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3年2月下旬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带入公众视野,在领域内外都在欢呼种植业“家庭农场”时代的到来时,又有多少投资者和政策受益者在翘首以盼?
【概念解读】
家庭农场的定义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
从分类上看,主要有主要有四种类型: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
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助于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
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区别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经济。生产的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农产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家庭农场”的优势
一、家庭农场制是农地规模经营的又一种形式,社区集体把农地使用权从分散的农户手里集聚起来,然后承包给种田大户,这是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的最重要途径。
家庭农场兼具小农经济和集体农场的优点,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缺陷。
二、①股份合作制不仅是一种农地制度创新,几乎所有的农村经济组织都可以引进股份合作制,如乡镇企业。
②合作农业也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在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地位,无疑也会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合作农业因其产权制度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磨合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来没有动摇过家庭农场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农地所有权的非私人属性更加大了农业合作社的实施难度。
三、家庭农场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产品商品率很高,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小农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为前提。
四、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相对于大种植园规模较小,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其经营方针或经营内容。
总的来说,“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经营低、小、散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农场”正在改变中国农业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
【现状及前景】
土地流转问题和定义模糊急需解决
目前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为培育家庭农场提供了契机。一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集并土地,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部分龙头企业流转农村土地,一味求大,未能科学评估自身经营资质和规划农业产业,未能产生高效益,部分还涉及圈地嫌疑,甚至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占压了部分种养大户发展空间。发展家庭农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家庭农场前景:创新有动力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刊文《家庭农场的胜利》,认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耕作正“惊人地兴起”,那是美国的经济新前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在近期表示,“只要家庭干得了、还愿意干的,就应该让农民自己干,让农民有更多经营选择权。”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全国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在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的农机库里,农场场长叶善根对各种农用机械如数家珍,其中不少购买时都获得了政府补贴,最高的补贴达40%。他说,由于过去家庭生产面积都比较小,大型机械很难发挥作用,规模化种植后,土地都连在一起,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如今家庭农场使用现代化农机生产。
除了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家庭农场也激发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在江山市,种粮大户林项霞去年启用了一个面积为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育秧室,并在承包田里试种了600亩向日葵,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摄影;眼下,她家的农产品直营店即将在江山市区开业,并开始网上销售。
在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场主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接手农场经营,直接当了“农场主二代”,并在3年前工商登记并注册商标,现在已有经营面积600余亩。
这些在农场里探索前行的农民,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目标早已超出了种地,已经走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端,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职业农民也正在成长。
【国内版本】
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已超400家
一开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一个新词抓人眼球——“家庭农场”。这个新词,让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力有处使,底气也更足。
事实上,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
“家庭农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宁波就作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与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等地一起探索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果。
据记者最新了解,今年宁波市还将出台关于“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今后重点培育一万家“家庭农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1000家左右作为标准化“家庭农场”。
这几天,在成达农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蔬菜。 2004年在慈溪市桥头镇丰潭村注册成立的成达农场,这个50多人的农场,算得上是宁波一个较大的家庭农场。
“现在一天至少要装运二三十吨蔬菜到定点的加工厂。”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告诉本刊记者。
成达农场是宁波星火示范基地,面积有2000多亩,以种植绿花菜、小松菜、菠菜、甘蓝菜等出口蔬菜为主,这个家庭农场一年的产量超过4000吨。
在杨成达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土地流转合同、农机购买合同等文件,“这些年,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杨成达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现在的种植、收获科学化、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一个人负责上百亩地并不是难事。我们从播种、喷药、收获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代替人工。”
现在,他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指挥50多名雇员管理蔬菜地。前几年,种植花菜时,成达农场首次进行机播试验,采用机播的蔬菜长势不错,“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一举两得”。
