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榆林空港生态区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划建设角度对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利用;非传统水源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社会及其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数量逐渐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安全不足、水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1-2]。在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大环境下,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3]。本文以陕西榆林市空港生态区为例,通过对其水资源利用中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榆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1.榆林空港生态区基本情况
榆林空港生态区位于位于陕北高原隆起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全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8℃,极端气温最低-28℃至-32℃,最高气温38℃。多年年均降雨量为406.9毫米,年最多降水量695.4毫米,最少为159.6毫米,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9%。
全区位于国家长城防护林和榆林市环城生态防护林之间,区内主要河流榆溪河源于榆阳区北部刀兔海则一带,全长155公里,河流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纵贯市区南北,至鱼河汇入无定河。榆溪水力蕴藏量较丰富,年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榆林站),年平均径流量3.103亿立方米,80%以上的水依靠上游沙漠地下水补给。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Q4-3a1+1)粉砂、细砂,富水性较好。
2.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榆林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供水主要依靠地表水源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地表水源工程有李家梁水库、中营水库、石峁水库、尤家峁水库等。依据《2009 年各类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和《2009 年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统计表》,地下水源工程的供需已经饱和,地表水源可引水量较大。剩余水量较大的为李家梁水库、尤家峁水库和中营水库分别为2800 万立方米/年、1080 万立方米/年和1038 万立方米/年。
空港生态区供水严重依赖地下水,以2012年统计来看,居民生活用水41.21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649.19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46.54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量为68.98万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约355万立方米,主要采用矿井水。用水中农业生产消耗水资源比较大,榆溪河沿线有大量农田依靠榆溪河灌溉。
3.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1.现有农业耗水量大,水供需矛盾突显
就目前而言,榆林农业灌溉用水量比例最大,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水的供需矛盾早已出现,工业与农业争水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将成为用水大户,这无疑对区域水资源有了更多的要求。此外,在保证居民生活、在农业以及工业用水后,生态环境的用水很难保障,用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显示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2.区内市政设施不足,水环境污染严重
村镇等居住区排水体制基本以合流制为主;尽管部分采矿区自主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雨、污水管道,但由于管网建设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管理,实际上已成为合流制系统;此外还有部分位置偏远或地势低洼的现有工业企业及村镇工业用地,未建有污水收集系统,以合流制为主,污水直排榆溪河,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开发存在局限
空港生态区地处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依赖十分显著,地下水埋深的动态环境影响着土壤水分和地表生态,进而影响区内的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地下水溢出转化为地表水后,若采用水库取水又会造成水资源的蒸发浪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局限性。此外,农业灌溉耗水量大,灌溉方式粗放,居民生活用水较为粗放,区域节水仍有很大空间。
4.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4.1.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根据区域水资源情况和用水需求,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立足于本地水资源利用时序进行深度开发,合理设计、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多效梯级利用,制定出用水优先序列、满足不同用水的需求,优先满足饮用水需求,其次是工农业发展[4]。在现有水源利用基础上,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雨水资源,同时有效利用矿井疏干水、回用污水。遵循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水的社会循环[5],保证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水源、供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统一。
4.2.综合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打破传统的直线式水资源利用模式,充分发掘污水资源、雨水资源潜力,强化水资源在社会循环中的利用,降低对清洁水源的需求量。实现水资源阶梯利用,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促进合理用水。提倡和鼓励污水回用,降低污水深度处理能耗,实践循环生态经济理念。结合区域内矿井疏干水,将其有效转化作为区域的补充水源,用于汽车、公共绿地和道路浇洒及景观水系生态补充用水,推动区域生态小环境的良性循环。采取适宜雨水利用技术,渗透补充地下水水源、涵养水土、减轻防洪排涝压力,补充景观水体,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有效的收集、净化、回用系统,结合城市用水活动对水質要求的不同,提高非传统水源在生态、生产、生活中的使用。
4.3.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
加强饮用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完成区域内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对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段的环境状况进行执法监督、保证水质水量安全无损,着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同时强化区域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采取生态、技术措施修复改善取水口生态环境,改善原水水质问题,制定相应的供水应急措施,确保城市安全供水。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降低污水污泥的环境影响,严格控制工业污水的100%收集处理,实现在保护水质和预防水质恶化的同时,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和达标后的巩固工作。
4.4.构建节水型社会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的模式,加快水利工程渠道和城镇生活以及工业用水的节水改造,实现“配置优化,用水高效,污水回用,技术先进”。鼓励和支持城市节水用水科学技术研究和节约用水设施、设备、器具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在建筑内采用节水设施和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龙头、节水淋浴器、智能IC水表等。绿地采用高效灌溉系统,根据不同植被特性选取微灌、滴灌等适宜的灌溉形式。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项目,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鼓励企业应用废水“零排放”技术。通过全社会在生产和消费上高效合理用水的实现,满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对水资源的需求,形成一个良好的节水型社会。
结语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城市发展的用水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强规划,实行开源与节流共进、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措施,向节水型社会方向发展,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雷彩虹, 孙颖.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系统规划[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 12(3):150-152
[2] 黄亮.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3, 4:32-34.
[3]王一文,李伟,张海涛,陈博. 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 2014,01:24-26+83.
