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福建特色与推进思路

来源 :金融经济·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etyo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福建特色
  农村工作机制是指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的过程和方式。长期以来,福建省始终重视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涌现出一批像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宁德市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等典型实践,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1、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的一项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制度。1999年,自南平市率先下派科技特派员进入农村基层工作以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福建省得到迅速推广、实施。2008年,福建省在南平、龙岩、宁德、泉州、三明、漳州等6个设区市的48个县(市、区)实施和推广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派出科技特派员1304人次,科技特派团、组58个,法人科技特派员20个,农村信息科技特派员360个,提供无偿服务989人次,有偿服务315人次。科技特派员与农户、龙头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525个,创办农业企业94个,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263个。大批科技人员的下派,推动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下派科技人员成了下联企业、农户,上联科技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纽带”,构筑了农村承接新技术、新成果的平台,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带出了一支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提高了广大农村的科技水平。
  2、下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从2004年开始,福建省从省、市、县(区)三级选派4134名党员干部到3768个相对后进薄弱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2007年又选派了第二批5155名党员干部到4807个相对后进、薄弱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其中从省直和中央驻闽单位选派228名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广大驻村干部按照“建设好班子,带领好党员干部,建立好工作机制,创造好小康建设业绩,赢得广大群众拥护”等五个方面的工作职责,扎根农村,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极大地改善了驻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组织状况,从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大力支持了驻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收项目立项和扶贫开发助学等工作。特别是,通过下派驻村干部,各驻点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较好地得以开展,村企合一、村居联合、村村联建等党组织设置形式得到大力推行,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增强。
  3、创建“三农”服务中心,农村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整合
  近年来,全省各地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工作纲要的实施,在市、县、乡三级整合涉农部门资源,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农村社会服务网”, 建立了“党政联手、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高效便捷”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农”工作合力初步形成。通过整合“三农”服务热线和面向“三农”的各类信息服务网站,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全省统一的“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建立了“福建三农服务网”。从2004年开始,在全省56个乡镇开展了“三农”服务中心试点,进一步整合乡镇经济、技术、信息资源,搭建集中、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营销、劳务、法律咨询、办证、流动人口管理等“一站式”、“组合式”服务。
  4、建立“六大员”制度,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得到延伸
  针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管理薄弱的状况,从2005年起率先建立农村“六大员”制度,实行政府津贴,全省14726个行政村共选聘农村“六大员”140397人,其中村级农民技术员44910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15224人,计生管理员21583人,文化协管员14661人,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14714,乡村医生29305人。实践表明,农村“六大员”是一支“对外借力、对内聚力”的服务队伍。从实践看,通过建设扎根农村“六大员”队伍,大力完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向基层的进一步延伸,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平台基本确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5、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
  近年来,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本地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按照农民自主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0个、农产品行业协会1010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拥有成员36万人。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按照一定的规划,统一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环节的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要组织各种专业技术服务队,服务于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组建种植、养殖、机械、加工、建筑、运输等各类企业,实现专业化协作、产业化经营和优质化服务。实践证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农村资源浪费,明显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深化农村工作机制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
  面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快速增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作机制创新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1、投入经费不足阻碍基层机制持续创新
  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同样需要投入,需要资金保障。近年来,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大幅增加,但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投入却明显不足。例如,科技特派员制度面临“人下去后,工作经费、项目经费谁来保障?”的问题。“三农”服务中心面临“因经费不足而难以维计”的尴尬。基层干部一边对机制创新工作充满期待,一边又为经费不足感到苦恼。例如,屏南县作为全省第一个创新农村信贷新模式的典型县市,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肯定和当地群众的欢迎。不过,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该县“三农” 信贷服务新系统因缺少系统开发经费,目前只能服务两个乡镇而无法将服务领域拓展到全县乡村,直接影响到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持续推进。
  2、人才匮乏制约基层工作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省探索从农村外部机制推动与激活农村内生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先后实行下派干部驻村任职、派遣科技特派员、建立农村“六大员”制度等,使农村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和创新。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非农化”的步伐加快,农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面临人才匮乏的挑战。下派干部驻村任职,派驻村多为偏远贫困山区,三年下来每个村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五六百万,虽然大大改善了派驻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因缺乏人才支撑,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许多派驻村的农民增收依然缓慢,有的派驻村甚至再度返贫。
  3、乡镇机构改革不到位影响基层工作机制创新
  全省实施《乡镇工作纲要》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职能交叉、职责和权力不匹配。原来以乡镇“七所八站”为主体的服务组织,有的按“以钱养事”原则进行改革,有的整合到“三农”服务中心,有的服务职能整合成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业管理办。一些为农民服务的职能非但没有加强反而弱化,加剧了农村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低效的矛盾。
  4、非政府组织的发育滞后难以辅助基层机制高效运转
