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出师表》:“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结合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 《出师表》 译文 互文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编选了文言文篇目诸葛亮的《出师表》。苏教版的教参《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对“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译文我存在一些疑问,特提出来以供大家讨论,以商榷求真。
一
“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该教参这样注释:“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①根据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我认为它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我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这样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出师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重在临行进谏,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他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即开张圣听,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是前提,后主采纳忠谏了,这就堵塞了谗邪之门,朝廷才有可能执法公平,使赏罚严明,上下一心,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亲小人远贤臣,势必奸邪得势,内外异法,贤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乱。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亲贤远佞的主要方面是亲贤,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在文中作者先向后主推荐贤臣。接着引证历史经验教训,开导刘禅要亲贤远佞,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人主是否任人唯贤。“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不少书籍认为“这里用了排偶,使对比鲜明,显得简练有力”(《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这不错。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觉得作者还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强化了这一效果。这可以从修辞章法和历史事实方面得到论证。从修辞章法,再看后面,是接着言先帝,引述往事,从反面说明不任人唯贤的危害,动之以情。最后,进一步从正面说明任人唯贤的政治效果。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可见,诸葛亮重在以史为鉴,以情动人。为此,他在修辞上肯定是下了工夫,用了互文的摘要手法。
二
以上是从修辞章法看。下面从历史事实出发考察。
西汉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交替。元帝时,宦官石显干朝乱政,导致公卿百官互相倾轧。成帝时,帝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相继辅政专权,许多刺史、郡守等重要官吏大都出于王氏门下。在宦官、外戚的淫威下,满朝文武或趋炎附势,或“持禄保位”,无不把结交宾客、敛取钱财作为追求的目标。吏治严重腐败,选举不实,监察制度废乱,各级官员渎职怠工,贪污成风。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在汉末社会危机中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辐射性。尤其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汉朝,出现了短暂的王莽新朝,接着更始时代出现,西汉没落无法收拾,终于灭亡了。而在大乱之中,新兴地主刘秀在动乱中崛起,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特别注意从士人中选取人才。因为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国安邦之术,又便于驾驭。对那些拒绝与王莽合作,有社会声誉的士人,刘秀更是极其推重,如他以特礼相待隐居不仕的严光(严子陵),表彰名节以便天下归心。③东汉末期,政治弊端再次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专政交替等导致东汉也衰落了。何进、董卓、曹操等这些政治集团人物,在所谓的正统的刘备看来,无疑是“小人”“奸佞”。欲建功立业的刘备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情况下,深知任用得力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称以德服人,就是此表现。诸葛亮当然也深谙此意。他为后主刘禅的周围处境和为人担心,因此再三提出建议。他多处用了互文的修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在引述史实的基础上,再加上互文排偶等语言力量加强了需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告诫后主。所以,“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应当是合理合情合史的。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的要求,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诸葛亮深感时局之紧迫,他以史为鉴,依托先帝刘备之口,用绝妙的文笔,饰以修辞。
三
以下重温互文的知识。什么叫互文呢?
郭锡良的《古代汉语》指出: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参。指的是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词语互相渗透补充,才能正确完整地表现出句子的意思。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在多数情况下,互文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④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可以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语外有音,而且是正反对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以上是我的看法,谨作抛砖引玉。
注释:
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7页.
②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3页.
③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页.
④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参考文献:
[1]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1.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7]吴金华,韩陈其主编.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
关键词: 《出师表》 译文 互文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编选了文言文篇目诸葛亮的《出师表》。苏教版的教参《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对“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译文我存在一些疑问,特提出来以供大家讨论,以商榷求真。
一
“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该教参这样注释:“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①根据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我认为它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我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这样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出师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重在临行进谏,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他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即开张圣听,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是前提,后主采纳忠谏了,这就堵塞了谗邪之门,朝廷才有可能执法公平,使赏罚严明,上下一心,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亲小人远贤臣,势必奸邪得势,内外异法,贤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乱。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亲贤远佞的主要方面是亲贤,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在文中作者先向后主推荐贤臣。接着引证历史经验教训,开导刘禅要亲贤远佞,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人主是否任人唯贤。“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不少书籍认为“这里用了排偶,使对比鲜明,显得简练有力”(《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这不错。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觉得作者还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强化了这一效果。这可以从修辞章法和历史事实方面得到论证。从修辞章法,再看后面,是接着言先帝,引述往事,从反面说明不任人唯贤的危害,动之以情。最后,进一步从正面说明任人唯贤的政治效果。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可见,诸葛亮重在以史为鉴,以情动人。为此,他在修辞上肯定是下了工夫,用了互文的摘要手法。
二
以上是从修辞章法看。下面从历史事实出发考察。
西汉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政交替。元帝时,宦官石显干朝乱政,导致公卿百官互相倾轧。成帝时,帝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相继辅政专权,许多刺史、郡守等重要官吏大都出于王氏门下。在宦官、外戚的淫威下,满朝文武或趋炎附势,或“持禄保位”,无不把结交宾客、敛取钱财作为追求的目标。吏治严重腐败,选举不实,监察制度废乱,各级官员渎职怠工,贪污成风。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在汉末社会危机中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辐射性。尤其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汉朝,出现了短暂的王莽新朝,接着更始时代出现,西汉没落无法收拾,终于灭亡了。而在大乱之中,新兴地主刘秀在动乱中崛起,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特别注意从士人中选取人才。因为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国安邦之术,又便于驾驭。对那些拒绝与王莽合作,有社会声誉的士人,刘秀更是极其推重,如他以特礼相待隐居不仕的严光(严子陵),表彰名节以便天下归心。③东汉末期,政治弊端再次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专政交替等导致东汉也衰落了。何进、董卓、曹操等这些政治集团人物,在所谓的正统的刘备看来,无疑是“小人”“奸佞”。欲建功立业的刘备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情况下,深知任用得力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称以德服人,就是此表现。诸葛亮当然也深谙此意。他为后主刘禅的周围处境和为人担心,因此再三提出建议。他多处用了互文的修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在引述史实的基础上,再加上互文排偶等语言力量加强了需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告诫后主。所以,“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应当是合理合情合史的。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的要求,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诸葛亮深感时局之紧迫,他以史为鉴,依托先帝刘备之口,用绝妙的文笔,饰以修辞。
三
以下重温互文的知识。什么叫互文呢?
郭锡良的《古代汉语》指出: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参。指的是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词语互相渗透补充,才能正确完整地表现出句子的意思。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在多数情况下,互文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④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可以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语外有音,而且是正反对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以上是我的看法,谨作抛砖引玉。
注释:
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7页.
②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3页.
③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页.
④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参考文献:
[1]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1.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7]吴金华,韩陈其主编.古代汉语自学指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