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之下,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重要改变。当前大学生自身普遍缺乏安全意识、网络守法自觉性差、网络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愈演愈烈,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当代大学生能否适应信息化时代是衡量当代大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考验,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素养 信息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近几年来飞速发展,与中国网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度融合,网络已经从开始时的一项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变成了中国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1]并且,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群体中的重要主体。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准备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接互聯网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关系到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下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都急需提升,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安全基础技能、网络应用安全等意识亟待加强。[2]当代大学生的社交、购物、娱乐、学习和生活全都离不开网络,可以说网络重塑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缺乏对账号密码的保护意识,不认真阅读用户协议,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或者随意扫描二维码等行为,这造成了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学生群体虽然知识丰富,但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受骗上当。近年来,针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不断增多,网络借贷骗局层出不穷,造成大学生的财产蒙受损失,甚至是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时有发生
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犯罪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统计表明,自从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之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危害也变得愈来愈大。[3]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网络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对于新事物、新技术的快速掌握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了网络犯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并且形式多样化,手段专业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正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的不足,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滋生了许多诱惑,比如经济利益或黄色信息的诱惑,而大学生面对这些诱惑时显得自制力不足,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另一方面网络是连接全球的。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各种思想向我国的传播速度。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都在我国的网络生活中都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的言行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大学校园里泛滥,这些消极思想也成为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助推器。
三、大学生道德培养受到影响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爆炸”,信息渠道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信息内容的多元性大大便利了网民的生活,但同时也为大量垃圾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线上”,更多的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集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制造者于一身的多重角色[4]。但是由于普遍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网民在传播信息时很大程度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在制造信息时,一些网络从业者会制作所谓的“新闻爆点”以牟取利润;也有一些人会抓住热点新闻和敏感话题,编造虚假信息,引导舆论,引发网民的内部对立;甚至有人污蔑历史人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刻意夸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贪腐问题降低了网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九寨沟地震时的余震谣言引发了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恐慌,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网络上的暴力、黄色信息却肆意涌现,对大学生产生错误引导,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网络也为一些腐朽陈旧思想提供了温床,迷信星座、迷信鬼神等思想随处可见。网络生活中的“娱乐至上”行为方式影响了学生网民看待严肃事件的正确态度,将一切事件都“娱乐化”,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的培养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不仅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关系着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实现,我们必须重视起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2]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发布[N]. 光明网, 2015.06.01.
[3] 廖翼,姚屹浓.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基于文献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6.01.
[4] 冯华,卿志军.《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新闻窗,2012.01.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素养 信息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近几年来飞速发展,与中国网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发生深度融合,网络已经从开始时的一项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变成了中国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1]并且,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群体中的重要主体。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已经准备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接互聯网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关系到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下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都急需提升,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安全基础技能、网络应用安全等意识亟待加强。[2]当代大学生的社交、购物、娱乐、学习和生活全都离不开网络,可以说网络重塑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但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缺乏对账号密码的保护意识,不认真阅读用户协议,随意连接公共免费WIFI或者随意扫描二维码等行为,这造成了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大学生群体虽然知识丰富,但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受骗上当。近年来,针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电信诈骗案件数量不断增多,网络借贷骗局层出不穷,造成大学生的财产蒙受损失,甚至是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在信息化时代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时有发生
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为犯罪工具或犯罪对象,实施危害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统计表明,自从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之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危害也变得愈来愈大。[3]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网络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对于新事物、新技术的快速掌握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了网络犯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并且形式多样化,手段专业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正的心理并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的不足,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滋生了许多诱惑,比如经济利益或黄色信息的诱惑,而大学生面对这些诱惑时显得自制力不足,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另一方面网络是连接全球的。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各种思想向我国的传播速度。市场经济带来了利益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都在我国的网络生活中都能找到生存的土壤,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大学生的言行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大学校园里泛滥,这些消极思想也成为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助推器。
三、大学生道德培养受到影响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爆炸”,信息渠道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信息内容的多元性大大便利了网民的生活,但同时也为大量垃圾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线上”,更多的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集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制造者于一身的多重角色[4]。但是由于普遍缺乏信息辨识能力,网民在传播信息时很大程度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在制造信息时,一些网络从业者会制作所谓的“新闻爆点”以牟取利润;也有一些人会抓住热点新闻和敏感话题,编造虚假信息,引导舆论,引发网民的内部对立;甚至有人污蔑历史人物,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刻意夸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贪腐问题降低了网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九寨沟地震时的余震谣言引发了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恐慌,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网络上的暴力、黄色信息却肆意涌现,对大学生产生错误引导,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网络也为一些腐朽陈旧思想提供了温床,迷信星座、迷信鬼神等思想随处可见。网络生活中的“娱乐至上”行为方式影响了学生网民看待严肃事件的正确态度,将一切事件都“娱乐化”,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的培养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不仅关系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关系着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实现,我们必须重视起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2]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发布[N]. 光明网, 2015.06.01.
[3] 廖翼,姚屹浓.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基于文献综述[J].农业网络信息,2016.01.
[4] 冯华,卿志军.《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新闻窗,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