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望闻问切”原本是应用于中医诊断的技术,笔者借用这一医学思想,联系到听课的教学研究思考,旨在说明如何运用感官去感知、体验课堂的问题和精彩,有效听课,审时酌度,相应地诊断自身的优劣之处,取长补短。
【关键词】听课;课堂观察;望闻问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他一辈子坚持每天听两节课,听完后还要认真分析、评议。可见,听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把握对教学的敏感度和调控能力,再对比自身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课堂、增强教师的教研水平。
然而,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听课,也难以调整好思路去听课,往往是听之任之,在评课时也缺乏有条理的思考:有时候认识问题不够深入,尽管能捕捉到一些细节、火花,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以学论教”,听课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但是怎样观察到位,怎样更有效地把准教育教学研究上的脉搏呢?笔者从观察者和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解读对听课的理解——听课学习中的艺术:“望、闻、问、切”。
一、望
运用视觉器官,带着学习和批判的眼光,在课堂情景中采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研究的观察方法。这里的望,即多方位、多层次地看。身处教室这一特定的环境,我们看的就是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表现。
1.望精神状态
教师情绪是否饱满、热情,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状态。给人信任感的教师具有很多外在的一致性,比如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行为动作上无不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的热情与宽容,也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2.望参与状态
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参与行为主要有:回答、提问、看书、讨论、听课、做小动作、操作、准备工作和课堂作业。由此我们考虑的可以是这两方面:学生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的积极努力程度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钻研程度。前者表现为自主还是被动、专心还是散漫、尽力还是随意、活跃还是沉默;后者表现为认真还是马虎、迎难而上还是适时放弃等。
3.望交往状态
理想的交往活动应该是多边、丰富、多样的,有着良好融洽的合作氛围。除师生、生生互动之外,还有学生跟所学知识材料之间更灵活有意义的交流。
4.望教学流程
教师的理念和设计意图大致通过课堂各活动环节来体现: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了什么;新课如何导入,创设怎样的情境;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探究,如何探究;怎样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练习的层次怎样等。
二、闻
运用听觉器官来收集课堂的各种信息。闻,知声也,在此即是聆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1.听教师的语言
语言是传授知识、表达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方式。我们考虑教师的语言是否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积极方面:
A.谈话、引入、讲解时语气平和,根据课堂不同的活动,节奏有张有弛、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B.提出问题后,除了询问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也会指名非自愿回答的学生,并正面引导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
C.有改问、追问的习惯,能激发学生提出合理、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们的看法如何,还有不同意见吗?
D.接受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积极反应加以鼓励称赞(比如适时的教学幽默,点头、微笑或说“嗯”“继续下去”等);对学生的消极反应有客观的指导,不会滥用权威压制惩罚。
教师的语言,如能让学生有着“如沐春风”的感受,想必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会加强,课堂气氛也能轻松愉快。当然教师语言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
A.无视学生的回答;含糊其词,敷衍了事;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B.多次重复自己的问题,在学生无反应的情况下,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
C.问多重问题,致使学生不明确问题何在,该往哪方面思考。
D.一味地重复学生的答案,没有分析讨论归纳。
E.有指示性质的语言或命令,促使学生顺从、归一。
2.听学生的声音
学生的声音是真实情感的表现,当自主性被激发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发自内心地畅所欲言。从学生回答问题、叙述事件、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附和还是有自己的见解,是被动还是自由,思维是静止还是发散等。学习,不但要求耳到心到,也要求口到。
三、问
通过语言询问、深入访谈的方式去了解、释疑,从不同的角度判断自己的看法,以便进行反思总结。
1.問任课教师
与任教者攀谈,询问有关情况。比如课前准备,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处理,上完课后的感受。
2.问学生
课前跟学生交流,对将要上的课有什么期待或预想。课后问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他们脑海里留下了什么?是算式还是图形,是数学味道还是活动感受,或是其他多种综合?对任教老师的看法,有什么认同和建议?
