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出发,始终注重依托行业,全过程、全方位、零距离地深度实施校企合作,从而使学院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800人,其中高级工4400人,技师1397人,2009年社会在职员工培训达6800余人次。
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1998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西现代高级技校,200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技师学院,成为当年江西省省会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学院高层领导人不等不靠、抓住先机,在南昌市昌东教育园区建成新校区,新校区占地600亩,新老校区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省市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完后对校园环境、教育模式、教学体系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现开设有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方向)、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中兴通讯NC合作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与检测(中锐华汽合作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珠宝加工、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四十余个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
一、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方法及经验
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截至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深圳斯洛模具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中锐华汽教育集团、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仅2009年产学合作企业数就新增35个。
(一)强强联合,提升校企合作的品牌效益
2009年3月,经过五个多月的洽谈协商,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创建了“华汽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中锐控股集团旗下的主要成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先后投资开办了10所学校,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2008年12月,我院正式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通讯行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该基地已于2009年7月建设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组建了“中兴通讯NC学院”,实现了专业共建,进行完整的NC专业课程教学。
强强联合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中锐教育集团与我国多家汽车商、服务商有良好的合作背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使学生与企业真情实景“无缝对接”。其次是提升专业品牌实力。协议签订后,企业即投入价值300万元的生产应用型设备,使我院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大大改观。“中兴通讯NC学院”的实训平台总投资金额为120万,其中中兴通讯NC学院出资80万。再次就是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驱动。就读华汽班的首批160名学生进校即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学生毕业后即可走上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中兴通讯NC学院首批学员60名,校内期间将接受NC体系认证,20%的学员将进入中兴体系或渠道商、外包商体系就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零对接”。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培、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生进校的前二个学期,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三、四学期,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实施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订单企业轮训。第三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五、六学期,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综合性的生产实训和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实践性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专业入行业,达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对接”。
(三)技术引进,实现校企合作的“零距离”
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较早,但实际生产领域中的数控技术日新月异,为实现零距离地培养技能型人才,2008年底,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在国内数控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华中数控将数控系统上具有自主版权,开发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安装在我院实训场地,华中数控江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
建筑材料类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我院于2009年10月和12月分别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鲁班软件及IBM软件,同时引进了企业优秀的师资免费培训学生,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如与华中数控的技术交流,锻炼了学院一支优秀的数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充当维修工程师“真刀实枪”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及开发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成果得以实质性升华。
产学合作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改变了由学校单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单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各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 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得以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持续多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订单培养和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院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学院先后与江西泰和水泥有限公司、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南昌锦都皇冠酒店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协议。2009年,学院与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鉴定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我省首家开设了珠宝加工专业。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双赢的原则,三年内连续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合作培养生产型技术人才。
在长期的合作办学中,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优点,凸现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模块教学。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的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院在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各参与方积极态度不一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学校负担过重。事实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指的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如企业引进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岗位承包模式等,努力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
(三)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等。“好林才能引凤凰”,为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
我们深信,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需求,并形成共赢的驱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之路,开拓教学创新之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江西现代技师学院宣传部部长)
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1998年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999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03年更名为江西现代高级技校,2004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技师学院,成为当年江西省省会唯一的一所技师学院。200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获得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江西省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2003年学院高层领导人不等不靠、抓住先机,在南昌市昌东教育园区建成新校区,新校区占地600亩,新老校区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新校区建成后,省市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在视察完后对校园环境、教育模式、教学体系等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专业的覆盖面上,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与市场融合,现开设有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方向)、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技术(中兴通讯NC合作班)、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数控机床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维修与检测(中锐华汽合作班)、电子商务、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珠宝加工、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四十余个专业,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始终处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超前发展状况。
