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助于让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小学美术课堂情境创设的四个方法,能优化美术课堂,让学生愉快成长。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创设;实践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利用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增强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喜欢有创意、新奇好玩的内容,这也决定了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通过实物演示、趣味游戏、故事表演、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等形式,把枯燥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体验的课堂,从而直观的、富有意义的、快乐的理解和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情境创设的要求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情境创设有哪些要求呢?
1.基于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是: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情境资源,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创设。在天宁区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标志》一课中,有位老师的情境创设让我记忆犹新:她以绘本的形式导入,引出主角小老鼠,通过小老鼠来大城市的所见所感,开启对标志的认识之旅。一路上,这些卫生间标志、商品标志、动物园标志等等,都是学生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这样基于生活经验的情境拉近了学科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2.体现学科特征
王崧舟老师曾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有“语文味”。我认为,一堂好的美术课,也需要有“美术味”,即美术的本体特征。失去了“美术味”的情境创设,让人怀疑到底什么是“美”的享受,让人没法区别美术课与其它科目的不同,也就脱离了核心素养五大品质中的审美判断。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体现学科特征是回归美术本源的基础。
3.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的。在课堂中,需要站在儿童立场来提问、来追问,进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比如“请你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如何选择面前的路呢,为什么?”“请你帮这些好朋友分分类吧”等问题,通过有趣的问题唤醒学生对重难点的探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落地。
4.融入情感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诗配画》为例:有个年轻教师通过让学生听诗之意、析诗之境,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通过情感的融入,将画面的意境更好的把握住,而在作业的呈现中,表现的内容也更生动,绘诗之美就水到渠成了。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以趣味故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童话故事、绘本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每一个故事都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启发和灵感。如一年级《雪》一课,创设的情境是:圣诞老人欢快的驾着马车,他的礼物袋鼓鼓的,似乎装了好多小朋友们的礼物,同学们,你希望里面是什么……这个时候孩子们发挥想象,说出了好多心中的礼物,以至于在作业中有的孩子手里拿着彩色糖果、变形金刚、小猪佩奇等;有的孩子和圣诞老人一起堆起了雪人;还有的孩子表现出拿到礼物的那刻心中的喜悦……画面丰富,内容天马行空,孩子们很喜欢把自己融进故事里,融进画面里,他们天生就是幻想家,他们有着童话般奇妙的想象力。故事情境,让孩子大胆的去想象、去创作、去表现。
2.以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探索意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融境于情,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对生活的关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适切、合理、愉悦——即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在情境体验过程中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在《各式各样的椅子》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椅子,让学生找一找椅子和凳子的区别,真实的椅子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就能近距离的观察,从不同角度,发现椅子的美,感受椅子的空间感。不论是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孩子学会观察,也进一步增强对日常用品的关注,感受生活中的美。
3.以启发联想来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意度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启发联想可以使学生脑海中产生鲜明的画面,而这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表达的形象性有以下要求:一是描述,二是比喻。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而通过比喻,能使难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标志》一课中,一位老师提供了很多简单的图形,启发学生,如果把它融入班级,那么能表达什么内涵呢?比如图中的火箭,有一飞冲天的意思,也就代表班级一飞冲天;比如图中的大拇指,有很棒的意思,也就代表我们的班级棒棒的;比如图中的书,有爱读书,有智慧的意思,那就代表我们班是个爱读书的班级,充满了智慧……类似的依形联想的例子很多很多。学生在老师智慧的启发下,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表达对班集体的美好愿望。有了前面生动的启发联想,学生的思维变得很敏捷,对形的理解更敏锐,这些都为后续的为班级设计标志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事实证明,最后作业呈现中,学生为班级设计的标志既富有创意,有满满的正能量,我不禁为这位老师前期的用心启发而点赞。
4.以智慧评价来创设情境,坚定学生认知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心中最初的禀质,是渴望被人欣赏。”作为表现欲强的儿童,内心更多的是被人认可和肯定。老师在课堂中智慧的评价,也许正在验证一个个罗森塔尔效应。我清晰的记得有个老师在课堂中这样评价学生:“你的举一反三能力真强!”“你的解释非常有趣!”“谁是老师的小知音呢?”这些鼓励性的语言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课堂与情境的距离。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在课堂上更希望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知音”。教师很好的用智慧的評价来转化尴尬的场面,让学生的心有处安放,不再胆怯和畏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当然,除了教师评价,还有他人评价和自身评价。如在《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中,教师通过让孩子选一选、比一比、议一议等环节,了解图书封面的内容和设计方法,从而让学生能独自设计出有趣、吸引人的封面,最后在评价环节,通过让孩子对图书定价来评价封面的质量——“假如给你一百元,你最想买哪本书?”、“你给自己的书定价多少?理由有哪些?”通过价格来给图书定位,通过自评和他评,让封面设计更有实际意义。这一环节,也成为了课堂的高潮,孩子要给自己的书拉票,表达出了设计的多样方法及意义、创意等。自己对作业的定位、小伙伴对自己作品的点评,让孩子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定位自我。
通过创设情境,让美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欢乐,它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教师创设合适的、有效的、趣味的情景,优化美术课堂,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严肃为趣味,让学生的思维、品格、能力得到发展,更让学生智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2] 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01):53-5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龙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创设;实践
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环境、利用教学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增强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喜欢有创意、新奇好玩的内容,这也决定了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通过实物演示、趣味游戏、故事表演、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等形式,把枯燥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体验的课堂,从而直观的、富有意义的、快乐的理解和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情境创设的要求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情境创设有哪些要求呢?
