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斗士,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和严肃。他的作品也大都是以揭露和鞭挞为主调,可以说先生执笔为刀,泼墨为剑,刀光剑影,刺破苍穹。
但学生如果认为这就是先生的全部,那就错了,偏了:先生除了强悍,其实也温软;先生除了冷峻刚烈,其实也幽默有趣。
《朝花夕拾》无疑是一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生另一面的书。这部作品也是学生升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部名著阅读作品,统编教材把阅读重点定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我觉得最好是引导学生读出这本书中的“趣”味来:原来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原来阅读经典可以这样有趣。
童 趣
书中的童趣好像一只肥胖的黄蜂,伏在先生记忆深处。
童趣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每个长大的成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触发对童心的追怀。在刀光剑戟的战斗生活中,鲁迅先生把散落在记忆中的童年趣事一朵朵翻晒出来,恰似一束带露的朝花,更像百草园里那只肥胖的黄蜂,让先生在“纷扰中寻得一丝闲静”来。
那只从蛇口里救下的小隐鼠,时时缘腿而上,爬到膝踝。放到饭桌上,能捡饭渣吃;放到书桌上,能舔墨汁吃。失掉它,就像失掉了一个最好的伙伴。
那个记忆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单是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就足以让人一生挂怀。听油蛉唱歌和蟋蟀弹琴不算什么,断砖里的动物世界才让人惊喜连连。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的根,因为吃了可以成仙,不怕刺就能摘到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甚至,在最寂寞的冬天还可以塑雪罗汉、捕鸟。有了它,生命里就有了一篇最美的童话。
试问,哪个孩子童年里没有一只得而复失的“小隐鼠”,哪个孩子的童年里没有一个精彩无限的“百草园”?
鲁迅曾说过,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是啊,这是孩子特有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里的纯真、稚拙甚至可笑,哪一个孩子不曾有过?
所以,阅读这本书,孩子们若能联结自身生活,带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童趣,读出自己,就是升入初中以后一个难得的成长;学生若能从这本书中认识一个“多情未必不丈夫”的鲁迅,甚至从此愿意和他交朋友,那更是人生中难得的福分了。
理 趣
书中的理趣宛若一只轻捷的叫天子,时时响在众多读者的耳畔。
当然,这本书在展现一个孩子丰富真实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时常加入一些作者对旧的礼教、习俗、道德、教育观念等的深刻思索,这些思索用先生一贯冷峻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使本书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趣。所以,这本书在老教材中的阅读提示语是: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在这本书里,鲁迅先生在两篇文章里重点写到了父亲,一篇是《五猖会》,一篇是《父亲的病》。在《五猖会》里,父亲在他欢天喜地马上出发去看会之前,忽然慢慢说道,“去拿你的书来。”“給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下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篇文章里,作者含蓄委婉地批判了父亲不顾儿童心理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既戕害了先生纯真的童心,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年以后,长大的先生做了一件跟父亲一样的事——踩坏了弟弟苦心制作的风筝。只不过,先生经过新文化的洗礼,知道反省和自救,而父亲,永远不会了。
在《父亲的病》中,父亲已病入膏肓,弥留之际,衍太太却教鲁迅依照旧的习俗不断大声呼喊父亲的名字,使得父亲一次次张开眼来看鲁迅。这不仅不能延长父亲的生命,还无端地增加了父亲的痛苦,“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只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从这句话里,我们读出鲁迅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以及对旧习俗深深的不满。
除了这篇文章表现出鲁迅对旧的习俗的不满和批判,还有先生在多篇文章里写到的疼爱他的长妈妈,初一早上第一件事就要吃福橘、要说“阿妈,恭喜”,先生对这些旧的习俗也表示很无奈。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用“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腐朽故事表达对封建孝道的批判,他用儿童的口吻说,“祖母老了,倘使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吗”?
我想,要让学生读出书中的理趣来,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表达作者心情和观点的句子,注意思考本书原题题目《旧事重提》的含义:提“旧事”,不仅为了怀念,还为了触时事;忆往昔,不仅为了留痕,还为了醒今人。
谐 趣
书中的谐趣仿佛那只从断砖下翻出来的斑蝥,让人在笑声中回味和思考。
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鲁迅的幽默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逗乐萌化;表现在作品中,则如明枪暗箭,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比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描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有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日本的名山“富士山”做喻体来比喻清国留学生的发髻,把他们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刻画得形象逼真,引人发笑。“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表现讽刺之情,轻松诙谐。
这就是鲁迅式幽默,他是那个时代在暗夜中唯一清醒的人,他的幽默中含着讽刺,讽刺中含着悲怆,悲怆中是他对民族深深的忧虑。
再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那根手指头“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细节刻画,形象生动,宛在眼前;写她睡相粗鲁,虽经劝说,然而晚上睡觉时仍是在床上摆了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写得亲切自然,生活气息浓厚,让人忍俊不禁。
鲁迅的幽默不是油嘴滑舌,博人一笑,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大智慧,发人深思。鲁迅先生认为,作品的趣味性和学术性、战斗性一样重要,可以使读者不感到疲倦。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严肃中有诙谐,诙谐中有思考。
朝花夕拾,那个肯俯身拾起一朵落花的男人,该是个浪漫有趣的人吧!那个隔着岁月的烟尘和战斗的硝烟还能欣然拾起一朵落花的男人,该是个笑看风云、内心温软的人吧!
