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安全性的客观评价者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noonk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有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尚未为人们所清楚地了解,由于有些中药本身有毒性,或者有时用药不合理,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多次曝出中药安全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毒性或不良反应事件,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较大影响。
  另外,由于中药安全性信息提供不足,导致人们对中药的用药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忧。中药安全性问题容易被不当炒作,甚至酿成影响广泛的风波,如2013~2014年间的四磨汤、云南白药等中成药事件,对中药的临床使用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药产业的发展。
  中药安全性问题也是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最大障碍之一,几大草药进口国频频对中药亮起红灯,中药产品召回案例时有发生,使得我国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严重受阻。如何科学地认识、客观地评价中药安全性并合理地使用中药,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任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爱华及其研究团队,多年来紧紧围绕这一任务,深入探索中药不良反应特点和产生机理,开展了大量中药安全性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从外行到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
  1985年,梁爱华自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她学的是西医临床,对中医中药完全不懂,在中医药领域是一个十足的外行。然而,她被分配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毫无基础的她只能边干边学。
  三十余年来,她结合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毒理,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一方面,她带领团队建设规范化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取得了国家GLP认证;另一方面,她着力于创建适合于中药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目前已经建立了10大类20余种全面评价中药安全性的试验方法,可满足中药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的需求,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中药安全性提供了平台。
  她带领的团队所开展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不仅获得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资助,还与国内国际多家机构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大量的合作项目。她共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项目16项,作为骨干参加项目20余项。曾与他人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市、中华中医药学会等省部级奖5项,获得专利授权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作为副主编编写《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还参编著作6部。她还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
  为中药安全性保驾护航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既有药效,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关键在于了解毒性特点和机理,以及如何防止毒性发生。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毒性较低,不容易发现,毒性检测尤为困难。而研制新药时,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性评价证明其安全性,才能被批准上市。因此,怎样正确评价中药的安全性,对中药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频频发生,制约了产业发展。从我国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来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中药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
  梁爱华表示,关于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研究,主要难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很复杂,引起过敏的原因不清楚,过敏物质也不清楚;二是由于目前缺乏可靠的检测方法,过敏反应检测很困难,假阴性过高,这也是国际性难题。
  梁爱华带领团队不断钻研和探索,创建了适用于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研究的多种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在注射剂致敏性检测方法学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反复的科学研究和验证,提出中药注射剂的超敏反应是以类过敏反应为主的新观点,纠正了长期以来将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当成过敏反应的错误认识,在理论认识上具有重大创新。之后,团队又创建了一套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选技术,在国内首次从中药注射液剂复杂的成分中筛选和确认出致敏成分,在中药注射剂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这项技术对中药注射剂致敏物质筛查、建立确保安全性的工艺、以及上市后产品技术改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安全性检测,她的团队又建立了快速、简便的注射剂类过敏检测方法,用于多家企业,提升了产品风险控制水平,该方法也填补了领域的空白。上述技术和成果已经广泛用于中药注射剂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和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生产。这些成果不仅对中药注射剂适用,也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
  除此之外,梁爱华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青霉素这种著名抗菌药的非致敏性超敏反应新机制,提出有些青霉素患者的过敏不一定是真正的过敏反应而是类过敏反应。其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Scientific Report上,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发现。这一发现改变了七十多年来对关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传统认识,为解决青霉素的不良反应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针对中药肝、肾毒性慢性、隐匿发展的特点,她和团队建立了一套很有特色的靶向基因-蛋白-代谢组学与毒理、植化相结合的中药肝、肾毒性系统评价、毒性早期检测技术,对几大类社会广泛关注的中药安全性问题,包括含重金属、马兜铃酸、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等中药的毒性、传统无毒中药的潜在慢性隐匿毒性、联合用药安全性等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她认为,朱砂、雄黄一个是硫化汞,一个是二硫化二砷,二者都是很难溶解的矿物质,难以被机体吸收。只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加工,按照合理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使用,毒性是相当低的,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毒性那么大。但是,由于微量的汞、砷吸收后清除较慢,应该避免长期使用,以免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另外,她还发现有些中药(如千里光)在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妊娠禁忌,但是经过现代研究发现对动物胚胎有毒性,因此,这样的药物妊娠期应该避免使用。
