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累梳理侧重语言现象和語文知识,探究发现侧重文学和文化。但无论是梳理还是探究,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注重实际运用。任何语文知识,如果最后不能落实到运用上,学生不能用来解决问题,那都相当于学习“屠龙术” 。
第二,突出过程和方法。这些专题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课题,我们设计的若干个环节,只是指示梳理和探究的“路径”,而没有呈现学习的结果。在指示路径的过程中,我们会教给一些方法。梳理的过程与方法,如哪些方面进行梳理,怎样梳理汉字,怎样梳理成语,怎样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指出从哪些方面展开探究,如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个课题,我们就设计让学生从走近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及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方面展开探究,让学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探究新词新语的产生,可以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分别搜集有关例子,特别提醒学生要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搜集和分析例子。这就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以类似的方法去探究其他课题。
第三,联系现实生活。语文必须与生活相联系,才会有生气;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和活水,有之一切皆活,无之则一潭死水;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才有教头,学生才有兴趣。这些专题,是在认真调查学生情况和了解当前文化热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其间经过反复修改。学生既有兴趣,又密切联系现实,但又不取悦于学生。如新词新语、影视文化、语言交际等,既是当前时代的热点,又是与学生语文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就兴趣盈然。即便像汉字、成语、文言这样一些旧题目,我们也赋予它新含义。
第四,强调文化内涵。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要力争让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样,设计的专题活动,不能再像义务教育阶段只是较为简单热闹的语文实践活动了,而应该是研究性质的,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从我们选取的专题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流行文化、成语文化、文化寻根、影视文化、文化常识等,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和走近文学大师,虽然是谈文学不是谈文化的,但其文化内容也是不言自明的。这就表明这些研究专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即便像汉字、对联、成语、翻译这些看似零碎的学习内容,我们也力求突出它的文化意味,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中华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而对联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就更深长了,在此不用多举例说明。如成语这一专题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一是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编辑成册。二是专门设计一大板块“成语与文化”,强调汉语成语是文化的积淀,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突出了成语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这样学生积累与梳理成语,就不至于像初中和小学生一样,对成语的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它的表层,而能够深入下去,有更多的收获。
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体性。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讲、消化知识,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己选课题、设计方案,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
二是探究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并不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立足本地,如方言研究、名人研究、民俗研究、县史村史研究等。
三是开放性。就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课余、双休日、寒暑假等进入图书室、阅览室、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还可开展社会调查,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另外,形式也是开放的,可以采取个人、小组、班集体多种形式。
四是实践性。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获取正确的结论。
对众多学生来说,语文的知识点繁多而杂乱,想提高语文能力实在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学会做学科的专题研究,不仅是提高语文能力之必需,也是历史赋予语文教育的新的使命。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阐述退探究课的几点“探究”:
1精选探究内容。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学生不感兴趣,那整个探究也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闪光点和盲点,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探究对象。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很多,但是无外乎“语言知识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大块。在“语言知识与运用”中又可分为“字词的音形义辨析”、“句子的通顺与否和句意的明确与否”“句子的衔接”等;在“阅读与鉴赏”中又可分为“阅读”和”鉴赏”两大块;至于“写作”,由于近几年流行写话题作文,写作的范围相当宽泛,对文体的限制几乎没有,为此应着重研究写作的技巧。
2收集材料,给材料分类。收集的材料越多.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准确、科学。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书店等知识储备异常丰富的资源仓库,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接下来就是绘材料分类。这里以《怀古诗歌的鉴赏》为例,谈谈怎么给材料分类。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我们发观怀古诗涉及的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历史上的——人物、名域、建筑、事件。而经常活跃在诗人笔下的人物大致专“美女”、“英雄”、“名士”、“帝王”四大类,因为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后人的感慨。诗人笔下的名城大致有如下特点:繁华过,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曾经是国都,而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已经萧条。至于“建筑”、“事件”就不细说了。给材料分类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搜集信息进行归类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汇总等过程。3研究材料,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大量的材料中去提炼归纳,这已经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子。这里仍以《怀古诗歌的鉴赏》为例,介绍如何提炼归纳材料。我们知道,任何许歌都可以认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去进行赏析;这个“思想”实际上就是指作品的主题。作者要表观什么主题固然有作者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限制,但通过对同类诗歌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如:人物——赞英雄之刚烈;惜英雄之短视;哀个人之潦倒。建筑——讽生活之奢华;恨自然之无情。名城——昔盛今衰:叹名都之沉沦。唯有“事件”当视具体情况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但就怀古诗而言,用得最多是对比和衬托。对比大致有:自然—人生;永恒—短暂;繁荣—衰败:古人—自己:今—昔等。衬托大致有:美人—英雄:奇山异水—英雄;山明水秀—美人等。一般来说,对待歌鉴赏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理解起来都不容易,因此我们宜多做几个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如除上边介绍的“怀古诗歌的鉴赏”这个专题外,还可进行“咏物诗词的鉴赏”、“离别诗词的鉴赏”、“闺阁诗词的鉴赏”,“悼亡诗词的鉴赏”等专题研究。至此,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的交流报告了。
