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先拜读了厉彦林老师的文章,如同观看经典的老式黑白电影,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没有高超创作手法的运用;也如同绘画中的白描手法,没有铺陈,不加雕饰;更如同朗读“池塘生春草”般文字的简洁明快。文章有的是直抵人心灵最深处的真心、真诚和真我,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普通作家的感恩之心和济世之情。
真心写“人”
一撇一捺,脚踏大地、互为支撑为“人”。人民,普通得像大地上一棵棵的小草,平常得像大海里一朵朵的浪花,平凡得像天上一粒粒无名的星辰……
厉彦林老师笔下的人,多是平凡的人物,但绝不平庸。他们生活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涵盖各行各业。有“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有“自己一身臭,换来万家香”石传祥、有“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的焦裕禄、有“新时期的雷锋、九十年代的焦裕禄”的孔繁森、有“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等千千万万个人物。一个个永恒的名字,一串串闪光的事迹,他们是“有名和无名的英雄和模范,他们共同筑就了中华魂,擎起民族精神,挺直共和国的脊梁”。这是厉彦林老师对他们由衷地赞美,也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挖掘和发扬。
小人物创造大历史。对“人”或“人民”,厉彦林老师从不吝惜笔墨,每每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评价说:“奇迹,真是奇迹!”;傲慢的美国人说:“神奇的,不可思议的”。 陈毅元帅一言以蔽之: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这段光辉历史,厉彦林老师动情地写道:40多万支前民工高喊 “队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这不是对人民最好的纪念吗?残酷的战争年代,为了保护一枚公章,苏区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位战士;车辚辚,马萧萧,泪水沾襟妻送夫,白发老娘送儿郎,只为了跟随共产党赶走“日本狼”。厉彦林老师的老父亲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一员,在2013年游览天安门时,凝望着毛主席像说道“自从有了毛主席,中国人才不挨打,才直起腰杆子呀!”——多么可亲可爱可敬可书的中国人民啊!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厉彦林老师笔下的其他人物:生性耿直重情重义的爷爷(《旱烟袋》)、含辛茹苦的父母和一起打闹成长的伙伴(《乡村情节》)、慈祥亲切的叔父大爷(《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走街串巷贩卖针头线脑的乡村货郎(《乡村货郎》)……这些人,如山花树草般默默地存在着,却无时无刻不给这个平凡的世界增添一抹淡红,一缕清香,一片绿荫。
真诚叙“事”
厉彦林老师不是以历史旁观者而是以事情亲历者的身份来看待身边、社会、国家在发展进程的每一件事。童年看电影的经历,被作者描述地栩栩如生,读来如身临其境,把我们带到那个“文化生活单调,常常追着电影放映队‘跑片’”的年代,重温当年劳动人民渴求文化精神生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厉彦林老师写道:莒南县的厉家寨村,地处县城东北的大山脚下,世世代代靠天吃饭。1951年底,村党总支书记厉月坤开始带领互助组以“一把撅头一张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举,深翻岭地,到1956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不足百公斤递增至276公斤,提前10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1957年,毛主席在莒南县委工作组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没有修饰,没有渲染,没有铺陈,没有夸张,真诚而朴素的文字排列,带给读者的却是思想和心灵的深深震撼。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真切地摆在面前。高房价、高物价造成了时代的焦虑;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许多人选择了漠视。但这一切,被厉彦林老师敏锐地捕捉并做了客观的记录:某县创环保卫生城,笔直的大道两侧没建共厕。一农民来县城赶集,内急时找一僻静处方便,却被城管逮住,责备“你在这里方便违规,罚款”,农民却急中生智说:我没方便,我自己的东西,掏出来看看,也碍你的事?是呀谁说拉撒不是民生大事,谁能背着厕所出门?厉彦林老师之问,是不是某些人之痛呢?一位作家,以悲悯情怀关注社会,以客观视角记录事实。我不揣冒昧,对厉彦林老师做了如下猜测:如果厉老师是一名医者,那他一定有一颗济世活人的仁心;如果厉老师是一名警察,那他一定有一个保社会安定的美好心愿;如果厉老师是一名海军战士,那他一定有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
厉彦林老师简明扼要地记录了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举措:抗击非典、尊重保障人权入宪、取消农业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青藏铁路通向雪域高原……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正在推进……对社会、对国家而言,这是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这朵浪花恰被踏浪者所撷取,留给读者和后人的是厉彦林老师那颗火热而真诚的赤子之心。
真我抒“情”
厉彦林老师的文章大开大合,放得开,收得拢。就时间跨度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再到二十一世纪,一直叙述到现在。其间,普通人,全社会、整个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有酸有甜,有苦有乐,有困惑有明朗,有坎坷有坦途,有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更有为了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的执着追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贵有情,厉彦林老师正是以满腔热情关注着一切。回顾历史,厉彦林老师对“南湖红船”充满感情,对革命苏区的人民充满感情,对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充满感情,对战争中“送夫”的妻子和“送儿上战场”的“白发老娘”充满感情,对解放战争中的支前队伍充满感情,对实干苦干的“大寨人”充满感情,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安徽小岗人”充满感情,对下岗时“舍我其谁”的广大人民充满感情……展望未来,厉彦林老师更是对开创新时期新局面的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人民充满感情。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王扶林老师在谈到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时,说道:这部电视剧还有很多不足,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我想当厉老师老师面对自己历时五年,修改十二次的书稿时,一定也会这么评价吧。因为他对读者也充满了感情。