  梁爱华认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中药潜在不良作用的可知性,了解药物的潜在毒性、毒性靶器官、产生毒性的剂量和时间、毒性机理以及如何预防毒性发生等。按照合理的用药方案使用,是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如果一发现某中药有毒性就把它一禁了之,这是极不科学的。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药毒副作用夸大的做法也是很不客观的。
  一切为了人民的用药安全
  梁爱华表示,“对于中药安全性,我们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数据做支撑。”因此,未来,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包括研究适合于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和方法,使得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更为科学和客观;对常用中药的安全性进行系统研究,为中药的使用提供充分的安全性信息,以支持临床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等。目前梁爱华负责的“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用药风险评控技术”项目于2015年获得科技重大专项经费支持,这个项目就是要联合全国的中药安全性研究力量开展上述相关研究。
  现在中药的使用很广泛,很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老百姓可以自行购买和使用。但是,老百姓对中药安全性普遍缺乏认识。梁爱华说:“由于中药安全性研究的系统性不够,说明书上缺乏必要的安全性信息,这可能使得民众因为不合理用药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何首乌本身是很安全的中药,但是近年来有些人为了治疗脱发或者白发,长期或者超剂量吃何首乌,而导致肝脏毒性。”除此之外,也有些中药在传统使用上并沒有毒性,但是由于现代提取方法和使用方法的改变,使得其在安全性方面产生了变化。
  梁爱华呼吁,中医药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要结合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使用方法以及制药技术等,对中药安全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以获得充分的安全性数据,使中药说明书具有详细的不良反应信息,为中药的使用提供参考。只有这样,中药在临床使用上才能更为安全。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小小说作为一种新文体,以独立的姿态出现于中国当代文坛。也就是从那时起,小小说异军突起,经过几代小小说人的共同努力,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内,小小说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学样式,跻身“小说四大家族”,进入鲁迅文学奖评选序列,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文体。  一、小小说发展情况  小小说还有许多芳名: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袖珍小说、千字小说、快餐小说、迷你小说等。不管称它什么,
中科院微生物所张立新团队与美国刘平华和张燕教授团队合作,解析出青蒿素类过氧桥键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结果发布于《自然》杂志。自然界中含有过氧桥键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感染、抗肿瘤、以及抗心律失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青蒿素已经作为抗疟疾药物应用于临床接近40年。青蒿素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
卢春明,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00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采用基于磁共振和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fNIRS)技术考察人际间语言交流及其障碍的脑机制。发表SCI论文20多篇,包括以独立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PNAS、Journal ofNeuroscience、Neurology等期刊文章。2009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并主讲脑功能弥散功能成像(又称fNIES)研究生课
教学环境理论的研究表明,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都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本文就如何创建积极的非物质课堂环境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增强“吸力”——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1.活化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此
G蛋白偶聯受体(GPCR)是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超过30%的临床处方药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相关的研究已经获得了10次诺贝尔奖。GPCR主要通过G蛋白或者Arrestin信号转导行使功能,然而无论是G蛋白还是Arrestin,如何识别特异的受体产生的信号指令,并翻译成下游的功能的机制尚不清楚。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王江云课题组和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孙金鹏课题组应用最新的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方法和19FNM
先进检测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材料学取得巨大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是人们在对物质结构与性能关系的认识需求日益加深的基础上产生的。探测并了解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对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于诊断、治疗以及替换或修复损伤组织和器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卢晓林在这方面有很深的认识,他利用非线性分子振动光谱专注于高分子和生物界面的结构研究,这些研究为理解界面上重要的物理化学现象、推广
1990年4月24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用“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将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到太空,使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探索,包括对地球、对宇宙、对地球与星系之间的关联,以及对星系的形成、对物质和能量的认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彼时,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工作的张晓一边体会所学数学知识用在工程上的乐趣,一边在思考——为什么真正用于工程中的数学,常常不符合数学的严格逻辑推理体系?工程中,数学到底是按什么样的机
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包括5个近缘物种:滇金丝猴(R.bieti),怒江金丝猴(R.strykeri ),川金丝猴(R. roxellana)、黔金丝猴(R. brelichia)和越南金丝猴(R. avunculus)。所有物种均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物种。除了重要保护生物学价值,金丝猴属物种不仅发展出以树叶为食的特化食性,而且占据了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古文译文。文章通过写晏婴危在旦夕,齐景公赶回见最后一面,但由于过于心急,弃好车良马徒步而行的故事,告诉我们过于心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近日,听了一位教师的执教,捕捉到一些精彩的片段,充分地感受到这篇表现“急”的短文在慢品中回味悠长。    一、预习质疑,问中慢品    师:预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生:晏婴和景公是什么关系?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是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设立的一种新开发开放与改革的大城市区。设立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战略,是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特定区域的发展做出重新定位,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该区域的潜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同构和产能过剩困局,进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