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人文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导入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中学的英语水平,而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词汇量比较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等。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發现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到50%,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而盲目地学习英语。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机。有些教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维护好课堂纪律,殚精竭虑地给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知识,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状。至于教学效果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表达方式,而且应当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理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同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决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许多高职学生在英语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让大家尴尬和困惑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的语用失误频频,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其语言基础大相径庭。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人们学习外语通常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受学习、工作或生存等客观需要的推动,被称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另一种是因对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充满好奇心,或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两种动机,哪一种更能促进外语学习并无定论,但是如果学习者兼有两种动机,那么他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必然最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在中国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高度的重视既是因为各种英语测试,也是因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掌握了英语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文化,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英语基础的确相对薄弱,但他们对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文化导入,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三、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词的词义、搭配等讲解往往十分重视,并会给出多种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单词,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却往往缺乏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出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Sapir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输入词汇的拼写和字面意义,又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比如:
1.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同一概念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如英语中的retire一词,虽然解释为“退休”,但它和汉语中“退休”一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不同。英语retire略带贬义,意思是65岁退休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成为被人可怜、看不起的人。而汉语中的退休是指劳动者经过了辛勤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后进入休闲放松、享受生活的黄金时代。又如,猫头鹰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内涵意义不同。英语中有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讲话人把猫头鹰作为智慧的象征,禽兽间的争斗要猫头鹰来做裁判,而中国人却视猫头鹰为不吉祥之兆,其差别大相径庭。为避免词语的不等值性所带来的交际窘迫,在初次学习这些词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对其特点加以了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能只传授它的基本含义,还应该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breakfast一词,在美国令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燕麦粥、咖啡等;在中国,却是大饼、油条、稀饭、馒头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的词,如:汉语里有“大跃进”、“铁饭碗”、“走后门”是英语里没有的。英语里同样有happie,coyboy等在汉语里没有的词汇。
(二)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导入
随着当前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入,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来说,也许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却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得以突破,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具竞争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向学生导入与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
1.与感谢、道歉等相关的日常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就会带来交际窘迫。第一,说道歉。英美人说“对不起”时常用“I am sorry./Pardon me./Excuse me.”,甚至不小心咳嗽也要说:“I am 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说“对不起”的用法却不同,如中国人说:“Sorry,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但实际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差,因为中国人太谦虚了,英美人会认为中国人言不由衷。第二,见面打招呼。中国人一般在吃饭前后问:“吃过了吗?”路上遇见了,会问:“上哪去?”但是如果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英美人肯定表示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问“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被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英语的问候语则是:“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第三,称赞和谦辞。称赞语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英美人对于称赞往往只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认为对别人的赞扬表示认同,太不谦虚了,中国人喜欢赞扬别人,贬低自己,对赞扬往往表示自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2.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了解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交际中会显得唐突粗鲁,极易引起尴尬或不快。如“poor(贫穷)”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一般可以用needy,down on one’s luck,disadvantaged等词替代。又如,同样是指“肥胖”,fat会引起不快,plump则会使人联想起身材的丰满,而对于身体过瘦的女人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会使人容易接受。对于疾病和死亡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说法,英语中die会由go,pass away,be with the God等委婉语代替;一个人耳聋,不用deaf(聋子),而是用hard of hearing(耳背)来代替。不同国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开展。
(三)专题选修法
1.定期、限时开设文化课程或进行系列性的讲座。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教师文化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但是,文化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的大都是直接的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讲座时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体验与讲座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2.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学期开设“欧洲文化入门”、“英国概况”、“美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
四、文化学习评价的方法
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测试法中,作品集评价法是一种真实、可靠且综合性的文化测试和评价方法。它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以学期、学年或阶段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系统、有序的作业、研究报告、学习日记、测试等“文件”为基础,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步的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成就的多少进行评价。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作品集,包括的内容、各个作品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和时间计划。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更能督促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作品集内容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整个学期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结束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展示,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如论文、日记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演讲、表演等。教师将评价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此外,学生交换文件夹,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件夹进行终评。根据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法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导入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上,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欣赏文化又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以最终达到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促使教师走出语言教学只教词汇和语法的误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文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曹春春.