记述历史,用以总结和借鉴;描摹现在,用以努力和追赶;展望未来,用以奋起和腾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教师)
真心写“人”
一撇一捺,脚踏大地、互为支撑为“人”。人民,普通得像大地上一棵棵的小草,平常得像大海里一朵朵的浪花,平凡得像天上一粒粒无名的星辰……
厉彦林老师笔下的人,多是平凡的人物,但绝不平庸。他们生活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涵盖各行各业。有“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有“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有“自己一身臭,换来万家香”石传祥、有“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的焦裕禄、有“新时期的雷锋、九十年代的焦裕禄”的孔繁森、有“村党委书记”吴仁宝等千千万万个人物。一个个永恒的名字,一串串闪光的事迹,他们是“有名和无名的英雄和模范,他们共同筑就了中华魂,擎起民族精神,挺直共和国的脊梁”。这是厉彦林老师对他们由衷地赞美,也是对社会正能量的挖掘和发扬。
小人物创造大历史。对“人”或“人民”,厉彦林老师从不吝惜笔墨,每每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评价说:“奇迹,真是奇迹!”;傲慢的美国人说:“神奇的,不可思议的”。 陈毅元帅一言以蔽之: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对这段光辉历史,厉彦林老师动情地写道:40多万支前民工高喊 “队伍打到哪里,支前就跟到哪里”。这不是对人民最好的纪念吗?残酷的战争年代,为了保护一枚公章,苏区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沂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位战士;车辚辚,马萧萧,泪水沾襟妻送夫,白发老娘送儿郎,只为了跟随共产党赶走“日本狼”。厉彦林老师的老父亲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一员,在2013年游览天安门时,凝望着毛主席像说道“自从有了毛主席,中国人才不挨打,才直起腰杆子呀!”——多么可亲可爱可敬可书的中国人民啊!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厉彦林老师笔下的其他人物:生性耿直重情重义的爷爷(《旱烟袋》)、含辛茹苦的父母和一起打闹成长的伙伴(《乡村情节》)、慈祥亲切的叔父大爷(《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走街串巷贩卖针头线脑的乡村货郎(《乡村货郎》)……这些人,如山花树草般默默地存在着,却无时无刻不给这个平凡的世界增添一抹淡红,一缕清香,一片绿荫。
真诚叙“事”
厉彦林老师不是以历史旁观者而是以事情亲历者的身份来看待身边、社会、国家在发展进程的每一件事。童年看电影的经历,被作者描述地栩栩如生,读来如身临其境,把我们带到那个“文化生活单调,常常追着电影放映队‘跑片’”的年代,重温当年劳动人民渴求文化精神生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厉彦林老师写道:莒南县的厉家寨村,地处县城东北的大山脚下,世世代代靠天吃饭。1951年底,村党总支书记厉月坤开始带领互助组以“一把撅头一张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举,深翻岭地,到1956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不足百公斤递增至276公斤,提前10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1957年,毛主席在莒南县委工作组的报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没有修饰,没有渲染,没有铺陈,没有夸张,真诚而朴素的文字排列,带给读者的却是思想和心灵的深深震撼。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真切地摆在面前。高房价、高物价造成了时代的焦虑;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许多人选择了漠视。但这一切,被厉彦林老师敏锐地捕捉并做了客观的记录:某县创环保卫生城,笔直的大道两侧没建共厕。一农民来县城赶集,内急时找一僻静处方便,却被城管逮住,责备“你在这里方便违规,罚款”,农民却急中生智说:我没方便,我自己的东西,掏出来看看,也碍你的事?是呀谁说拉撒不是民生大事,谁能背着厕所出门?厉彦林老师之问,是不是某些人之痛呢?一位作家,以悲悯情怀关注社会,以客观视角记录事实。我不揣冒昧,对厉彦林老师做了如下猜测:如果厉老师是一名医者,那他一定有一颗济世活人的仁心;如果厉老师是一名警察,那他一定有一个保社会安定的美好心愿;如果厉老师是一名海军战士,那他一定有着“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
厉彦林老师简明扼要地记录了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举措:抗击非典、尊重保障人权入宪、取消农业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青藏铁路通向雪域高原……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工作正在推进……对社会、对国家而言,这是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这朵浪花恰被踏浪者所撷取,留给读者和后人的是厉彦林老师那颗火热而真诚的赤子之心。
真我抒“情”
厉彦林老师的文章大开大合,放得开,收得拢。就时间跨度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再到二十一世纪,一直叙述到现在。其间,普通人,全社会、整个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有酸有甜,有苦有乐,有困惑有明朗,有坎坷有坦途,有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更有为了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的执着追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贵有情,厉彦林老师正是以满腔热情关注着一切。回顾历史,厉彦林老师对“南湖红船”充满感情,对革命苏区的人民充满感情,对以“沂蒙红嫂”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充满感情,对战争中“送夫”的妻子和“送儿上战场”的“白发老娘”充满感情,对解放战争中的支前队伍充满感情,对实干苦干的“大寨人”充满感情,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安徽小岗人”充满感情,对下岗时“舍我其谁”的广大人民充满感情……展望未来,厉彦林老师更是对开创新时期新局面的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人民充满感情。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王扶林老师在谈到这部电视剧的创作时,说道:这部电视剧还有很多不足,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我想当厉老师老师面对自己历时五年,修改十二次的书稿时,一定也会这么评价吧。因为他对读者也充满了感情。
记述历史,用以总结和借鉴;描摹现在,用以努力和追赶;展望未来,用以奋起和腾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