记者看到,农场的菜地里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喷滴灌设施。每个间隔5米左右,绿花菜叶丛中冒出了一只只“黄袋”。
“这是利用生物技术诱捕害虫的装置。”杨成达称,有了这东西,种一季蔬菜可以少打3次生物农药,不仅可减少治虫药物成本2万元,而且也确保了蔬菜安全。
记者了解到,像成达农场这样的家庭经营或者联户经营的农场,在宁波越来越多。
如今,在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而且不少家庭农场年人百万元。
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点亮都市农业
上海市松江区非农就业率达96.7%,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其中工资性等非农收入比例高达88%,是典型的都市“三农”区,近年来,松江区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开展了都市“三农”工作的各项创新实践,其家庭农场模式赢得了民心,引领了都市“三农”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国关注。
松江的家庭农场别出心裁,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规模在100亩到200亩之间,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基本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
恰恰是这个看上去与市场格格不入的家庭农场,自2007年推出到2012年6月止,已发展到1173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7.3%,户均经营面积114.1亩,户均年收入10.1万元。
在松江,“定人定产”的家庭农场已成为松江都市农业的亮点。
近日,记者深入松江采访发现,松江“定人定产”家庭模式有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保证了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
腰泾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地处泖港镇腰泾村,记者见到了子承父业的“未来农场主”李春风。“今年61岁的父亲退休了,等村委会审计同意之后,我就能接班了。”1997年职高机电专业毕业、2006年辞去企业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农场的李春风,对未来充满期待。
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一直在村里务农,有技能,对农业有感情,但生产规模只有60亩左右,2008年村委会同意李爱云成立家庭农场,他和村集体签订了117亩土地的流转合同,2011年,又获得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资格,猪场规模近千头,种粮面积扩大到200亩。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流转和猪场投资独具松江特色: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先将自家耕地流转给村集体,由区政府投资对耕地进行统一整理,健全配套基础设施,然后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田能手;猪场、发酵池等设施由政府负责投资,农场主只要养好猪,就可以拿到相应的代养费。
李春风说,这样做简化了程序,减少了矛盾纠纷,我们只要安安心心练好本事种好地、养好猪,争取3~5年承包期结束之后能继续承包下去。
据了解,腰泾村目前共有10个这样的家庭农场,2个是种养结合的,其余8个是种粮的农场,每个农场都和“李家”农场一样,由区农委和村委会联手,定人、定规模、定经营方向。松江其他村的做法也一概如此。
“2010年前农场只种粮食,收入在10万元左右,去年加上养猪,收入就达到20万元左右,3个人的农场,能维持这样的局面,是蛮好的,我很有信心一直经营下去。”刚刚接手农场的李春风对自己的农场充满希望,“如果能再扩大点儿规模,那就更好了。”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松江家庭农场从2007年下半年起步到现在全面推进、不断完善,关键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顶层设计时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的各项因素,把握住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家庭农场的顶层设计目标,松江区在利用财政资金杠杆功能不断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同时,还相继推广“三三轮作制”耕作制度、与粮食家庭农场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三轮作制”指的是二麦、绿肥、深翻“三个三分之一”茬口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家庭农场的劳力和机械紧张问题,提高了家庭农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进了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的作业方式。
涵盖农技、农资、农机等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系上了安全带,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组织各类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2006年至今,已累计培训农民近2万人,各类持证农民达6092人。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家庭农场,松江对2013年家庭农场财政补贴政策作了适当调整,每亩200元土地流转费补贴实行弹性补贴的原则,绿肥深翻补贴也做了更合理的调整。
【他山之石】
美日法三国的家庭农场史
美国
美国家庭农场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也像公司农场、农工商企业一样,适应大规模的经营要求,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
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1至2种农产品,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专业化。有的专门种植大田作物,有的专门种植蔬菜或水果,有的专门饲养牲畜或家禽。随着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大大促进了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化发展,其中分解出来的一些内容由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家庭农场主要集中于土地的产出或养殖业的直接经营管理。
法国
法国中小农场占很大比重,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突出各自产品特点。同时,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营销等,现都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承担,使农场由原来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日本
随着工业化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政府把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在农地小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政府鼓励农田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障碍。如以土地租佃为中心,促进土地经营权流动,促进农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和委托作业的耕地等。
纵观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它们都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这其中包括工业化的影响,主要是农业的高科技化和机械化、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以及自然因素等。
虽然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但这种模式在中国已遍地开花。
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结语
尽管家庭农场在国内方兴未艾,在一号文件的带动下,各地家庭农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以往的海外经验证明,这并非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如何对家庭农场进行认定、注册、登记?财政、税收、保险等优惠政策如何配套?目前各省市农业部门正在研究文件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相关措施,值得期待。
2013年2月下旬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词语带入公众视野,在领域内外都在欢呼种植业“家庭农场”时代的到来时,又有多少投资者和政策受益者在翘首以盼?
