于引导,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读的书多了,获得的知识就更多,各种能力就会提高,学生的人格就更健全,获得的正能量就更大。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0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智慧的途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以致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得到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给学生源源不断地传递正能量。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正能量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习惯,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农村的孩子没钱买书,也没有买书的习惯。除了课本,学生再也找不到其他书,因而没书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读书。其次,鼓励有书的学生把书贡献出来给同学共享。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还可根据班上情况订阅一些有益的报纸杂志。有了书,学生才可能去读。
(二)营造读书的环境,让学生喜欢读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文本,以学生为第一朗读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我让学生背诵《春晓》,导入课文。通过集体朗诵,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所描写的五幅画面,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再通过品读,感受语言的优美,体味作者的感情。这多种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知欲望,整节课,学生读得愉快,学得开心,写得顺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感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三)开展各项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的良性循环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因此,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我来讲故事”、“读书笔记展”、“我的格言”等等。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许,收获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喜欢阅读。
二、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阅读的方法。如教学《一面》这篇文章,本文作者着重回忆了自己于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一面的情景,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且反复诵读文中三次描写鲁迅外貌的语段,从而理解作者写鲁迅的外貌抓住了什么特征,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些外貌描写表现鲁迅先生什么性格特征。经过分析,学生就能明白,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先生“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在此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归纳外貌描写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特征来刻画人物性格,它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的。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得到品德修养,培养良好人格
一本优秀的作品,它一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仅通过眼睛去看,还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揣摩、去理解、去品味、去评价,从而与作者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如读奥斯托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学生会认识到生命的短暂而可贵,认识到必须珍惜生命;读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从父亲的背影中明白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懂得了父爱的伟大;读《人琴俱亡》,学生能明白兄弟情义,手足情深。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在语言上会有一定的积累,在精神上也会接受洗礼,他们不自觉地领悟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进而发现人性的弱点与闪光点,学会生活,健康成长。
总之,阅读是一种方法,阅读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善于引导,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阅读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读的书多了,获得的知识就更多,各种能力就会提高,学生的人格就更健全,获得的正能量就更大。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