3.问同行教师的感受
了解有经验的评课者的看法,注意他们是怎样“评出特色”“点出创新”的,和其他教师针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某个环节、某个部分展开讨论。这样做是否合适?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这种程度行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4.问自己
自主反思行为是现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走之路。课前问问自己,如果我来教这节课会有什么想法,要怎样处理?其次根据课堂的动态反应考察自己怎样去调控,哪些地方是事先没想到的,哪些地方的效果比较好或不好,原因是什么,预设和生成有什么冲突等。总之,只有当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对话,我们才会真正有收获。 四、切
即是多种感知觉的综合,是对课堂动态过程中整体性的感受。所谓“切身处地”,听课者的角色可以多样化,或是课程标准的评价者,或是参与学习的学生,或是执教老师本身。
1.切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了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起到始动、定向和调节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体验大致有四种:①趣味感,对数学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感到好奇有趣;②成功感,完成或是未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都有收获;③焦虑感,有些想做好但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学生会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④厌倦感, 讨厌数学,对学习感到疲劳,得过且过,应付形式。
2.切课堂的“数学味”
数学课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走向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中要体现数学的含量:
(1)生活与数学的融汇
弗兰登塔尔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升华。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呈现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感受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的生活情境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看其如何将知识点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2)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只有当学习者处于特定的操作活动过程,用自己的思考建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才是有效的。听课者需要思考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即“做数学”,同时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如何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并作类比、分析、归纳,逐渐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的渗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听课者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去感知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运算力等,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谨的逻辑思维,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并非一节课便能达到,但作为专业负责的数学教师,这些数学素养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有机渗透。
3.切教师的个人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要读懂读深它同样也需要一门鉴赏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有的宽松和谐、自然简朴,有的严密紧张,有的幽默活跃,有的错落有致……只有教师自身融入课堂,其个人教学魅力才能真正吸引到学生。教师就是课堂的总导演,一千位教师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相同的教案,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听课时,我们不但要去细心地领略教师的个人特色,同时要反思对比,吸取他人之长,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加以改进。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除了笔者提到的望闻问切,听课要有准备,实事求是忌带个人色彩,要抓住重点理性提炼等。听课不仅是一项教学活动,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而且又能把教师在实践中吸收的理论、宝贵经验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在自身的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晓玫.数学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严育洪.问診课堂:教学望问切[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听课;课堂观察;望闻问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是教育思想的源泉所在。”他一辈子坚持每天听两节课,听完后还要认真分析、评议。可见,听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把握对教学的敏感度和调控能力,再对比自身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课堂、增强教师的教研水平。
然而,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听课,也难以调整好思路去听课,往往是听之任之,在评课时也缺乏有条理的思考:有时候认识问题不够深入,尽管能捕捉到一些细节、火花,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以学论教”,听课者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但是怎样观察到位,怎样更有效地把准教育教学研究上的脉搏呢?笔者从观察者和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解读对听课的理解——听课学习中的艺术:“望、闻、问、切”。
一、望
运用视觉器官,带着学习和批判的眼光,在课堂情景中采集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研究的观察方法。这里的望,即多方位、多层次地看。身处教室这一特定的环境,我们看的就是课堂上教师、学生的表现。
1.望精神状态
教师情绪是否饱满、热情,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状态。给人信任感的教师具有很多外在的一致性,比如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行为动作上无不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的热情与宽容,也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2.望参与状态
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参与行为主要有:回答、提问、看书、讨论、听课、做小动作、操作、准备工作和课堂作业。由此我们考虑的可以是这两方面:学生参加集体教学活动的积极努力程度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钻研程度。前者表现为自主还是被动、专心还是散漫、尽力还是随意、活跃还是沉默;后者表现为认真还是马虎、迎难而上还是适时放弃等。
3.望交往状态
理想的交往活动应该是多边、丰富、多样的,有着良好融洽的合作氛围。除师生、生生互动之外,还有学生跟所学知识材料之间更灵活有意义的交流。
4.望教学流程
教师的理念和设计意图大致通过课堂各活动环节来体现: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了什么;新课如何导入,创设怎样的情境;提出哪些问题供学生探究,如何探究;怎样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练习的层次怎样等。
二、闻
运用听觉器官来收集课堂的各种信息。闻,知声也,在此即是聆听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1.听教师的语言
语言是传授知识、表达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方式。我们考虑教师的语言是否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积极方面:
A.谈话、引入、讲解时语气平和,根据课堂不同的活动,节奏有张有弛、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B.提出问题后,除了询问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也会指名非自愿回答的学生,并正面引导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
C.有改问、追问的习惯,能激发学生提出合理、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们的看法如何,还有不同意见吗?