【概念解读】
家庭农场的定义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早期家庭农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有的农户向集体承包较多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也被称之为家庭农场。
从分类上看,主要有主要有四种类型: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
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助于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
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区别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经济。生产的农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的农产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家庭农场”的优势
一、家庭农场制是农地规模经营的又一种形式,社区集体把农地使用权从分散的农户手里集聚起来,然后承包给种田大户,这是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的最重要途径。
家庭农场兼具小农经济和集体农场的优点,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缺陷。
二、①股份合作制不仅是一种农地制度创新,几乎所有的农村经济组织都可以引进股份合作制,如乡镇企业。
②合作农业也可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在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地位,无疑也会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合作农业因其产权制度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磨合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来没有动摇过家庭农场制的主体地位,中国农地所有权的非私人属性更加大了农业合作社的实施难度。
三、家庭农场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产品商品率很高,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小农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为前提。
四、家庭农场拥有生产经营自主决策权,相对于大种植园规模较小,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其经营方针或经营内容。
总的来说,“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长久以来传统农业经营低、小、散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家庭农场”正在改变中国农业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导致的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
【现状及前景】
土地流转问题和定义模糊急需解决
目前土地流转出现的问题为培育家庭农场提供了契机。一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集并土地,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部分龙头企业流转农村土地,一味求大,未能科学评估自身经营资质和规划农业产业,未能产生高效益,部分还涉及圈地嫌疑,甚至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占压了部分种养大户发展空间。发展家庭农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家庭农场前景:创新有动力
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刊文《家庭农场的胜利》,认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耕作正“惊人地兴起”,那是美国的经济新前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在近期表示,“只要家庭干得了、还愿意干的,就应该让农民自己干,让农民有更多经营选择权。”
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全国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力。
在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的农机库里,农场场长叶善根对各种农用机械如数家珍,其中不少购买时都获得了政府补贴,最高的补贴达40%。他说,由于过去家庭生产面积都比较小,大型机械很难发挥作用,规模化种植后,土地都连在一起,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如今家庭农场使用现代化农机生产。
除了农业机械广泛应用,家庭农场也激发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工具、新品种的积极性。在江山市,种粮大户林项霞去年启用了一个面积为2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温室育秧室,并在承包田里试种了600亩向日葵,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摄影;眼下,她家的农产品直营店即将在江山市区开业,并开始网上销售。
在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场主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接手农场经营,直接当了“农场主二代”,并在3年前工商登记并注册商标,现在已有经营面积600余亩。
这些在农场里探索前行的农民,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目标早已超出了种地,已经走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端,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职业农民也正在成长。
【国内版本】
浙江宁波:家庭农场已超400家
一开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一个新词抓人眼球——“家庭农场”。这个新词,让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力有处使,底气也更足。
事实上,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
“家庭农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宁波就作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与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等地一起探索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果。
据记者最新了解,今年宁波市还将出台关于“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今后重点培育一万家“家庭农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1000家左右作为标准化“家庭农场”。
这几天,在成达农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蔬菜。 2004年在慈溪市桥头镇丰潭村注册成立的成达农场,这个50多人的农场,算得上是宁波一个较大的家庭农场。
“现在一天至少要装运二三十吨蔬菜到定点的加工厂。”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告诉本刊记者。
成达农场是宁波星火示范基地,面积有2000多亩,以种植绿花菜、小松菜、菠菜、甘蓝菜等出口蔬菜为主,这个家庭农场一年的产量超过4000吨。
在杨成达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土地流转合同、农机购买合同等文件,“这些年,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杨成达告诉本刊记者,“由于现在的种植、收获科学化、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一个人负责上百亩地并不是难事。我们从播种、喷药、收获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代替人工。”
现在,他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指挥50多名雇员管理蔬菜地。前几年,种植花菜时,成达农场首次进行机播试验,采用机播的蔬菜长势不错,“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一举两得”。
记者看到,农场的菜地里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喷滴灌设施。每个间隔5米左右,绿花菜叶丛中冒出了一只只“黄袋”。