1.基于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是: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情境资源,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创设。在天宁区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标志》一课中,有位老师的情境创设让我记忆犹新:她以绘本的形式导入,引出主角小老鼠,通过小老鼠来大城市的所见所感,开启对标志的认识之旅。一路上,这些卫生间标志、商品标志、动物园标志等等,都是学生生活中能看到的,所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这样基于生活经验的情境拉近了学科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2.体现学科特征
王崧舟老师曾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有“语文味”。我认为,一堂好的美术课,也需要有“美术味”,即美术的本体特征。失去了“美术味”的情境创设,让人怀疑到底什么是“美”的享受,让人没法区别美术课与其它科目的不同,也就脱离了核心素养五大品质中的审美判断。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体现学科特征是回归美术本源的基础。
3.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的。在课堂中,需要站在儿童立场来提问、来追问,进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比如“请你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家吧?”“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如何选择面前的路呢,为什么?”“请你帮这些好朋友分分类吧”等问题,通过有趣的问题唤醒学生对重难点的探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落地。
4.融入情感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诗配画》为例:有个年轻教师通过让学生听诗之意、析诗之境,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通过情感的融入,将画面的意境更好的把握住,而在作业的呈现中,表现的内容也更生动,绘诗之美就水到渠成了。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以趣味故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童话故事、绘本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每一个故事都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启发和灵感。如一年级《雪》一课,创设的情境是:圣诞老人欢快的驾着马车,他的礼物袋鼓鼓的,似乎装了好多小朋友们的礼物,同学们,你希望里面是什么……这个时候孩子们发挥想象,说出了好多心中的礼物,以至于在作业中有的孩子手里拿着彩色糖果、变形金刚、小猪佩奇等;有的孩子和圣诞老人一起堆起了雪人;还有的孩子表现出拿到礼物的那刻心中的喜悦……画面丰富,内容天马行空,孩子们很喜欢把自己融进故事里,融进画面里,他们天生就是幻想家,他们有着童话般奇妙的想象力。故事情境,让孩子大胆的去想象、去创作、去表现。
2.以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探索意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融境于情,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对生活的关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适切、合理、愉悦——即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学生在情境体验过程中产生轻松愉悦的感觉。在《各式各样的椅子》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椅子,让学生找一找椅子和凳子的区别,真实的椅子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就能近距离的观察,从不同角度,发现椅子的美,感受椅子的空间感。不论是正面、侧面、还是背面,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孩子学会观察,也进一步增强对日常用品的关注,感受生活中的美。
3.以启发联想来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意度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启发联想可以使学生脑海中产生鲜明的画面,而这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表达的形象性有以下要求:一是描述,二是比喻。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而通过比喻,能使难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标志》一课中,一位老师提供了很多简单的图形,启发学生,如果把它融入班级,那么能表达什么内涵呢?比如图中的火箭,有一飞冲天的意思,也就代表班级一飞冲天;比如图中的大拇指,有很棒的意思,也就代表我们的班级棒棒的;比如图中的书,有爱读书,有智慧的意思,那就代表我们班是个爱读书的班级,充满了智慧……类似的依形联想的例子很多很多。学生在老师智慧的启发下,一个个举起了小手,表达对班集体的美好愿望。有了前面生动的启发联想,学生的思维变得很敏捷,对形的理解更敏锐,这些都为后续的为班级设计标志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事实证明,最后作业呈现中,学生为班级设计的标志既富有创意,有满满的正能量,我不禁为这位老师前期的用心启发而点赞。
4.以智慧评价来创设情境,坚定学生认知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心中最初的禀质,是渴望被人欣赏。”作为表现欲强的儿童,内心更多的是被人认可和肯定。老师在课堂中智慧的评价,也许正在验证一个个罗森塔尔效应。我清晰的记得有个老师在课堂中这样评价学生:“你的举一反三能力真强!”“你的解释非常有趣!”“谁是老师的小知音呢?”这些鼓励性的语言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课堂与情境的距离。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在课堂上更希望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知音”。教师很好的用智慧的評价来转化尴尬的场面,让学生的心有处安放,不再胆怯和畏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当然,除了教师评价,还有他人评价和自身评价。如在《我设计的图书封面》中,教师通过让孩子选一选、比一比、议一议等环节,了解图书封面的内容和设计方法,从而让学生能独自设计出有趣、吸引人的封面,最后在评价环节,通过让孩子对图书定价来评价封面的质量——“假如给你一百元,你最想买哪本书?”、“你给自己的书定价多少?理由有哪些?”通过价格来给图书定位,通过自评和他评,让封面设计更有实际意义。这一环节,也成为了课堂的高潮,孩子要给自己的书拉票,表达出了设计的多样方法及意义、创意等。自己对作业的定位、小伙伴对自己作品的点评,让孩子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定位自我。
通过创设情境,让美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欢乐,它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教师创设合适的、有效的、趣味的情景,优化美术课堂,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严肃为趣味,让学生的思维、品格、能力得到发展,更让学生智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1.
[2] 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01):53-5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青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