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培养;条件;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46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方面呢?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1. 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由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我们的教材,精选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目,是中国文学中的精华。学好这些经典篇目,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容纳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开出书目,或是参照新课标中附录的书目,让学生在课余闲暇时阅读,或是专门开出阅读课,把学生安排到图书馆去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3. 借助多媒体网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样,具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可以阅读经典,吸收营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考的习惯,可以鼓励学生写博客等。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1.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重视积累记忆,多阅读多背诵
语言的东西重在积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决非一日之功,而是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多阅读多背诵。因此,笔者给学生制定了读书计划,开列书目,让学生广泛涉猎中外经典文学,并做好摘抄,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如进行题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课前演讲等,让学生尽早接受经典文学名著的熏陶。尽管起步较晚,但三年的阅读积累,总是有用的。读总比不读好。
2.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重视思考领悟,多记多想
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光靠读和背就可以,还得多记多想,要从大量的文学典籍中去汲取营养。一个人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决定了他什么样的文化品位。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阅读文学名著或一般美文。除了文学名著,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读者》《青年文摘》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在阅读过程中,碰到深刻新颖的观点、生动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随手记下来,做成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交一次。凡是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地方,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如写读后感等,在课堂上交流。边阅读边思考,这种做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興趣。现在,笔者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读者》,笔者也经常在课堂上与他们交流看《读者》后的感受,时常能引起共鸣。
3. 培养学生品味的能力——重视涵咏咀嚼,多比较多鉴赏
语文需要品味。一旦学生品出语文味来,他就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喜欢语文,语文的素养也就培养出来了。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会让学生去品味“金柳”(很特殊。一般人只会写成绿柳)和“青草更青处”,让学生意识到大师与我们的不同之处。鲁迅的语言相当有味,相当耐咀嚼,极富表现力。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带领学生重点去体会他语言的“味道”,领略其表现力。如“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中“渴慕”一词,其程度比“羡慕” 深,充分地描写了少年鲁迅对《山海经》极度的渴求,从而为下文写到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时的欣喜(“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张本,也进一步为抒发对阿长的敬意蓄势。而“三哼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三字则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的不识字,以及不识字的阿长买这本书时的艰难。我们可以想象阿长是如何根据鲁迅给她描述的“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向书店老板比划着才买到的。而“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两句中“特别的”和“新的”又有着丰富的内涵,细细咀嚼,别有风味。
4. 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重视应用拓展,多说多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所以,笔者会经常搞一些小活动,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学生中的优秀周记、小作文,笔者会让他们上台朗读给大家听;每天课前进行3分钟演讲,有命题型的,也有自由发挥型的;还组织辩论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文素养;培养;条件;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46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方面呢?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1. 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由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我们的教材,精选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篇目,是中国文学中的精华。学好这些经典篇目,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容纳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开出书目,或是参照新课标中附录的书目,让学生在课余闲暇时阅读,或是专门开出阅读课,把学生安排到图书馆去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必将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3. 借助多媒体网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样,具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一方面可以阅读经典,吸收营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考的习惯,可以鼓励学生写博客等。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做法
1.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重视积累记忆,多阅读多背诵
语言的东西重在积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决非一日之功,而是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多阅读多背诵。因此,笔者给学生制定了读书计划,开列书目,让学生广泛涉猎中外经典文学,并做好摘抄,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如进行题为《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的课前演讲等,让学生尽早接受经典文学名著的熏陶。尽管起步较晚,但三年的阅读积累,总是有用的。读总比不读好。
2.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重视思考领悟,多记多想
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光靠读和背就可以,还得多记多想,要从大量的文学典籍中去汲取营养。一个人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决定了他什么样的文化品位。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阅读文学名著或一般美文。除了文学名著,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读者》《青年文摘》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在阅读过程中,碰到深刻新颖的观点、生动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随手记下来,做成摘抄笔记,积累语言素材,每周交一次。凡是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地方,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如写读后感等,在课堂上交流。边阅读边思考,这种做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興趣。现在,笔者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读者》,笔者也经常在课堂上与他们交流看《读者》后的感受,时常能引起共鸣。
3. 培养学生品味的能力——重视涵咏咀嚼,多比较多鉴赏
语文需要品味。一旦学生品出语文味来,他就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喜欢语文,语文的素养也就培养出来了。比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会让学生去品味“金柳”(很特殊。一般人只会写成绿柳)和“青草更青处”,让学生意识到大师与我们的不同之处。鲁迅的语言相当有味,相当耐咀嚼,极富表现力。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笔者带领学生重点去体会他语言的“味道”,领略其表现力。如“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中“渴慕”一词,其程度比“羡慕” 深,充分地描写了少年鲁迅对《山海经》极度的渴求,从而为下文写到阿长为他买来《山海经》时的欣喜(“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张本,也进一步为抒发对阿长的敬意蓄势。而“三哼经”(“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三字则形象地写出了阿长的不识字,以及不识字的阿长买这本书时的艰难。我们可以想象阿长是如何根据鲁迅给她描述的“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向书店老板比划着才买到的。而“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两句中“特别的”和“新的”又有着丰富的内涵,细细咀嚼,别有风味。
4. 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重视应用拓展,多说多用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所以,笔者会经常搞一些小活动,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学生中的优秀周记、小作文,笔者会让他们上台朗读给大家听;每天课前进行3分钟演讲,有命题型的,也有自由发挥型的;还组织辩论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