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63年3月5日。
“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手迹同时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刊发,紧接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相继发表,在祖国大地上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消息传至雷锋家乡,乡亲们才知道,“这个牺牲的年轻战士就是大家喜爱的‘庚伢子’雷正兴啊!”县委做出在全县人民中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的决定,一时间,附近群众都自发来到雷锋母校荷叶坝完小(今长沙市雷锋学校)参观学习,由此催生了“雷锋生平事迹展览室”,即雷锋纪念馆的前身。
“那是由荷叶坝完小里两间教室布置而成的。”参与展览室筹备工作的时任县文化馆美工童曼之娓娓道来。陈列内容除介绍雷锋光辉一生的图片和剪报以外,还有雷锋亲友捐赠的实物,如雷锋的叔祖父送来的雷锋使用过的铁锅、竹床,雷锋的邻居老大爷陈玉林捐献的雷锋经常帮他砍柴、挑水用的柴刀、扁担等。展览虽然简陋,也没有宣传报道,仍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参观者,仅8天参观人数就达2.6万人次,41本留言簿写满了观众的深情赞语和学习誓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展览室参观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接待能力无法满足需要,各界要求建立雷锋纪念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湖南省长沙市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决定建设“湖南省长沙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纪念馆”,从40个单位调集来60多名建馆人员,涉及书法、美术、雕塑、资料等领域。1966年冬,雷锋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
“整个建馆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人民对雷锋的深情。”全程参与建馆工作的望城区工商局退休干部刘炳炎回忆说。
选址征用土地,坪山公社长城大队柳塘湾生产队负责人和社员群众异口同声地说:“雷锋在这里土改时分得一份土地,随选哪里,只要适合!”平整地基时,乡亲们都来挖土、挑土、抬土,缺少工具就用手搬,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大多数是义务劳动的人们。基建期间,白箬区的泥木工自觉组织成立基建队承担工程,建筑材料自购,来雷锋故乡参观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建馆劳动,来了就干上几天。建馆两年中,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奉献了自己的汗水。
与此同时,陈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人员遍访了雷锋生前的亲友、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竭尽全力征集文物与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筹备建馆的雷孟宣得知雷锋姑妈家有一床雷锋曾用过的棉絮,但其姑妈想留着以解思念之苦,他多次上门做工作:“在族谱上,我跟雷锋是本家,雷锋也是我的亲人,我理解您的心情,可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让雷锋精神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向雷锋学习。”雷锋姑妈终于被他说服,将棉絮捐给了纪念馆,这后来也成为国家三级文物。
为了征集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素材和实物,经研究抽调8人组成北上采访组,先后走访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沈阳军区、鞍山钢铁公司、抚顺市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等单位,收集了大量史料、实物、图片、书籍与雷锋讲话原声音频。“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打印、复印设备,在军事博物馆,我们一笔一画抄录了20万字的雷锋日记手稿。”刘炳炎曾在回忆手迹中写道,“60多名建馆人员自觉自愿团结合作,一心一意以建馆为荣,自己掏粮票吃饭,来回的路费回各自单位报销,不谋荣誉、不求表彰,内心却充实得很。”
1968年11月20日,雷锋纪念馆正式落成開馆,近万名工农商学兵群体参加了典礼,八一电影制片厂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手迹同时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刊发,紧接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相继发表,在祖国大地上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消息传至雷锋家乡,乡亲们才知道,“这个牺牲的年轻战士就是大家喜爱的‘庚伢子’雷正兴啊!”县委做出在全县人民中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的决定,一时间,附近群众都自发来到雷锋母校荷叶坝完小(今长沙市雷锋学校)参观学习,由此催生了“雷锋生平事迹展览室”,即雷锋纪念馆的前身。
“那是由荷叶坝完小里两间教室布置而成的。”参与展览室筹备工作的时任县文化馆美工童曼之娓娓道来。陈列内容除介绍雷锋光辉一生的图片和剪报以外,还有雷锋亲友捐赠的实物,如雷锋的叔祖父送来的雷锋使用过的铁锅、竹床,雷锋的邻居老大爷陈玉林捐献的雷锋经常帮他砍柴、挑水用的柴刀、扁担等。展览虽然简陋,也没有宣传报道,仍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参观者,仅8天参观人数就达2.6万人次,41本留言簿写满了观众的深情赞语和学习誓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展览室参观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接待能力无法满足需要,各界要求建立雷锋纪念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于是,湖南省长沙市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决定建设“湖南省长沙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纪念馆”,从40个单位调集来60多名建馆人员,涉及书法、美术、雕塑、资料等领域。1966年冬,雷锋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
“整个建馆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人民对雷锋的深情。”全程参与建馆工作的望城区工商局退休干部刘炳炎回忆说。
选址征用土地,坪山公社长城大队柳塘湾生产队负责人和社员群众异口同声地说:“雷锋在这里土改时分得一份土地,随选哪里,只要适合!”平整地基时,乡亲们都来挖土、挑土、抬土,缺少工具就用手搬,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大多数是义务劳动的人们。基建期间,白箬区的泥木工自觉组织成立基建队承担工程,建筑材料自购,来雷锋故乡参观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建馆劳动,来了就干上几天。建馆两年中,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奉献了自己的汗水。
与此同时,陈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人员遍访了雷锋生前的亲友、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竭尽全力征集文物与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参与筹备建馆的雷孟宣得知雷锋姑妈家有一床雷锋曾用过的棉絮,但其姑妈想留着以解思念之苦,他多次上门做工作:“在族谱上,我跟雷锋是本家,雷锋也是我的亲人,我理解您的心情,可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让雷锋精神传播得更广,让更多人向雷锋学习。”雷锋姑妈终于被他说服,将棉絮捐给了纪念馆,这后来也成为国家三级文物。
为了征集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素材和实物,经研究抽调8人组成北上采访组,先后走访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沈阳军区、鞍山钢铁公司、抚顺市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等单位,收集了大量史料、实物、图片、书籍与雷锋讲话原声音频。“当时还没有先进的打印、复印设备,在军事博物馆,我们一笔一画抄录了20万字的雷锋日记手稿。”刘炳炎曾在回忆手迹中写道,“60多名建馆人员自觉自愿团结合作,一心一意以建馆为荣,自己掏粮票吃饭,来回的路费回各自单位报销,不谋荣誉、不求表彰,内心却充实得很。”
1968年11月20日,雷锋纪念馆正式落成開馆,近万名工农商学兵群体参加了典礼,八一电影制片厂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