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语言美是教师教学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语言美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和教学效果。同时,语文学科是一门容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具美的潜质的学科。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用自己具有个性化风格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操。这种具有美感的语言风格又会成为教师教学风格的一部分。语文教师怎么做才能让每节课都充满魅力、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语音富于变化,抑扬顿挫
面对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文本,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作品的语言特色。讲苏轼的豪放词,用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语言;讲李清照的婉约词,用哀婉凄惶的语言;讲鲁迅的小说,用冷峻沉稳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例如在讲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讲第一节时要让语速慢一点,要把他那种深深的反省和渴望摆脱官场牢笼复返自然的心情体现出来。而第二节开头几句(从“乃瞻衡宇”到“有酒盈樽”)要读的稍微快一点,把回家之后那种欢欣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同时,课堂提问也要把握好语言的变化。一位老师讲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宋代的罗大经在他的《鹤林玉露》说这一联十四个字包含八层含义,老师还是想听听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由于教师说话亲切,站在学生的角度,语言富于变化,具有鼓励性,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这就诱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人人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因此,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有感染力,声情并茂
高中语文课本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美文往往能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李密的《陈情表》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努力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架起一座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
一位老师在讲李密的《陈情表》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提前预习),在导入之后她对课文进行了范读。读的字字含情,句句蘸泪。接着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教师先举一个例子:“比如读到‘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小脚妇人身背男孩,拖着蹒跚的步伐,行走在崎岖的小路,寻医问药,风尘仆仆,不知摔了多少跤,受了多少苦,但她毫无怨言,不求回报。”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说出这样几句话。同学们的情感都被激发起来了,不少同学慷慨发言。一位同学说:“当我读到‘而刘夙婴疾病’时,非常地心酸,她和我奶奶一样,一位老妇,内外都无帮手,仅靠一个人默默承担着生活的重压,再加上疾病缠身,又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整节课上,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融合在一起,合奏一曲语文审美教育的交响乐。
课堂教学的情感美除了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外,还要借助于教师的表情、体态和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一位教师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在情感语言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愤慨的面部表情。在讲《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煣以为轮”时用双手把这个动作比划出来。这种无声的附加语言,更好地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与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三、语言具有情趣美,妙趣横生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于漪老师在讲到《拿来主义》中“放火燒光”的第二种人时说:“哎,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左’得可爱!”这句“左’得可爱”是以今说“古”的方法,说完后就引起学生会心大笑。可想而知,那节课同学们听的肯定格外带劲,学习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他说林冲是一个苦难的英雄。本来他在发配沧州以后,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他委曲不能求全,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虞候、富安又奉高俅之命不远千里来害他……。同学们都被这个“不远千里”逗乐了,感觉到后来林冲手刃仇敌真是大快人心事。
使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驱除紧张疲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在欢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还有助于他们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较好地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做到“慧于心而敏于言”。精当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外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品味,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加强“内功”,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收到教育和感染,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一、语音富于变化,抑扬顿挫
面对不同体裁、不同作者、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文本,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作品的语言特色。讲苏轼的豪放词,用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语言;讲李清照的婉约词,用哀婉凄惶的语言;讲鲁迅的小说,用冷峻沉稳的语言……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例如在讲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讲第一节时要让语速慢一点,要把他那种深深的反省和渴望摆脱官场牢笼复返自然的心情体现出来。而第二节开头几句(从“乃瞻衡宇”到“有酒盈樽”)要读的稍微快一点,把回家之后那种欢欣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同时,课堂提问也要把握好语言的变化。一位老师讲到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宋代的罗大经在他的《鹤林玉露》说这一联十四个字包含八层含义,老师还是想听听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由于教师说话亲切,站在学生的角度,语言富于变化,具有鼓励性,同时,问题有一定难度,这就诱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人人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因此,富于变化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有感染力,声情并茂
高中语文课本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美文往往能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李密的《陈情表》等,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努力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架起一座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
一位老师在讲李密的《陈情表》时(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提前预习),在导入之后她对课文进行了范读。读的字字含情,句句蘸泪。接着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教师先举一个例子:“比如读到‘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年近花甲的小脚妇人身背男孩,拖着蹒跚的步伐,行走在崎岖的小路,寻医问药,风尘仆仆,不知摔了多少跤,受了多少苦,但她毫无怨言,不求回报。”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说出这样几句话。同学们的情感都被激发起来了,不少同学慷慨发言。一位同学说:“当我读到‘而刘夙婴疾病’时,非常地心酸,她和我奶奶一样,一位老妇,内外都无帮手,仅靠一个人默默承担着生活的重压,再加上疾病缠身,又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整节课上,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融合在一起,合奏一曲语文审美教育的交响乐。
课堂教学的情感美除了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外,还要借助于教师的表情、体态和动作来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例如,一位教师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在情感语言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愤慨的面部表情。在讲《劝学》中的“木直中绳,煣以为轮”时用双手把这个动作比划出来。这种无声的附加语言,更好地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与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三、语言具有情趣美,妙趣横生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于漪老师在讲到《拿来主义》中“放火燒光”的第二种人时说:“哎,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左’得可爱!”这句“左’得可爱”是以今说“古”的方法,说完后就引起学生会心大笑。可想而知,那节课同学们听的肯定格外带劲,学习兴趣也就激发出来了。
还有,一位老师在讲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他说林冲是一个苦难的英雄。本来他在发配沧州以后,安心作囚,希望能够再回东京。但他委曲不能求全,高俅并不因林冲遭际悲惨、逆来顺受而放松对他的迫害,陆虞候、富安又奉高俅之命不远千里来害他……。同学们都被这个“不远千里”逗乐了,感觉到后来林冲手刃仇敌真是大快人心事。
使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驱除紧张疲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在欢声中获得智慧的启迪,还有助于他们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较好地运用课堂语言艺术,做到“慧于心而敏于言”。精当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外现,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品味,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加强“内功”,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收到教育和感染,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