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核心素养”是提问策略,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是属于主动学习的策略。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状态,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达到借助问题理解课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372
本单元教材编排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蝙蝠和雷达》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这一目标我放在第二课时完成,通过对问题清单的整理,让学生知道:1.提问可以分别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的实际去提问;2.能迁移运用,提高提问能力。
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回顾提问方法,自读提问
这一目标放在第一课时完成。除了让学生学习生字词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提出的问题,交流学到的提问方法,然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筛选出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如学生在第七自然段旁边写道:“蝙蝠在黑夜里是如何探路的?”这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问题,在文中空白处小伙伴提的第一个问题下标注是根据全文内容提的。通过老师筛选出的这两个问题,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受此启发,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借助课后问题清单,理解多角度提问
第二课时上课时,让学生回顾课文,说一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再出示课后小组问题清单,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通过读三个小伙伴的话,发现三个问题分别是针对课文的“内容”“写法”“联系生活”这三个角度去提问的,這时同学们又联想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可针对部分内容提问,也可针对全文提问,这时就有同学说:“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而不写《蜻蜓和飞机》呢?这又是哪种提问方法呢?”我就告诉同学这是从作者创作动机的角度提问的,接着让同学们给文后的两个问题去分类。学生在经历了从发现到实践的过程,再到质疑,渐渐对问题的分类有了更明确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多角度提问。
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理解课文
让学生根据以上所讲,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分类,并尝试筛选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学生交流时,我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可以针对某些段落提问,如: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的?为什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呢?是它的眼睛很明亮,就像猫的眼睛一样吗?科学家如何揭开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奥秘的?这说明了什么?部分同学能根据课文的写法提问,如:课文写的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要写飞机呢?第三自然段的结尾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第二自然段的设问句又有什么作用呢?第五自然段中把封住嘴和耳朵的蝙蝠比作“没头苍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还有的同学联系生活提的问题有:“蝙蝠探路的原理除了用在飞机上,还运用到哪儿?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同学们通过交流以上问题,逐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于多角度提问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有的孩子不光就课文学习课文,还在读课文、提问的过程中变得爱思考,有主动意识去解决问题了。如学生在回答“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这一问题时,我了解到他们是通过上网查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的在回答“蝙蝠探路的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到哪时?答出了自家汽车上装有倒车雷达。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那么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提问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从而使我们的阅读更加有效、高效。
自主阅读片段材料,迁移运用提问策略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三题及时迁移运用所学。这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检测、巩固。
为了延续学生的提问兴趣,我采用了发小红旗的方式,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小红旗最多为优胜组。要求:1、读文达到正确流利;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写在书旁;3、从一个角度提问得一面旗,两个角度提问得两面旗,三个角度提问得3面旗。
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分别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方面提出了问题,如:什么叫变态茎?变态茎的种类有哪些?作者为什么用“躲”这个词来描写它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茎呢?豇豆是不是变态茎呢?在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后,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并提醒他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提问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
提问,是思维的表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能看出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通过提问来增进阅读理解,进行完整、理性的阅读,提问策略也检验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可真是一把打开阅读理解的金钥匙呀!
参考文献
[1]杨帆.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刘彬.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追问行为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372
本单元教材编排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蝙蝠和雷达》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这一目标我放在第二课时完成,通过对问题清单的整理,让学生知道:1.提问可以分别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的实际去提问;2.能迁移运用,提高提问能力。
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回顾提问方法,自读提问
这一目标放在第一课时完成。除了让学生学习生字词外,还让学生结合自己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提出的问题,交流学到的提问方法,然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筛选出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如学生在第七自然段旁边写道:“蝙蝠在黑夜里是如何探路的?”这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问题,在文中空白处小伙伴提的第一个问题下标注是根据全文内容提的。通过老师筛选出的这两个问题,同学们都饶有兴趣在文中找到了答案,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受此启发,发明了雷达,并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借助课后问题清单,理解多角度提问
第二课时上课时,让学生回顾课文,说一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再出示课后小组问题清单,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通过读三个小伙伴的话,发现三个问题分别是针对课文的“内容”“写法”“联系生活”这三个角度去提问的,這时同学们又联想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可针对部分内容提问,也可针对全文提问,这时就有同学说:“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而不写《蜻蜓和飞机》呢?这又是哪种提问方法呢?”我就告诉同学这是从作者创作动机的角度提问的,接着让同学们给文后的两个问题去分类。学生在经历了从发现到实践的过程,再到质疑,渐渐对问题的分类有了更明确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多角度提问。
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理解课文
让学生根据以上所讲,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分类,并尝试筛选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交流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在学生交流时,我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可以针对某些段落提问,如: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的?为什么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呢?是它的眼睛很明亮,就像猫的眼睛一样吗?科学家如何揭开蝙蝠在夜里飞行的奥秘的?这说明了什么?部分同学能根据课文的写法提问,如:课文写的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第一自然段要写飞机呢?第三自然段的结尾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第二自然段的设问句又有什么作用呢?第五自然段中把封住嘴和耳朵的蝙蝠比作“没头苍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还有的同学联系生活提的问题有:“蝙蝠探路的原理除了用在飞机上,还运用到哪儿?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的启发?
同学们通过交流以上问题,逐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对于多角度提问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有的孩子不光就课文学习课文,还在读课文、提问的过程中变得爱思考,有主动意识去解决问题了。如学生在回答“无线电波和超声波一样吗?”这一问题时,我了解到他们是通过上网查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的在回答“蝙蝠探路的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到哪时?答出了自家汽车上装有倒车雷达。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那么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提问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从而使我们的阅读更加有效、高效。
自主阅读片段材料,迁移运用提问策略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三题及时迁移运用所学。这也是对本课学习的一个检测、巩固。
为了延续学生的提问兴趣,我采用了发小红旗的方式,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小红旗最多为优胜组。要求:1、读文达到正确流利;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写在书旁;3、从一个角度提问得一面旗,两个角度提问得两面旗,三个角度提问得3面旗。
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分别从“内容”“写法”“联系生活”方面提出了问题,如:什么叫变态茎?变态茎的种类有哪些?作者为什么用“躲”这个词来描写它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茎呢?豇豆是不是变态茎呢?在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后,鼓励他们想办法解决,并提醒他们运用今天学到的提问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
提问,是思维的表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能看出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高度,通过提问来增进阅读理解,进行完整、理性的阅读,提问策略也检验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可真是一把打开阅读理解的金钥匙呀!
参考文献
[1]杨帆.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刘彬.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追问行为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