[4] 陈梦熊.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 地质通报, 2003, 22(8): 551-557
[5] 张杰,熊必永. 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实施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0(2):185-189
作者简介:卜琳(1983-),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生态城市资源环境领域研究。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利用;非传统水源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 A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社会及其经济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数量逐渐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安全不足、水供需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1-2]。在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大环境下,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以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显得尤为重要[3]。本文以陕西榆林市空港生态区为例,通过对其水资源利用中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榆林生态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1.榆林空港生态区基本情况
榆林空港生态区位于位于陕北高原隆起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全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气温8℃,极端气温最低-28℃至-32℃,最高气温38℃。多年年均降雨量为406.9毫米,年最多降水量695.4毫米,最少为159.6毫米,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9%。
全区位于国家长城防护林和榆林市环城生态防护林之间,区内主要河流榆溪河源于榆阳区北部刀兔海则一带,全长155公里,河流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纵贯市区南北,至鱼河汇入无定河。榆溪水力蕴藏量较丰富,年平均流量8立方米/秒(榆林站),年平均径流量3.103亿立方米,80%以上的水依靠上游沙漠地下水补给。区域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孔隙裂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Q4-3a1+1)粉砂、细砂,富水性较好。
2.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榆林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供水主要依靠地表水源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地表水源工程有李家梁水库、中营水库、石峁水库、尤家峁水库等。依据《2009 年各类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和《2009 年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统计表》,地下水源工程的供需已经饱和,地表水源可引水量较大。剩余水量较大的为李家梁水库、尤家峁水库和中营水库分别为2800 万立方米/年、1080 万立方米/年和1038 万立方米/年。
空港生态区供水严重依赖地下水,以2012年统计来看,居民生活用水41.21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649.19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量46.54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量为68.98万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约355万立方米,主要采用矿井水。用水中农业生产消耗水资源比较大,榆溪河沿线有大量农田依靠榆溪河灌溉。
3.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1.现有农业耗水量大,水供需矛盾突显
就目前而言,榆林农业灌溉用水量比例最大,尤其是在枯水季节水的供需矛盾早已出现,工业与农业争水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将成为用水大户,这无疑对区域水资源有了更多的要求。此外,在保证居民生活、在农业以及工业用水后,生态环境的用水很难保障,用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显示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2.区内市政设施不足,水环境污染严重
村镇等居住区排水体制基本以合流制为主;尽管部分采矿区自主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雨、污水管道,但由于管网建设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管理,实际上已成为合流制系统;此外还有部分位置偏远或地势低洼的现有工业企业及村镇工业用地,未建有污水收集系统,以合流制为主,污水直排榆溪河,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开发存在局限
空港生态区地处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依赖十分显著,地下水埋深的动态环境影响着土壤水分和地表生态,进而影响区内的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地下水溢出转化为地表水后,若采用水库取水又会造成水资源的蒸发浪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局限性。此外,农业灌溉耗水量大,灌溉方式粗放,居民生活用水较为粗放,区域节水仍有很大空间。
4.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4.1.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根据区域水资源情况和用水需求,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立足于本地水资源利用时序进行深度开发,合理设计、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多效梯级利用,制定出用水优先序列、满足不同用水的需求,优先满足饮用水需求,其次是工农业发展[4]。在现有水源利用基础上,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雨水资源,同时有效利用矿井疏干水、回用污水。遵循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水的社会循环[5],保证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水源、供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统一。
4.2.综合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打破传统的直线式水资源利用模式,充分发掘污水资源、雨水资源潜力,强化水资源在社会循环中的利用,降低对清洁水源的需求量。实现水资源阶梯利用,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促进合理用水。提倡和鼓励污水回用,降低污水深度处理能耗,实践循环生态经济理念。结合区域内矿井疏干水,将其有效转化作为区域的补充水源,用于汽车、公共绿地和道路浇洒及景观水系生态补充用水,推动区域生态小环境的良性循环。采取适宜雨水利用技术,渗透补充地下水水源、涵养水土、减轻防洪排涝压力,补充景观水体,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有效的收集、净化、回用系统,结合城市用水活动对水質要求的不同,提高非传统水源在生态、生产、生活中的使用。
4.3.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
加强饮用水资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完成区域内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并对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段的环境状况进行执法监督、保证水质水量安全无损,着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同时强化区域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采取生态、技术措施修复改善取水口生态环境,改善原水水质问题,制定相应的供水应急措施,确保城市安全供水。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降低污水污泥的环境影响,严格控制工业污水的100%收集处理,实现在保护水质和预防水质恶化的同时,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和达标后的巩固工作。
4.4.构建节水型社会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的模式,加快水利工程渠道和城镇生活以及工业用水的节水改造,实现“配置优化,用水高效,污水回用,技术先进”。鼓励和支持城市节水用水科学技术研究和节约用水设施、设备、器具的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在建筑内采用节水设施和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龙头、节水淋浴器、智能IC水表等。绿地采用高效灌溉系统,根据不同植被特性选取微灌、滴灌等适宜的灌溉形式。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项目,大力发展和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鼓励企业应用废水“零排放”技术。通过全社会在生产和消费上高效合理用水的实现,满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对水资源的需求,形成一个良好的节水型社会。
结语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城市发展的用水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必须加强规划,实行开源与节流共进、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措施,向节水型社会方向发展,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雷彩虹, 孙颖. 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水系统规划[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6, 12(3):150-152
[2] 黄亮.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3, 4:32-34.
[3]王一文,李伟,张海涛,陈博. 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 水利发展研究, 2014,01:24-26+83.
[4] 陈梦熊. 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 地质通报, 2003, 22(8): 551-557
[5] 张杰,熊必永. 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的实施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0(2):185-189
作者简介:卜琳(1983-),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生态城市资源环境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