礼貌原则和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人文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导入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中学的英语水平,而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词汇量比较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等。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發现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到50%,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而盲目地学习英语。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机。有些教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维护好课堂纪律,殚精竭虑地给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知识,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状。至于教学效果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表达方式,而且应当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理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同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决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许多高职学生在英语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让大家尴尬和困惑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的语用失误频频,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其语言基础大相径庭。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人们学习外语通常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受学习、工作或生存等客观需要的推动,被称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另一种是因对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充满好奇心,或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两种动机,哪一种更能促进外语学习并无定论,但是如果学习者兼有两种动机,那么他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必然最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在中国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高度的重视既是因为各种英语测试,也是因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掌握了英语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文化,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英语基础的确相对薄弱,但他们对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文化导入,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三、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词的词义、搭配等讲解往往十分重视,并会给出多种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单词,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却往往缺乏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出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Sapir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输入词汇的拼写和字面意义,又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比如:
1.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同一概念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如英语中的retire一词,虽然解释为“退休”,但它和汉语中“退休”一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不同。英语retire略带贬义,意思是65岁退休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成为被人可怜、看不起的人。而汉语中的退休是指劳动者经过了辛勤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后进入休闲放松、享受生活的黄金时代。又如,猫头鹰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内涵意义不同。英语中有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讲话人把猫头鹰作为智慧的象征,禽兽间的争斗要猫头鹰来做裁判,而中国人却视猫头鹰为不吉祥之兆,其差别大相径庭。为避免词语的不等值性所带来的交际窘迫,在初次学习这些词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对其特点加以了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能只传授它的基本含义,还应该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breakfast一词,在美国令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燕麦粥、咖啡等;在中国,却是大饼、油条、稀饭、馒头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的词,如:汉语里有“大跃进”、“铁饭碗”、“走后门”是英语里没有的。英语里同样有happie,coyboy等在汉语里没有的词汇。
(二)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导入
随着当前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入,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来说,也许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却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得以突破,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具竞争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向学生导入与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
1.与感谢、道歉等相关的日常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就会带来交际窘迫。第一,说道歉。英美人说“对不起”时常用“I am sorry./Pardon me./Excuse me.”,甚至不小心咳嗽也要说:“I am 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说“对不起”的用法却不同,如中国人说:“Sorry,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但实际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差,因为中国人太谦虚了,英美人会认为中国人言不由衷。第二,见面打招呼。中国人一般在吃饭前后问:“吃过了吗?”路上遇见了,会问:“上哪去?”但是如果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英美人肯定表示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问“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被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英语的问候语则是:“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第三,称赞和谦辞。称赞语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英美人对于称赞往往只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认为对别人的赞扬表示认同,太不谦虚了,中国人喜欢赞扬别人,贬低自己,对赞扬往往表示自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2.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了解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交际中会显得唐突粗鲁,极易引起尴尬或不快。如“poor(贫穷)”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一般可以用needy,down on one’s luck,disadvantaged等词替代。又如,同样是指“肥胖”,fat会引起不快,plump则会使人联想起身材的丰满,而对于身体过瘦的女人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会使人容易接受。对于疾病和死亡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说法,英语中die会由go,pass away,be with the God等委婉语代替;一个人耳聋,不用deaf(聋子),而是用hard of hearing(耳背)来代替。不同国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开展。
(三)专题选修法
1.定期、限时开设文化课程或进行系列性的讲座。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教师文化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但是,文化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的大都是直接的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讲座时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体验与讲座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2.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学期开设“欧洲文化入门”、“英国概况”、“美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
四、文化学习评价的方法
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测试法中,作品集评价法是一种真实、可靠且综合性的文化测试和评价方法。它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以学期、学年或阶段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系统、有序的作业、研究报告、学习日记、测试等“文件”为基础,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步的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成就的多少进行评价。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作品集,包括的内容、各个作品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和时间计划。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更能督促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作品集内容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整个学期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结束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展示,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如论文、日记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演讲、表演等。教师将评价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此外,学生交换文件夹,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件夹进行终评。根据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法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导入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上,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欣赏文化又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以最终达到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促使教师走出语言教学只教词汇和语法的误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文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曹春春.礼貌原则和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