第一,注重实际运用。任何语文知识,如果最后不能落实到运用上,学生不能用来解决问题,那都相当于学习“屠龙术” 。
第二,突出过程和方法。这些专题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课题,我们设计的若干个环节,只是指示梳理和探究的“路径”,而没有呈现学习的结果。在指示路径的过程中,我们会教给一些方法。梳理的过程与方法,如哪些方面进行梳理,怎样梳理汉字,怎样梳理成语,怎样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指出从哪些方面展开探究,如探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个课题,我们就设计让学生从走近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产生及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方面展开探究,让学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探究新词新语的产生,可以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分别搜集有关例子,特别提醒学生要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搜集和分析例子。这就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以类似的方法去探究其他课题。
第三,联系现实生活。语文必须与生活相联系,才会有生气;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和活水,有之一切皆活,无之则一潭死水;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才有教头,学生才有兴趣。这些专题,是在认真调查学生情况和了解当前文化热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其间经过反复修改。学生既有兴趣,又密切联系现实,但又不取悦于学生。如新词新语、影视文化、语言交际等,既是当前时代的热点,又是与学生语文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就兴趣盈然。即便像汉字、成语、文言这样一些旧题目,我们也赋予它新含义。
第四,强调文化内涵。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要力争让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样,设计的专题活动,不能再像义务教育阶段只是较为简单热闹的语文实践活动了,而应该是研究性质的,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从我们选取的专题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流行文化、成语文化、文化寻根、影视文化、文化常识等,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和走近文学大师,虽然是谈文学不是谈文化的,但其文化内容也是不言自明的。这就表明这些研究专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即便像汉字、对联、成语、翻译这些看似零碎的学习内容,我们也力求突出它的文化意味,如“优美的汉字”专设“汉字文化”一节,探究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与中华民族文学、书法的关系等。而对联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就更深长了,在此不用多举例说明。如成语这一专题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一是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编辑成册。二是专门设计一大板块“成语与文化”,强调汉语成语是文化的积淀,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突出了成语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这样学生积累与梳理成语,就不至于像初中和小学生一样,对成语的理解更多地停留于它的表层,而能够深入下去,有更多的收获。
所谓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主动探求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体性。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作为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讲、消化知识,而是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己选课题、设计方案,选择研究的方式、方法。
二是探究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并不重在引导学生研究出什么结果,而重在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立足本地,如方言研究、名人研究、民俗研究、县史村史研究等。
三是开放性。就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来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课余、双休日、寒暑假等进入图书室、阅览室、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信息,还可开展社会调查,从生活中获取材料。另外,形式也是开放的,可以采取个人、小组、班集体多种形式。
四是实践性。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获取正确的结论。
对众多学生来说,语文的知识点繁多而杂乱,想提高语文能力实在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学会做学科的专题研究,不仅是提高语文能力之必需,也是历史赋予语文教育的新的使命。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践阐述退探究课的几点“探究”:
1精选探究内容。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学生不感兴趣,那整个探究也就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闪光点和盲点,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探究对象。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很多,但是无外乎“语言知识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三大块。在“语言知识与运用”中又可分为“字词的音形义辨析”、“句子的通顺与否和句意的明确与否”“句子的衔接”等;在“阅读与鉴赏”中又可分为“阅读”和”鉴赏”两大块;至于“写作”,由于近几年流行写话题作文,写作的范围相当宽泛,对文体的限制几乎没有,为此应着重研究写作的技巧。
2收集材料,给材料分类。收集的材料越多.得出的结论也就越准确、科学。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书店等知识储备异常丰富的资源仓库,最大限度地搜集信息。接下来就是绘材料分类。这里以《怀古诗歌的鉴赏》为例,谈谈怎么给材料分类。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研究,我们发观怀古诗涉及的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历史上的——人物、名域、建筑、事件。而经常活跃在诗人笔下的人物大致专“美女”、“英雄”、“名士”、“帝王”四大类,因为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后人的感慨。诗人笔下的名城大致有如下特点:繁华过,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曾经是国都,而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已经萧条。至于“建筑”、“事件”就不细说了。给材料分类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搜集信息进行归类的过程。它包括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汇总等过程。3研究材料,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大量的材料中去提炼归纳,这已经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子。这里仍以《怀古诗歌的鉴赏》为例,介绍如何提炼归纳材料。我们知道,任何许歌都可以认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去进行赏析;这个“思想”实际上就是指作品的主题。作者要表观什么主题固然有作者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限制,但通过对同类诗歌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如:人物——赞英雄之刚烈;惜英雄之短视;哀个人之潦倒。建筑——讽生活之奢华;恨自然之无情。名城——昔盛今衰:叹名都之沉沦。唯有“事件”当视具体情况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但就怀古诗而言,用得最多是对比和衬托。对比大致有:自然—人生;永恒—短暂;繁荣—衰败:古人—自己:今—昔等。衬托大致有:美人—英雄:奇山异水—英雄;山明水秀—美人等。一般来说,对待歌鉴赏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理解起来都不容易,因此我们宜多做几个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如除上边介绍的“怀古诗歌的鉴赏”这个专题外,还可进行“咏物诗词的鉴赏”、“离别诗词的鉴赏”、“闺阁诗词的鉴赏”,“悼亡诗词的鉴赏”等专题研究。至此,可以指导学生写自己的交流报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