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立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在本文中,我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就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具体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优化对策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首先强调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往往将情境与语言的学习、运用割裂开来,单独地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导致其无法有效掌握纷繁复杂的语言知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自然受到限制。针对该情况,我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要求,采取以下方式优化教学。
一、读书指导法,感受语言魅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以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实现的。其中,语言的积累是学生有效运用语言的前提。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输入语言的主要途径,其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同时感知到语言的魅力。因此,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运用语言,其需要重视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以此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一般情况下,我会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阅读能力有限,在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阅读,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了。具体来说,我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接着,我则采取朗读示范的方式,为学生朗读文本,使其在节奏鲜明的语言倾听中,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建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言积累。以《桥》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则范读文章。在范读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恶劣的环境和老汉镇定的态度,我进行利用急、快的语气进行展示,尤其在读到描绘老汉的语句的时候,我则加重语气,表现出其坚定的意志品质。如此范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不由地走进场景,还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细细地品味出这篇文章的情调。
二、故事教学法,激发表达欲望
就部编版语文教材而言,其在编排上与人教版教材有着一定的差别,更加注重色彩、图像等的运用。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依据,因此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把握教材编写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除此之外,小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同样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基于此,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以故事点燃学生的语言运用欲望。以二年级语文园地六:看图讲故事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就对故事教学法进行了运用:
教材中所展示的几幅图片是德国著名的漫畫家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现在,我们先自主地观看每一幅图片,想象这些图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然后,将一个个小片段组合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注意一点,我们所讲述的故事,需要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这样才能保证其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呢,我们教材中给出的图片,并没有向我们展示故事的结尾,这就需要我们自由联想,帮助埃·奥·卜劳恩先生来补全漫画。好了,下面,大家在小组中,根据开头和发展过程,讨论结尾,合作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开展中,直观形象的图片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还可以在图片和故事的结合下,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为其在想象力的发挥下,实现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教学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运用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书面表达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不愿意进行书面表达,不知道如何进行书面表达。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具体的语境。针对该情况,我立足语言学习与语境的关系,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此点燃其表达欲望,同时使其在情境体验过程中,有所似有所想,实现自由表达。以《杨杨氏之子》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书写之后进行表演。如此自然而然地给予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使其在改编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为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采取多样的方法,如阅读指导法、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优化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促进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静怡.立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7(Z5):94-96.
[2] 全国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2017(04):14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永安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优化对策
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提出,首先强调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知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往往将情境与语言的学习、运用割裂开来,单独地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导致其无法有效掌握纷繁复杂的语言知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自然受到限制。针对该情况,我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要求,采取以下方式优化教学。
一、读书指导法,感受语言魅力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以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实现的。其中,语言的积累是学生有效运用语言的前提。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输入语言的主要途径,其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同时感知到语言的魅力。因此,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运用语言,其需要重视阅读教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以此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一般情况下,我会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阅读能力有限,在拿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阅读,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了。具体来说,我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接着,我则采取朗读示范的方式,为学生朗读文本,使其在节奏鲜明的语言倾听中,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建立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言积累。以《桥》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之后,则范读文章。在范读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恶劣的环境和老汉镇定的态度,我进行利用急、快的语气进行展示,尤其在读到描绘老汉的语句的时候,我则加重语气,表现出其坚定的意志品质。如此范读,学生不仅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不由地走进场景,还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细细地品味出这篇文章的情调。
二、故事教学法,激发表达欲望
就部编版语文教材而言,其在编排上与人教版教材有着一定的差别,更加注重色彩、图像等的运用。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依据,因此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要把握教材编写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除此之外,小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同样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基于此,我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以故事点燃学生的语言运用欲望。以二年级语文园地六:看图讲故事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就对故事教学法进行了运用:
教材中所展示的几幅图片是德国著名的漫畫家埃·奥·卜劳恩的作品,现在,我们先自主地观看每一幅图片,想象这些图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然后,将一个个小片段组合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注意一点,我们所讲述的故事,需要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这样才能保证其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呢,我们教材中给出的图片,并没有向我们展示故事的结尾,这就需要我们自由联想,帮助埃·奥·卜劳恩先生来补全漫画。好了,下面,大家在小组中,根据开头和发展过程,讨论结尾,合作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开展中,直观形象的图片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还可以在图片和故事的结合下,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为其在想象力的发挥下,实现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教学法,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运用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书面表达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学生不愿意进行书面表达,不知道如何进行书面表达。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具体的语境。针对该情况,我立足语言学习与语境的关系,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结合教学所需,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此点燃其表达欲望,同时使其在情境体验过程中,有所似有所想,实现自由表达。以《杨杨氏之子》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书写之后进行表演。如此自然而然地给予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机会,同时还可以使其在改编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为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采取多样的方法,如阅读指导法、故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优化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促进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静怡.立足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7(Z5):94-96.
[2] 全国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研究[J].才智,2017(04):143.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永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