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篇章、师生交流中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具个性化的综合体验。教师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保持自主性的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出疑问,进而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阅读方式艺术化
学生进入初中无论是在心智还是在思想上都不成熟,他们更喜欢相对感性的氛围。因此在面对这样特征的学生时,教师需更为关注过程,不能将求得统一的答案作为教学的最终标准。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实现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开展阅读的目的更倾向于积累与熏陶。
其一,对国内外经典美文进行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余光中的《乡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高尔基的《海燕》等经典美文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刻体会与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更好地理解经典美文文本的丰富内涵。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希望通过浅吟低唱的方式体味经典美文文本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对此,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将经典美文中作者所产生的感悟以及描绘的具体意象提炼出来,并根据其感悟与意象创设与之匹配的教学情境,营造鲜活的诵读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审美欲,继之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文本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恢宏气度,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与体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诵读文本,以此增强诵读的教学效果。
其二,通过宽泛阅读,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更合适的阅读方式。笔者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相关内容,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課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扩充了知识,且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提高对学生阅读过程的重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学习、讨论和思考方式,增强其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以及鉴评能力。
二、阅读时间合理化
阅读属于个性化活动,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并在阅读后能有所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代替本属于学生的时间,那么课堂的主角就是教师了,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由此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充分的阅读可以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依据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和学生携手对阅读篇章进行解读,从而让理解角度更加多元化。
在教学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备课没有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足而科学的阅读时间,而是花大量的时间讲解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严重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合理分配时间,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人物描写这个重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状况的三次变化,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小说主题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笔者还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个性化阅读,还需要将其融入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其生活化特征,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能更好地适应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文章阅读具有关联性的片段,通过还原学生生活场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衔接文章,让学生更轻松地接受与阅读。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预习课上,笔者布置了口语交际“说说那个影响过我的人”,通过学生的故事分享,巧妙导入新课,实现文章与生活的融合。这种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阅读评价多元化
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需要做到多样化,不仅要进行口头评测,也要开展书面评测;评测内容既可以包含学习结果,也可以融入思考过程。教师在评价时,要认清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而要关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在发展性评价中,笔者使用小测验作定期的正规评价;使用作业评定作为学生阶段性评价;用课堂表现等级评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多种评价形式还可有机地结合起来。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只要有效体现激励机制,能准确掌握学生学情,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就应该是教学中合理的手段。
五、阅读方法个性化
阅读能够有效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阅读要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增强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地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有学生说:“被丁举人打腿时打烂了,而他又懒得补,就扔了。”有学生说:“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成了他后文摸出的钱了。”还有学生说:“孔乙己在当铺当了,换成买酒钱了。”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思索:假如孔乙己的腿好了,他还会穿长衫吗?为什么?此话一出,学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方法。
◇责任编辑 晏祥辉◇
一、阅读方式艺术化
学生进入初中无论是在心智还是在思想上都不成熟,他们更喜欢相对感性的氛围。因此在面对这样特征的学生时,教师需更为关注过程,不能将求得统一的答案作为教学的最终标准。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实现学生思维发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开展阅读的目的更倾向于积累与熏陶。
其一,对国内外经典美文进行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余光中的《乡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高尔基的《海燕》等经典美文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刻体会与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更好地理解经典美文文本的丰富内涵。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希望通过浅吟低唱的方式体味经典美文文本中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对此,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将经典美文中作者所产生的感悟以及描绘的具体意象提炼出来,并根据其感悟与意象创设与之匹配的教学情境,营造鲜活的诵读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审美欲,继之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文本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恢宏气度,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与体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诵读文本,以此增强诵读的教学效果。
其二,通过宽泛阅读,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更合适的阅读方式。笔者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相关内容,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課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扩充了知识,且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提高对学生阅读过程的重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学习、讨论和思考方式,增强其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以及鉴评能力。
二、阅读时间合理化
阅读属于个性化活动,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阅读并在阅读后能有所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代替本属于学生的时间,那么课堂的主角就是教师了,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由此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充分的阅读可以缩短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依据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和学生携手对阅读篇章进行解读,从而让理解角度更加多元化。
在教学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备课没有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充足而科学的阅读时间,而是花大量的时间讲解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严重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教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合理分配时间,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习,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人物描写这个重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状况的三次变化,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小说主题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笔者还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个性化阅读,还需要将其融入生活实际。加强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其生活化特征,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能更好地适应语文阅读教学。基于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文章阅读具有关联性的片段,通过还原学生生活场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衔接文章,让学生更轻松地接受与阅读。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预习课上,笔者布置了口语交际“说说那个影响过我的人”,通过学生的故事分享,巧妙导入新课,实现文章与生活的融合。这种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阅读评价多元化
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需要做到多样化,不仅要进行口头评测,也要开展书面评测;评测内容既可以包含学习结果,也可以融入思考过程。教师在评价时,要认清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而要关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在发展性评价中,笔者使用小测验作定期的正规评价;使用作业评定作为学生阶段性评价;用课堂表现等级评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多种评价形式还可有机地结合起来。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只要有效体现激励机制,能准确掌握学生学情,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就应该是教学中合理的手段。
五、阅读方法个性化
阅读能够有效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养。阅读要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增强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积极地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有学生说:“被丁举人打腿时打烂了,而他又懒得补,就扔了。”有学生说:“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成了他后文摸出的钱了。”还有学生说:“孔乙己在当铺当了,换成买酒钱了。”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思索:假如孔乙己的腿好了,他还会穿长衫吗?为什么?此话一出,学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方法。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