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琵琶乐曲创作不得不从创新与变革中求发展。本文分析了现代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与问题所在,并为琵琶音乐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琵琶;民族音乐;现代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交往的愈发密切,西方的各种音乐风格和现代音乐元素逐渐成为大众比较乐于和易于接受的音乐风格,类似于琵琶一类的传统民族音乐地位受到冲击,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遇到巨大的阻碍。所以如何实现琵琶和现代音乐的完美融合,使传统音乐具有流行音乐元素,展现琵琶的多种时尚风情;如何振兴民族音乐,增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性、世界性,成为了琵琶艺术家努力的方向。
我国众多的琵琶艺术家也就现代琵琶乐创作展开了多方面的尝试。20世纪以来,受到西方音乐影响,中国器乐开始从民间向专业化发展:20世纪30年代,刘天华最早开始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音乐文化进行了吸收与借鉴,探索出了一条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道路,产生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人创作如,《歌舞引》《改进操》《虚籁》等;其后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演奏手法和技巧方面对传统音乐文化即有传承,又有发展与突破,具有鲜明的江南民间音乐特色;50年代起,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成先生在琵琶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他创作出五线谱记写的琵琶练习曲练习教材,并将西洋和弦移植在琵琶上练习,这是琵琶发展道路上又一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训练教程;新中国成立以后,琵琶的音乐文献中出现了移植,编配的外国乐曲如《四小天鹅》《土耳其进行曲》等,这些作品强化了特有的多维文化色彩,为琵琶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八十年代,琵琶大师刘德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传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方面结合起来构成琵琶艺术的社会现实;20世纪90年代末,“新民乐运动”热潮被掀起,人们开始关注音乐本身,寻求如何将传统乐曲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结合,“新民乐”便应运而生;21世纪,琵琶音乐博采众长,呈现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本文以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为题,从琵琶音乐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琵琶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着手研究,以《新编十面埋伏》这一琵琶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成功案例为例,分析现代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为琵琶音乐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琵琶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成功案例——《新编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乐曲虽是故事般地鋪叙,但却将音乐的感染力、戏剧性的张力、技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但面对新的时代与新的审美需求,原曲就体现出了许多的不足。赵聪女士创作的《新编十面埋伏》与传统《十面埋伏》相比较在保留传统精髓与韵味的同时对传统琵琶音乐作品进行了通俗化、大众化的演绎,其中现代配器与流行旋律的运用带来了身临其境的震撼与冲击。《新编十面埋伏》中的成功之处更具体的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结构的改编
《新编十面埋伏》的整体结构是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借鉴了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拼贴音乐”的形式,即在引子和展开部嵌人原版《十面埋伏》“列营”与“九里山大战”两个段落,既保持了与原作品的联系,又利用粗砺的音响使作品在展开部达到高潮。此外,在古曲《十面埋伏》分为十三个段落,而《新编十面埋伏》在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新编十面埋伏》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首先将“列营”中的前半部分作为全曲的引子,短暂的过渡之后,8小节的主题在羽调式上呈示,第一插部仍用羽调式,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个乐段中运用简单的弹、挑的指法奏出柔美的气质。第二乐段“别姬”,大里使用推、拉的指法,由长轮奏出凄美的旋律扣人心弦;第二插部集中运用古曲《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凝练地描绘了铁骑纵横、呼号展天的壮观战争场面。《新编十面埋伏》的引子和第二插部中运用了古曲《十面埋伏》中的音乐素材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这些素材和技法正是《十面埋伏》的精华之所在,它在新曲中的运用显得集中、凝练、富有戏剧性的张力和感染力。
(二)对乐器的改造和引入
《新编十面埋伏》演出使用水晶琵琶,其琴身用透明的水晶材质制作而成,音色较之传统琵琶更为清脆,非常适合表现富有强烈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内容的作品。并采用电声乐队伴奏,电贝司、电吉他的音色给作品增加了戏剧性的张力。而且摒弃了原曲对鼓声的模仿,加入了几面大鼓,使得音乐节奏鲜活,气氛浓烈,烘托了琵琶的优美音色。
(三)演出造型的现代化
演出使用的水晶琵琶,从视觉上来说,外形时尚靓丽,晶莹剔透,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此外琵琶演奏家赵聪为了将琵琶演奏者边舞边弹的演奏形式给充分融合,采用了新型的“背负式”演奏方式,在演出者的发型和服饰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传统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汉服,旗袍改为更具现代气息的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现代服饰,使造型更具现代化。
