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教学中,应该紧跟课改步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提高
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新课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新课教学中,设置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新课结束,设置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把数学带到课外。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适时表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这点难不住了”、“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18个生日,请你猜一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所有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出18岁。我接着问:那么小明今年几岁?有18岁抱孙子的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这时大家你看着我,我望着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们充满新奇、疑惑时我抓住有利时机说: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年、月、日”,学了这一知识后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四、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辅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学生越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要细心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提高
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新课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新课教学中,设置关键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新课结束,设置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把数学带到课外。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适时表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这点难不住了”、“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18个生日,请你猜一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所有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出18岁。我接着问:那么小明今年几岁?有18岁抱孙子的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这时大家你看着我,我望着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们充满新奇、疑惑时我抓住有利时机说: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年、月、日”,学了这一知识后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习热情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四、以语言的艺术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鼓励和陶冶。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和抽象性较强,更需要教师能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并辅以优美恰当的表情、动作、手势,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艺术氛围,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进行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变教具为学具,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思考、应用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
学生越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要细心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江苏省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