一、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多种方法及经验
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多年来,江西现代技师学院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原则,注重校企合作,坚持走开放式的办学之路。截至目前,学院已与中国建材集团公司、深圳斯洛模具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上海中锐华汽教育集团、深圳清大协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江铃集团公司等众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仅2009年产学合作企业数就新增35个。
(一)强强联合,提升校企合作的品牌效益
2009年3月,经过五个多月的洽谈协商,学院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创建了“华汽教育”合作办学模式。上海中锐教育集团作为中锐控股集团旗下的主要成员,在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先后投资开办了10所学校,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民营教育集团。2008年12月,我院正式与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通讯行业人才培养教学基地。该基地已于2009年7月建设完成,现已投入使用。根据合作协议,组建了“中兴通讯NC学院”,实现了专业共建,进行完整的NC专业课程教学。
强强联合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中锐教育集团与我国多家汽车商、服务商有良好的合作背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实际,使学生与企业真情实景“无缝对接”。其次是提升专业品牌实力。协议签订后,企业即投入价值300万元的生产应用型设备,使我院汽车专业实训条件大大改观。“中兴通讯NC学院”的实训平台总投资金额为120万,其中中兴通讯NC学院出资80万。再次就是实现了校企双赢的校企合作驱动。就读华汽班的首批160名学生进校即与中锐教育集团签订就业协议书,学生毕业后即可走上专业对口、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中兴通讯NC学院首批学员60名,校内期间将接受NC体系认证,20%的学员将进入中兴体系或渠道商、外包商体系就业。
(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零对接”。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学院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构建“校企共培、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生进校的前二个学期,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三、四学期,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重点实施校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订单企业轮训。第三个阶段,学生进校后的第五、六学期,为岗位技能培养阶段,主要开展校内综合性的生产实训和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在培养的全过程中,学校实践性教学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工作岗位锻炼相结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专业入行业,达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对接”。
(三)技术引进,实现校企合作的“零距离”
学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开设较早,但实际生产领域中的数控技术日新月异,为实现零距离地培养技能型人才,2008年底,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在国内数控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华中数控将数控系统上具有自主版权,开发华中“世纪星”高、中、低端系列数控系统产品安装在我院实训场地,华中数控江西技术服务中心正式在我院挂牌。
建筑材料类专业一直是学院的传统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适应行业发展新趋势,我院于2009年10月和12月分别与上海鲁班软件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鲁班软件及IBM软件,同时引进了企业优秀的师资免费培训学生,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通过产学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系统化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内实训生产化、校外实训教学化。如与华中数控的技术交流,锻炼了学院一支优秀的数控“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能够真正地“走出去”,充当维修工程师“真刀实枪”的工作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变化,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及开发实训设备,使校企合作成果得以实质性升华。
产学合作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改变了由学校单方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单一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各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 也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得以充分就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且持续多年毕业生供不应求。
(五)订单培养和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度”
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学院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学院先后与江西泰和水泥有限公司、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南昌锦都皇冠酒店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协议。2009年,学院与南昌远鸿珠宝饰品有限公司鉴定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在我省首家开设了珠宝加工专业。双方本着平等、友好、双赢的原则,三年内连续招收初中优秀毕业生,合作培养生产型技术人才。
在长期的合作办学中,学院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优点,凸现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模块教学。这样做最大的优点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尽快的运用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促进,使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好精湛的技艺,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院在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各方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各参与方积极态度不一
由于各种原因,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方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很高,而许多企业对校企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还是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解决者和协调者,学校负担过重。事实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指的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模式并不只是学校和企业参与其中,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协调指导作用。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是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如企业引进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岗位承包模式等,努力寻求更为全面的校企合作。
(三)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自身综合实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如专业设置与社会(企业)需求还有脱节,部分课程开发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不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等。“好林才能引凤凰”,为吸引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建立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的调整与设置、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内容开发、教育实施与评价、综合素质教育等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上,进一步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与学校共同成为办学主体。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是最有效最理想的。
我们深信,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需求,并形成共赢的驱动机制。探寻校企合作之路,开拓教学创新之门是我们在新形势下的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为江西现代技师学院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