(四)传承与创新的适度把握
《新编十面埋伏》的演绎以传统民乐《十面埋伏》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对其乐曲架构、演奏形式进行了创新,以致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都与传统民乐《十面埋伏》有所不同,适度的把握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的改变给予了听众心理上的极大尊重,因为这样的改变既满足了听众的心理积淀中对传统的喜爱,又结合了时代性。
二、现代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在现代琵琶乐的探索发展道路中我们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因循守旧,不愿创新
琵琶曲是极其具有传统特色的音乐形式,但这并不是现代社会人们乐于和抑郁接受的音乐形式。所以对琵琶乐的创新迫在眉睫。但很多传统的琵琶演奏者提到创新就谈虎色变,认为创新会破坏琵琶音乐的民族性,让琵琶音乐和琵琶曲保留原汁原味才是对琵琶音乐的最好保护。然而大量史实证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只有在不断借鉴、不断融合过程中才会具有生命力。所以假如琵琶音乐一成不变,就终究会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二)过度创新,失去自我
与因循守旧相反的,是对于琵琶音乐的过度创新。在如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为了追求现代和时尚,大量的琵琶古曲配以现代音乐表演形式,大量的现代乐曲被改编为琵琶演奏曲目,其中的很多改編方式都华而不实,是形式化产物,这不仅缺少了沉静下来做音乐艺术的态度,更是对原创的不尊重。这种音乐既不会打动观众,更不能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不到遏制,那么琵琶音乐本身的精髓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琵琶音乐就会逐渐迷失自我,跳入商业音乐的“大染缸”。
三、对现代琵琶乐创作的建议
(一)继承传统
传统文化是琵琶乐曲创作之根,当代琵琶乐曲创作要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虽然我们讲琵琶乐曲创作要求新求变,注意现代音乐元素的注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是琵琶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日益繁多的今天,如何体现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琵琶音乐创作者只有不断钻研传统演奏技巧,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创作题材,才能具有生命力。
(二)开放思想,合理创新
音乐形式在出现之初就是一种娱乐大众的娱乐方式,因此它的变化也应该顺应人的娱乐需求而变化。我们不应排斥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进琵琶曲,相反,在琵琶曲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不同形式和风格中,寻找到最适合琵琶乐曲的元素,纳为己用。但这种开放性和创新性不能过度,不能让琵琶音乐迷失自我。琵琶音乐是经过千年的洗练,才得以在当今社会依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新世纪琵琶继承者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乐器,尊重老一辈艺术家的成果。在鼓励、支持新人大胆的创新、传承的同时,谨记琵琶的音乐本真,避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浮躁、县花一现的局面,拒绝“四不像”琵琶音乐作品的存在。
(三)加强对年轻琵琶音乐人的培养
琵琶音乐目前来说还主要是一种需要手把手相传的文化遗产,所以培养琵琶音乐的传承人迫在眉睫。我们应当鼓励琵琶演奏的初学者在乐曲改编上表现自己,以激发年轻人对于琵琶曲和学习琵琶演奏的兴趣。同时,专业的音乐院校应该进行琵琶演奏和创作、营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是促进琵琶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大,中国传统民乐也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琵琶作为我国传统民乐的代表,对它的创作既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又不能盲目求新、求变,尤其要杜绝现在比较流行的炫技化的创作倾向。琵琶音乐工作者要辩证地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要立足传统,深入生活,适度创新。总而言归,琵琶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利弊共存,这把"双刃剑"需要人们用正确的态度把持,这样才能使琵琶音乐多元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还能更深的巩固琵琶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让琵琶音乐的道路越走越久远。
参考文献:
[1]孙丽伟.《十面埋伏》的流派比较.中国音乐,1995,03:1-5.
[2]陈泽民.从《十面埋伏》的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1:57-66.
[3]傅庆裕.谈琵琶曲创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1985,01:50-53.
[4]梁茂春.“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四十一.人民音乐,2001年第11期.
[5]周大风.民族乐器的改革.艺术科技,2001年第3期.
[6]李英.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移植乐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7]卢盈盈.琵琶移植乐曲对琵琶艺术发展的影响.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杨古侠.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音乐探索,2007.04期.
[9]段妍.论传统与现代融汇对琵琶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J].乐器,2014,09:44-45.
[10]钱成.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探讨[J].艺术研究,2015,01:170-171.
[11]周婷婷.现代琵琶音乐作品的创新与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7:167-169.
[12]魏薇.琵琶曲的新发展——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112-113.
