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互动 ̄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内心需求为核心,以互动为活动方式,以探究的动态生成为特征,在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创新潜能开发为目的教学。
关键词:预设、互动、生成、有效
正文:自从踏上讲台,笔者的教学设计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当课改大潮扑面而来,当“预设”、“互动”、“生成”这些词语进入笔者的视线;当课改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提出了对“互动 ̄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时,笔者逐渐认识到,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的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的课堂,实际上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的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恰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下面笔者将围绕“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师生互动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可以在互动生成中“增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如在《梯形的性质》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如图(1)的折纸活动,预设引出梯形的有关概念,并只从轴对称的角度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没想到有学生竟然自告奋勇地举手回答说:“我还会用全等的方法来证明呢”。等学生讲完如图(2)用作高的方法证明后,笔者随即顺水推舟,问: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于是笔者适时点拨启发,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课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虽然因此笔者预设好的几个练习题来不及完成,但不仅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的这一性质加深了理解,还对下一节课准备要讲解的“关于等腰梯形的常用辅助”一并解决了。由此可见,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推进,预设的教学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能洞察秋毫,合理地增减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添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可见,课堂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二、教学设计可以在互动生成中“变换”
《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教学生机呈现,可以说是仪态万方。
如在《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一课中,笔者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让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故事、比赛、游戏,学生情绪十分高涨。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者认识到:数学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在互动生成中“变换” 教学设计,是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三、探究的主题可以在互动生成中“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先显示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再如图(4)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过程(⊙O1不动、⊙O2逐渐向左移),以描述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动画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学生能否把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看出来。这一课中,教师给了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并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操作、探索、交流、归纳的方法,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到数学的奥妙与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中有收获、学中有乐趣。……学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观察活动使课堂教学走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让课堂教学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四、环节的推进可以在互动生成中“校正”
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往往使人难以忘怀。环节虽可以预设,但它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校正、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如在《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一课中,笔者利用游戏这一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到游戏规则存在着公平与不公平性,并适时引导或校正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那些孩子真实地流露出天性,在玩的同时学会了探索和实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调整,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而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而互动生成的课堂使教学各要素都引起彻底变化,学生充满智慧的活动与思考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有机会加以重视。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由此可见,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①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页。
②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徐斌《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笔者的好课发展观》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2004-4
⑤《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者:孙传远 文章来源:转自:《教育科学论坛》
关键词:预设、互动、生成、有效
正文:自从踏上讲台,笔者的教学设计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程序。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当课改大潮扑面而来,当“预设”、“互动”、“生成”这些词语进入笔者的视线;当课改组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提出了对“互动 ̄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时,笔者逐渐认识到,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的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的课堂,实际上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的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恰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的天地。下面笔者将围绕“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师生互动几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可以在互动生成中“增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如在《梯形的性质》一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如图(1)的折纸活动,预设引出梯形的有关概念,并只从轴对称的角度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没想到有学生竟然自告奋勇地举手回答说:“我还会用全等的方法来证明呢”。等学生讲完如图(2)用作高的方法证明后,笔者随即顺水推舟,问: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于是笔者适时点拨启发,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课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虽然因此笔者预设好的几个练习题来不及完成,但不仅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的这一性质加深了理解,还对下一节课准备要讲解的“关于等腰梯形的常用辅助”一并解决了。由此可见,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推进,预设的教学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能洞察秋毫,合理地增减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添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可见,课堂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二、教学设计可以在互动生成中“变换”
《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教学生机呈现,可以说是仪态万方。
如在《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一课中,笔者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让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故事、比赛、游戏,学生情绪十分高涨。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者认识到:数学的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在互动生成中“变换” 教学设计,是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三、探究的主题可以在互动生成中“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先显示一些生活中的相关图片,再如图(4)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动画过程(⊙O1不动、⊙O2逐渐向左移),以描述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师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动画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学生能否把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都看出来。这一课中,教师给了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并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操作、探索、交流、归纳的方法,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到数学的奥妙与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中有收获、学中有乐趣。……学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观察活动使课堂教学走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让课堂教学涌动出生命的灵性。
四、环节的推进可以在互动生成中“校正”
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往往使人难以忘怀。环节虽可以预设,但它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校正、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如在《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一课中,笔者利用游戏这一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感受到游戏规则存在着公平与不公平性,并适时引导或校正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那些孩子真实地流露出天性,在玩的同时学会了探索和实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调整,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而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而互动生成的课堂使教学各要素都引起彻底变化,学生充满智慧的活动与思考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有机会加以重视。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由此可见,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①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页。
②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徐斌《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笔者的好课发展观》
来源:《小学数学教师》2004-4
⑤《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者:孙传远 文章来源:转自:《教育科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