“这是利用生物技术诱捕害虫的装置。”杨成达称,有了这东西,种一季蔬菜可以少打3次生物农药,不仅可减少治虫药物成本2万元,而且也确保了蔬菜安全。
记者了解到,像成达农场这样的家庭经营或者联户经营的农场,在宁波越来越多。
如今,在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而且不少家庭农场年人百万元。
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点亮都市农业
上海市松江区非农就业率达96.7%,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万元,其中工资性等非农收入比例高达88%,是典型的都市“三农”区,近年来,松江区以顶层设计为先导,开展了都市“三农”工作的各项创新实践,其家庭农场模式赢得了民心,引领了都市“三农”工作新格局,受到全国关注。
松江的家庭农场别出心裁,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规模在100亩到200亩之间,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基本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
恰恰是这个看上去与市场格格不入的家庭农场,自2007年推出到2012年6月止,已发展到1173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7.3%,户均经营面积114.1亩,户均年收入10.1万元。
在松江,“定人定产”的家庭农场已成为松江都市农业的亮点。
近日,记者深入松江采访发现,松江“定人定产”家庭模式有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保证了专业化水平,一举多得。
腰泾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地处泖港镇腰泾村,记者见到了子承父业的“未来农场主”李春风。“今年61岁的父亲退休了,等村委会审计同意之后,我就能接班了。”1997年职高机电专业毕业、2006年辞去企业工作帮助父亲打理农场的李春风,对未来充满期待。
李春风的父亲李爱云一直在村里务农,有技能,对农业有感情,但生产规模只有60亩左右,2008年村委会同意李爱云成立家庭农场,他和村集体签订了117亩土地的流转合同,2011年,又获得了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的资格,猪场规模近千头,种粮面积扩大到200亩。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流转和猪场投资独具松江特色: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先将自家耕地流转给村集体,由区政府投资对耕地进行统一整理,健全配套基础设施,然后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田能手;猪场、发酵池等设施由政府负责投资,农场主只要养好猪,就可以拿到相应的代养费。
李春风说,这样做简化了程序,减少了矛盾纠纷,我们只要安安心心练好本事种好地、养好猪,争取3~5年承包期结束之后能继续承包下去。
据了解,腰泾村目前共有10个这样的家庭农场,2个是种养结合的,其余8个是种粮的农场,每个农场都和“李家”农场一样,由区农委和村委会联手,定人、定规模、定经营方向。松江其他村的做法也一概如此。
“2010年前农场只种粮食,收入在10万元左右,去年加上养猪,收入就达到20万元左右,3个人的农场,能维持这样的局面,是蛮好的,我很有信心一直经营下去。”刚刚接手农场的李春风对自己的农场充满希望,“如果能再扩大点儿规模,那就更好了。”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松江家庭农场从2007年下半年起步到现在全面推进、不断完善,关键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顶层设计时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的各项因素,把握住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家庭农场的顶层设计目标,松江区在利用财政资金杠杆功能不断推进家庭农场建设的同时,还相继推广“三三轮作制”耕作制度、与粮食家庭农场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三轮作制”指的是二麦、绿肥、深翻“三个三分之一”茬口模式,这一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家庭农场的劳力和机械紧张问题,提高了家庭农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推进了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的作业方式。
涵盖农技、农资、农机等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系上了安全带,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组织各类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2006年至今,已累计培训农民近2万人,各类持证农民达6092人。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家庭农场,松江对2013年家庭农场财政补贴政策作了适当调整,每亩200元土地流转费补贴实行弹性补贴的原则,绿肥深翻补贴也做了更合理的调整。
【他山之石】
美日法三国的家庭农场史
美国
美国家庭农场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也像公司农场、农工商企业一样,适应大规模的经营要求,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
美国把全国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每个区域主要生产1至2种农产品,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专业化。有的专门种植大田作物,有的专门种植蔬菜或水果,有的专门饲养牲畜或家禽。随着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大大促进了农场生产经营专业化发展,其中分解出来的一些内容由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家庭农场主要集中于土地的产出或养殖业的直接经营管理。
法国
法国中小农场占很大比重,专业化程度很高,按照经营内容大体可分为畜牧农场、谷物农场、葡萄农场、水果农场、蔬菜农场等等,专业农场大部分经营一种产品,突出各自产品特点。同时,过去由一个农场完成的全部工作,如耕种、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储藏、营销等,现都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承担,使农场由原来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日本
随着工业化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政府把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在农地小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发展协作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政府鼓励农田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形式的协作生产,以避开土地集中的困难和分散的土地占有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障碍。如以土地租佃为中心,促进土地经营权流动,促进农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协为主,帮助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妥善经营农户出租和委托作业的耕地等。
纵观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它们都是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的相对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这其中包括工业化的影响,主要是农业的高科技化和机械化、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以及自然因素等。
虽然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但这种模式在中国已遍地开花。
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结语
尽管家庭农场在国内方兴未艾,在一号文件的带动下,各地家庭农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以往的海外经验证明,这并非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如何对家庭农场进行认定、注册、登记?财政、税收、保险等优惠政策如何配套?目前各省市农业部门正在研究文件内容,同时根据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相关措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