关键词:琵琶;民族音乐;现代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交往的愈发密切,西方的各种音乐风格和现代音乐元素逐渐成为大众比较乐于和易于接受的音乐风格,类似于琵琶一类的传统民族音乐地位受到冲击,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遇到巨大的阻碍。所以如何实现琵琶和现代音乐的完美融合,使传统音乐具有流行音乐元素,展现琵琶的多种时尚风情;如何振兴民族音乐,增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性、世界性,成为了琵琶艺术家努力的方向。
我国众多的琵琶艺术家也就现代琵琶乐创作展开了多方面的尝试。20世纪以来,受到西方音乐影响,中国器乐开始从民间向专业化发展:20世纪30年代,刘天华最早开始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音乐文化进行了吸收与借鉴,探索出了一条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道路,产生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人创作如,《歌舞引》《改进操》《虚籁》等;其后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在演奏手法和技巧方面对传统音乐文化即有传承,又有发展与突破,具有鲜明的江南民间音乐特色;50年代起,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林石成先生在琵琶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他创作出五线谱记写的琵琶练习曲练习教材,并将西洋和弦移植在琵琶上练习,这是琵琶发展道路上又一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训练教程;新中国成立以后,琵琶的音乐文献中出现了移植,编配的外国乐曲如《四小天鹅》《土耳其进行曲》等,这些作品强化了特有的多维文化色彩,为琵琶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八十年代,琵琶大师刘德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传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三方面结合起来构成琵琶艺术的社会现实;20世纪90年代末,“新民乐运动”热潮被掀起,人们开始关注音乐本身,寻求如何将传统乐曲与现代音乐元素完美结合,“新民乐”便应运而生;21世纪,琵琶音乐博采众长,呈现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本文以浅谈现代琵琶乐创作为题,从琵琶音乐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琵琶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着手研究,以《新编十面埋伏》这一琵琶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成功案例为例,分析现代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为琵琶音乐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琵琶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成功案例——《新编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乐曲虽是故事般地鋪叙,但却将音乐的感染力、戏剧性的张力、技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但面对新的时代与新的审美需求,原曲就体现出了许多的不足。赵聪女士创作的《新编十面埋伏》与传统《十面埋伏》相比较在保留传统精髓与韵味的同时对传统琵琶音乐作品进行了通俗化、大众化的演绎,其中现代配器与流行旋律的运用带来了身临其境的震撼与冲击。《新编十面埋伏》中的成功之处更具体的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结构的改编
《新编十面埋伏》的整体结构是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借鉴了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拼贴音乐”的形式,即在引子和展开部嵌人原版《十面埋伏》“列营”与“九里山大战”两个段落,既保持了与原作品的联系,又利用粗砺的音响使作品在展开部达到高潮。此外,在古曲《十面埋伏》分为十三个段落,而《新编十面埋伏》在整体结构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新编十面埋伏》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首先将“列营”中的前半部分作为全曲的引子,短暂的过渡之后,8小节的主题在羽调式上呈示,第一插部仍用羽调式,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个乐段中运用简单的弹、挑的指法奏出柔美的气质。第二乐段“别姬”,大里使用推、拉的指法,由长轮奏出凄美的旋律扣人心弦;第二插部集中运用古曲《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部分,用很小的篇幅凝练地描绘了铁骑纵横、呼号展天的壮观战争场面。《新编十面埋伏》的引子和第二插部中运用了古曲《十面埋伏》中的音乐素材和有特色的演奏技法,这些素材和技法正是《十面埋伏》的精华之所在,它在新曲中的运用显得集中、凝练、富有戏剧性的张力和感染力。
(二)对乐器的改造和引入
《新编十面埋伏》演出使用水晶琵琶,其琴身用透明的水晶材质制作而成,音色较之传统琵琶更为清脆,非常适合表现富有强烈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内容的作品。并采用电声乐队伴奏,电贝司、电吉他的音色给作品增加了戏剧性的张力。而且摒弃了原曲对鼓声的模仿,加入了几面大鼓,使得音乐节奏鲜活,气氛浓烈,烘托了琵琶的优美音色。
(三)演出造型的现代化
演出使用的水晶琵琶,从视觉上来说,外形时尚靓丽,晶莹剔透,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此外琵琶演奏家赵聪为了将琵琶演奏者边舞边弹的演奏形式给充分融合,采用了新型的“背负式”演奏方式,在演出者的发型和服饰上也做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传统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汉服,旗袍改为更具现代气息的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现代服饰,使造型更具现代化。
(四)传承与创新的适度把握