阅读心分享:
同学们,阅读了《朝花夕拾》,你是否也开始回忆童年的人和事?你是否打算跟鲁迅先生学习语言运用?你是否从鲁迅先生的成长之路中悟出一些成长的真谛?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斗士,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和严肃。他的作品也大都是以揭露和鞭挞为主调,可以说先生执笔为刀,泼墨为剑,刀光剑影,刺破苍穹。
但学生如果认为这就是先生的全部,那就错了,偏了:先生除了强悍,其实也温软;先生除了冷峻刚烈,其实也幽默有趣。
《朝花夕拾》无疑是一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生另一面的书。这部作品也是学生升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部名著阅读作品,统编教材把阅读重点定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怎样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我觉得最好是引导学生读出这本书中的“趣”味来:原来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原来阅读经典可以这样有趣。
童 趣
书中的童趣好像一只肥胖的黄蜂,伏在先生记忆深处。
童趣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每个长大的成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触发对童心的追怀。在刀光剑戟的战斗生活中,鲁迅先生把散落在记忆中的童年趣事一朵朵翻晒出来,恰似一束带露的朝花,更像百草园里那只肥胖的黄蜂,让先生在“纷扰中寻得一丝闲静”来。
那只从蛇口里救下的小隐鼠,时时缘腿而上,爬到膝踝。放到饭桌上,能捡饭渣吃;放到书桌上,能舔墨汁吃。失掉它,就像失掉了一个最好的伙伴。
那个记忆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单是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就足以让人一生挂怀。听油蛉唱歌和蟋蟀弹琴不算什么,断砖里的动物世界才让人惊喜连连。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的根,因为吃了可以成仙,不怕刺就能摘到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甚至,在最寂寞的冬天还可以塑雪罗汉、捕鸟。有了它,生命里就有了一篇最美的童话。
试问,哪个孩子童年里没有一只得而复失的“小隐鼠”,哪个孩子的童年里没有一个精彩无限的“百草园”?
鲁迅曾说过,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是啊,这是孩子特有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里的纯真、稚拙甚至可笑,哪一个孩子不曾有过?
所以,阅读这本书,孩子们若能联结自身生活,带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童趣,读出自己,就是升入初中以后一个难得的成长;学生若能从这本书中认识一个“多情未必不丈夫”的鲁迅,甚至从此愿意和他交朋友,那更是人生中难得的福分了。
理 趣
书中的理趣宛若一只轻捷的叫天子,时时响在众多读者的耳畔。
当然,这本书在展现一个孩子丰富真实的童年生活的同时,也时常加入一些作者对旧的礼教、习俗、道德、教育观念等的深刻思索,这些思索用先生一贯冷峻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使本书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趣。所以,这本书在老教材中的阅读提示语是: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
在这本书里,鲁迅先生在两篇文章里重点写到了父亲,一篇是《五猖会》,一篇是《父亲的病》。在《五猖会》里,父亲在他欢天喜地马上出发去看会之前,忽然慢慢说道,“去拿你的书来。”“給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下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篇文章里,作者含蓄委婉地批判了父亲不顾儿童心理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既戕害了先生纯真的童心,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年以后,长大的先生做了一件跟父亲一样的事——踩坏了弟弟苦心制作的风筝。只不过,先生经过新文化的洗礼,知道反省和自救,而父亲,永远不会了。
在《父亲的病》中,父亲已病入膏肓,弥留之际,衍太太却教鲁迅依照旧的习俗不断大声呼喊父亲的名字,使得父亲一次次张开眼来看鲁迅。这不仅不能延长父亲的生命,还无端地增加了父亲的痛苦,“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只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从这句话里,我们读出鲁迅深深的懊悔和自责以及对旧习俗深深的不满。
除了这篇文章表现出鲁迅对旧的习俗的不满和批判,还有先生在多篇文章里写到的疼爱他的长妈妈,初一早上第一件事就要吃福橘、要说“阿妈,恭喜”,先生对这些旧的习俗也表示很无奈。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用“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腐朽故事表达对封建孝道的批判,他用儿童的口吻说,“祖母老了,倘使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吗”?
我想,要让学生读出书中的理趣来,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表达作者心情和观点的句子,注意思考本书原题题目《旧事重提》的含义:提“旧事”,不仅为了怀念,还为了触时事;忆往昔,不仅为了留痕,还为了醒今人。
谐 趣
书中的谐趣仿佛那只从断砖下翻出来的斑蝥,让人在笑声中回味和思考。
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鲁迅的幽默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逗乐萌化;表现在作品中,则如明枪暗箭,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比如,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描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的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有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日本的名山“富士山”做喻体来比喻清国留学生的发髻,把他们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丑态刻画得形象逼真,引人发笑。“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表现讽刺之情,轻松诙谐。
这就是鲁迅式幽默,他是那个时代在暗夜中唯一清醒的人,他的幽默中含着讽刺,讽刺中含着悲怆,悲怆中是他对民族深深的忧虑。
再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那根手指头“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细节刻画,形象生动,宛在眼前;写她睡相粗鲁,虽经劝说,然而晚上睡觉时仍是在床上摆了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写得亲切自然,生活气息浓厚,让人忍俊不禁。
鲁迅的幽默不是油嘴滑舌,博人一笑,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的大智慧,发人深思。鲁迅先生认为,作品的趣味性和学术性、战斗性一样重要,可以使读者不感到疲倦。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严肃中有诙谐,诙谐中有思考。
朝花夕拾,那个肯俯身拾起一朵落花的男人,该是个浪漫有趣的人吧!那个隔着岁月的烟尘和战斗的硝烟还能欣然拾起一朵落花的男人,该是个笑看风云、内心温软的人吧!
阅读心分享:
同学们,阅读了《朝花夕拾》,你是否也开始回忆童年的人和事?你是否打算跟鲁迅先生学习语言运用?你是否从鲁迅先生的成长之路中悟出一些成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