D.接受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积极反应加以鼓励称赞(比如适时的教学幽默,点头、微笑或说“嗯”“继续下去”等);对学生的消极反应有客观的指导,不会滥用权威压制惩罚。
教师的语言,如能让学生有着“如沐春风”的感受,想必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会加强,课堂气氛也能轻松愉快。当然教师语言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
A.无视学生的回答;含糊其词,敷衍了事;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
B.多次重复自己的问题,在学生无反应的情况下,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
C.问多重问题,致使学生不明确问题何在,该往哪方面思考。
D.一味地重复学生的答案,没有分析讨论归纳。
E.有指示性质的语言或命令,促使学生顺从、归一。
2.听学生的声音
学生的声音是真实情感的表现,当自主性被激发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发自内心地畅所欲言。从学生回答问题、叙述事件、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附和还是有自己的见解,是被动还是自由,思维是静止还是发散等。学习,不但要求耳到心到,也要求口到。
三、问
通过语言询问、深入访谈的方式去了解、释疑,从不同的角度判断自己的看法,以便进行反思总结。
1.問任课教师
与任教者攀谈,询问有关情况。比如课前准备,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处理,上完课后的感受。
2.问学生
课前跟学生交流,对将要上的课有什么期待或预想。课后问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他们脑海里留下了什么?是算式还是图形,是数学味道还是活动感受,或是其他多种综合?对任教老师的看法,有什么认同和建议?
3.问同行教师的感受
了解有经验的评课者的看法,注意他们是怎样“评出特色”“点出创新”的,和其他教师针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某个环节、某个部分展开讨论。这样做是否合适?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这种程度行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4.问自己
自主反思行为是现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走之路。课前问问自己,如果我来教这节课会有什么想法,要怎样处理?其次根据课堂的动态反应考察自己怎样去调控,哪些地方是事先没想到的,哪些地方的效果比较好或不好,原因是什么,预设和生成有什么冲突等。总之,只有当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对话,我们才会真正有收获。 四、切
即是多种感知觉的综合,是对课堂动态过程中整体性的感受。所谓“切身处地”,听课者的角色可以多样化,或是课程标准的评价者,或是参与学习的学生,或是执教老师本身。
1.切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了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情感因素对认知活动起到始动、定向和调节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体验大致有四种:①趣味感,对数学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感到好奇有趣;②成功感,完成或是未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都有收获;③焦虑感,有些想做好但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学生会产生焦虑急躁的情绪;④厌倦感, 讨厌数学,对学习感到疲劳,得过且过,应付形式。
2.切课堂的“数学味”
数学课堂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走向数学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中要体现数学的含量:
(1)生活与数学的融汇
弗兰登塔尔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升华。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呈现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感受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的生活情境与数学模型的建立,看其如何将知识点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2)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只有当学习者处于特定的操作活动过程,用自己的思考建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才是有效的。听课者需要思考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即“做数学”,同时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如何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并作类比、分析、归纳,逐渐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数学思想方法的渗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听课者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去感知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运算力等,从而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严谨的逻辑思维,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并非一节课便能达到,但作为专业负责的数学教师,这些数学素养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有机渗透。
3.切教师的个人风格
课堂教学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要读懂读深它同样也需要一门鉴赏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有的宽松和谐、自然简朴,有的严密紧张,有的幽默活跃,有的错落有致……只有教师自身融入课堂,其个人教学魅力才能真正吸引到学生。教师就是课堂的总导演,一千位教师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相同的教案,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听课时,我们不但要去细心地领略教师的个人特色,同时要反思对比,吸取他人之长,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加以改进。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除了笔者提到的望闻问切,听课要有准备,实事求是忌带个人色彩,要抓住重点理性提炼等。听课不仅是一项教学活动,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而且又能把教师在实践中吸收的理论、宝贵经验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在自身的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晓玫.数学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小亚.与新课程同行——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严育洪.问診课堂:教学望问切[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