《新编十面埋伏》的演绎以传统民乐《十面埋伏》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对其乐曲架构、演奏形式进行了创新,以致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都与传统民乐《十面埋伏》有所不同,适度的把握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的改变给予了听众心理上的极大尊重,因为这样的改变既满足了听众的心理积淀中对传统的喜爱,又结合了时代性。
二、现代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但是在现代琵琶乐的探索发展道路中我们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因循守旧,不愿创新
琵琶曲是极其具有传统特色的音乐形式,但这并不是现代社会人们乐于和抑郁接受的音乐形式。所以对琵琶乐的创新迫在眉睫。但很多传统的琵琶演奏者提到创新就谈虎色变,认为创新会破坏琵琶音乐的民族性,让琵琶音乐和琵琶曲保留原汁原味才是对琵琶音乐的最好保护。然而大量史实证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只有在不断借鉴、不断融合过程中才会具有生命力。所以假如琵琶音乐一成不变,就终究会让这种古老的音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二)过度创新,失去自我
与因循守旧相反的,是对于琵琶音乐的过度创新。在如今,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为了追求现代和时尚,大量的琵琶古曲配以现代音乐表演形式,大量的现代乐曲被改编为琵琶演奏曲目,其中的很多改編方式都华而不实,是形式化产物,这不仅缺少了沉静下来做音乐艺术的态度,更是对原创的不尊重。这种音乐既不会打动观众,更不能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不到遏制,那么琵琶音乐本身的精髓将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琵琶音乐就会逐渐迷失自我,跳入商业音乐的“大染缸”。
三、对现代琵琶乐创作的建议
(一)继承传统
传统文化是琵琶乐曲创作之根,当代琵琶乐曲创作要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虽然我们讲琵琶乐曲创作要求新求变,注意现代音乐元素的注入,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是琵琶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日益繁多的今天,如何体现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琵琶音乐创作者只有不断钻研传统演奏技巧,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创作题材,才能具有生命力。
(二)开放思想,合理创新
音乐形式在出现之初就是一种娱乐大众的娱乐方式,因此它的变化也应该顺应人的娱乐需求而变化。我们不应排斥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进琵琶曲,相反,在琵琶曲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在不同形式和风格中,寻找到最适合琵琶乐曲的元素,纳为己用。但这种开放性和创新性不能过度,不能让琵琶音乐迷失自我。琵琶音乐是经过千年的洗练,才得以在当今社会依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新世纪琵琶继承者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乐器,尊重老一辈艺术家的成果。在鼓励、支持新人大胆的创新、传承的同时,谨记琵琶的音乐本真,避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浮躁、县花一现的局面,拒绝“四不像”琵琶音乐作品的存在。
(三)加强对年轻琵琶音乐人的培养
琵琶音乐目前来说还主要是一种需要手把手相传的文化遗产,所以培养琵琶音乐的传承人迫在眉睫。我们应当鼓励琵琶演奏的初学者在乐曲改编上表现自己,以激发年轻人对于琵琶曲和学习琵琶演奏的兴趣。同时,专业的音乐院校应该进行琵琶演奏和创作、营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是促进琵琶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大,中国传统民乐也越来越被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琵琶作为我国传统民乐的代表,对它的创作既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又不能盲目求新、求变,尤其要杜绝现在比较流行的炫技化的创作倾向。琵琶音乐工作者要辩证地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要立足传统,深入生活,适度创新。总而言归,琵琶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利弊共存,这把"双刃剑"需要人们用正确的态度把持,这样才能使琵琶音乐多元化的道路不仅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还能更深的巩固琵琶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让琵琶音乐的道路越走越久远。
参考文献:
[1]孙丽伟.《十面埋伏》的流派比较.中国音乐,1995,03:1-5.
[2]陈泽民.从《十面埋伏》的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01:57-66.
[3]傅庆裕.谈琵琶曲创作的几个问题[J].中国音乐,1985,01:50-53.
[4]梁茂春.“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四十一.人民音乐,2001年第11期.
[5]周大风.民族乐器的改革.艺术科技,2001年第3期.
[6]李英.二胡演奏艺术中的移植乐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
[7]卢盈盈.琵琶移植乐曲对琵琶艺术发展的影响.闽江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杨古侠.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音乐探索,2007.04期.
[9]段妍.论传统与现代融汇对琵琶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J].乐器,2014,09:44-45.
[10]钱成.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探讨[J].艺术研究,2015,01:170-171.
[11]周婷婷.现代琵琶音乐作品的创新与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7:167-169.
[12]魏薇.琵琶曲的新发展——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