  非政府组织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从韩国和日本农村建设运动的实践经验看,非政府组织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目前,我省非政府组织发育缓慢,发展滞后,在广大农村和贫困山区尤为明显。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各级政府应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实现政府、企业、民间三股力量的有机分工与协调,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缺失、低效问题。
  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总体思路
  农村机制创新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多数都是基层难以把握和解决的,需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出台配套政策乃至采取立法措施统筹加以解决。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不仅要系统谋划,突出创新方向和工作重点,更要加强统筹,科学组织运作,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深化机制创新与推进体制改革相结合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诸多源于基层、旨在激发活力的机制创新实践,也必然反作用于既有体制。这就需要决策者充分关注机制创新的有益实践,调整、创新、改革相关体制,使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认基层机制创新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推进相应的体制改革。如,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因工作人员现有隶属关系不一而影响服务力量有机整合,科技特派员等下派技术干部因服务实绩未能对接现行职称评聘标准体系而影响待遇,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建在农村集体土地的厂房不能抵押而影响贷款等等问题,只有深化有关体制改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涉及体制问题,基层往往无能为力,需要上级部门给予关注、协调。
  2、坚持加强主导力量与发挥主体作用相结合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主体。因此,既要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地位,又要重视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各有关部门在领导和组织开展农村工作中,不仅要把好方向、定好目标、搞好决策、抓好保障,而且要做好农民群众的工作,善于以新理念、新知识教育和培训农民群众,以好典型、好样板示范和引导农民群众,以好政策、好成效鼓舞和激励农民群众,增强他们参与创新、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农民群众工作关乎长远、关乎根本,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既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等直接作用于农民素质提高工作的投入,也要加大对农民群众创新实践和发展举措的引导性、扶持性、激励性投入。
  3、坚持解决紧迫性问题与加强根本性建设相结合
  我们的每一项创新行动,都是为了解决工作上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问题。从我省各地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实践来看,确实应当更加重视解决关乎长远和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下派干部到农村任职服务,在当前阶段显得十分必要,但更根本的还在于培养农村内生力量。因此,必须坚持“派建结合、以建为重”,在坚持和完善下派干部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抓好乡镇干部、村干部和乡土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要强化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推进从优秀村主干中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和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提高村干部生活补助标准,以激发村干部履职上进的积极性。要加强乡土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抓好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以及技术推广、管理服务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制定支持和鼓励乡土人才带头创业和开展经营服务的政策措施。
  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方向与重点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必须继续坚持突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向,突出以下工作重点。
  1、大力推进多元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公办专门机构为主、无偿服务为主,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稳定和壮大乡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并通过村级农民技术员等力量将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形成条块结合、上下互动、便捷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运作机制。要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经营活动,加快建立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专业机构服务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工作
  在坚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此,要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县、乡、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加强规范和服务。
  3、创新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着眼于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支农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放宽农村地区银行准入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到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加强农村金融诚信建设,改善金融环境。
  4、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引导各类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内在机制建设,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健全机制、强化功能,实现法人化、实体化、规范化运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协调、服务、发展水平。选择一批重点专业合作社作为下派干部派驻服务和项目、资金扶持投放的重点,通过合作社的效能放大下派干部作用和资源投入效益。
  5、创新推进农村流通队伍和市场网络建设
  推广下派流通助理制度,带动农产品流通协会等流通专业组织和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要顺应市场化需要,多元化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农村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支持供销社、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和商贸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农家店建设和农资连锁经营;改善流通设施,健全流通网络,创新流通方式,改进流通服务,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6、务实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创新
  在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行在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链建立党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村两委主干“一肩挑”,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做法。同时,围绕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创新载体和形式,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村财民主管理、村务民主听证、村民代表会议等具体制度,稳妥推广“户代表会议制度”、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监管以及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经验和做法,以此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其他文献
文章以郴州为例,认真总结了当前农村金融创新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风险、成本、基础建设、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当前农村金融创新的发展。针对存在
基于407份企业员工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个体职业锚的分布特征及单一职业锚个体(N=292)所属职业锚与当前工作特征的匹配状况。结果表明:
本文从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对沈阳中华老字号的网络营销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了这些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的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全国上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核心目标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英
文章对当前无土栽培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优势、劣势展开分析,探讨了无土栽培技术的高效应用策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农业的长远、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