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历了历史上重大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倡导全民素质教育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愈加凸显,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文首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加以阐述,进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活动、“互联网+”模式的导入、建立健全合理性的课程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策略。并对具体的论证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小学阶段是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养成的首要阶段,更是最具影响力的成长阶段,对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具有铺垫作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依靠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所属正能量的“输入”。由此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优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并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文人、义士的举例,感化学生对热爱,取传统爱国主义之精华,传承其美德,共同塑造民族精神。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爱祖国的山川秀丽、爱祖国的气象万千。爱国是每一位公民道德素养的体现,是追求精神文明的契合。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整合,深入挖掘课程的有效资源,以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国是家”的深层含义。除此之外,教师捕捉身边的爱国主义事件作为核心素材,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基于目前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仍处于主体地位,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重要问题。
1.1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
第一,从空间维度分析。小学阶段虽设有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并未真正意义划分到主课类目中,教师对课程的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并未进一步进行深化与创新。第二,从时间角度进行分析。学校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是应上级要求办事,活动更是“草草了事”,甚至一些学校对于升国旗最基本的爱国仪,都未曾举办。
1.2缺乏规范性的课程体系
目前,学生、教师、家长均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语数外等学科作为主科,忽略了德智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爱国精神,同样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学校对于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培养,因此,该学科的课程体系仍有待规范和优化。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第一,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实施多维度、引导性的“动态教育”。由“内”至“外”,由课本知识转移到实地观摩,领略实践活动带来的心得体会。第二,建立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是实现“行知合一”的根本途径。
第二,例如: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为期14年的侵略,国破山河,支离破碎。届时,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英雄事迹纪念馆,通过课程导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以此缅怀敬仰之情,对课程理解得以有效补充。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2 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活动
我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传统活动有很多,如:清明节、端午节等。教师都可借助以上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传递。
例如,小学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重要节日,以此,可在国庆节到来之时,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以此彰显对节日的渲染,使其抒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对国庆节的起源加以释义,涵盖了国徽、国歌进行层次化的延伸,以此渗透其内涵。
2.3“互联网+”模式的导入
多媒体教学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同时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首先,文章描写了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屆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提取素材,制作成多媒体幻灯片,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借由此视频,教师可由有国才有家,进一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各自解说家乡之美,并对赛后进行评分,选出“演讲小达人”。丰富课堂气氛,增进交流情感。
2.4建立健全合理性的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标准由学生的日常爱国主义意识的既定,对于考核标准未达标的教研人员,应给予批评指导。第二。学校做好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一切工作事物都应落实在实处。例如: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公众号,事实发表教师任务学习,每天对教师进行打卡学习。由此,能够发挥工作的极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教育领域永恒不变的基石。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不断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感染力、凝聚力,最终建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学生情感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主观意识发展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教师创造多维、立体、感观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阶梯式引入模式,对课程的渗透起到助力作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需要学校、教师、家庭三方的协同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携手共进、与世前行,为祖国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仇志芹. 浅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8):32.
[2] 杨艳. 课堂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开发,应用原则及策略——以道德与法治课爱国教育主题为例[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0, No.517(12):18-19.
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第一小学 保定市徐水区 李佳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指导
小学阶段是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养成的首要阶段,更是最具影响力的成长阶段,对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具有铺垫作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依靠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所属正能量的“输入”。由此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培育优良的爱国主义思想,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并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文人、义士的举例,感化学生对热爱,取传统爱国主义之精华,传承其美德,共同塑造民族精神。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爱祖国的山川秀丽、爱祖国的气象万千。爱国是每一位公民道德素养的体现,是追求精神文明的契合。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整合,深入挖掘课程的有效资源,以一言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国是家”的深层含义。除此之外,教师捕捉身边的爱国主义事件作为核心素材,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基于目前的教育发展体系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仍处于主体地位,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重要问题。
1.1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
第一,从空间维度分析。小学阶段虽设有道德与法治课程,但是并未真正意义划分到主课类目中,教师对课程的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书本理论知识,并未进一步进行深化与创新。第二,从时间角度进行分析。学校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是应上级要求办事,活动更是“草草了事”,甚至一些学校对于升国旗最基本的爱国仪,都未曾举办。
1.2缺乏规范性的课程体系
目前,学生、教师、家长均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语数外等学科作为主科,忽略了德智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爱国精神,同样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学校对于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应从小培养,因此,该学科的课程体系仍有待规范和优化。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第一,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实施多维度、引导性的“动态教育”。由“内”至“外”,由课本知识转移到实地观摩,领略实践活动带来的心得体会。第二,建立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是实现“行知合一”的根本途径。
第二,例如: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讲述了日本侵略者在1931年9月至1945年8月为期14年的侵略,国破山河,支离破碎。届时,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英雄事迹纪念馆,通过课程导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以此缅怀敬仰之情,对课程理解得以有效补充。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2 定期举行爱国主义活动
我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传统活动有很多,如:清明节、端午节等。教师都可借助以上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传递。
例如,小学二年级《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重要节日,以此,可在国庆节到来之时,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以此彰显对节日的渲染,使其抒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对国庆节的起源加以释义,涵盖了国徽、国歌进行层次化的延伸,以此渗透其内涵。
2.3“互联网+”模式的导入
多媒体教学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同时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首先,文章描写了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屆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提取素材,制作成多媒体幻灯片,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借由此视频,教师可由有国才有家,进一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各自解说家乡之美,并对赛后进行评分,选出“演讲小达人”。丰富课堂气氛,增进交流情感。
2.4建立健全合理性的课程体系
第一,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考核,考核标准由学生的日常爱国主义意识的既定,对于考核标准未达标的教研人员,应给予批评指导。第二。学校做好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一切工作事物都应落实在实处。例如: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信息公众号,事实发表教师任务学习,每天对教师进行打卡学习。由此,能够发挥工作的极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教育领域永恒不变的基石。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不断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并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情感具有感染力、凝聚力,最终建立正确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学生情感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主观意识发展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教师创造多维、立体、感观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层层递进,阶梯式引入模式,对课程的渗透起到助力作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需要学校、教师、家庭三方的协同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携手共进、与世前行,为祖国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仇志芹. 浅析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8):32.
[2] 杨艳. 课堂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开发,应用原则及策略——以道德与法治课爱国教育主题为例[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20, No.517(12):18-19.
保定市徐水区漕河镇第一小学 保定市徐水区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