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野》,这部由叶剑英之女凌子执导的电影,改革开放初期曾在国内被禁放7年,于1988年公映荣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个中由来,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谜
1988年,电影《原野》荣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影片女主角刘晓庆在颁奖会上感慨道:抗战8年,《原野》是7年后才允许上映啊!
《原野》——由开国元勋叶剑英之女凌子执导的影片,1981年即拍摄完成,但历经7年才允许在国内公映。
这个引发众多猜测、迟到的百花奖,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谜。
“不知道叶大小姐要干什么”
《原野》是剧作家曹禺1937年创作的作品,与《雷雨》《日出》并称曹禺早期创作的“三部曲”。作品描写的是,在民国初年北方一个偏僻农村里,被恶霸地主焦阎王夺取土地、活埋父亲、卖了妹妹、抢走未婚妻的农民仇虎,从监狱逃出后向恶霸地主复仇的故事,揭示了在黑暗畸形的社会中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30年后,凌子提起当时的选材仍兴奋不已。
《原野》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解放后还遭到过批判,这部作品的演出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话剧好多年没有地方敢演,只有中戏拍小品的时候才拿出来演。”凌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凌子,原名叶向真,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转投中央戏剧学院。“文革”期间转行学医,在北京301医院担任7年外科医生。“四人帮”倒台后重返文艺界。
1978年,重新“归队”的凌子调任中国新闻社电影部。当时,凌子和北影以及中戏的一些朋友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艺术。在这个松散的小沙龙里,艺术成了他们表达自我思考的一种途径。一次,凌子向朋友们提出了改编《原野》的想法。
曹禺曾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凌子在中戏读书时担任学生会主席,与曹禺有过接触。剧本改编完成后,凌子将剧本交予曹禺指点。“可是人家不回话,根本不理我们。”凌子笑着说。
没有得到回应的凌子找到当时的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南海影业公司董事长吴江,提出拍摄故事片《原野》。“吴江当时眼睛眨了半天,说,‘我们从来都拍纪录片啊’。”凌子回忆说。
吴江开始给凌子出难题。“给你20万,干不干?”凌子说:“干!”凌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文革”前,中国拍摄一部小成本的故事片,大致需要80万到100万人民币。“我了解吴江的脾气。如果干得好,以后他会支持的,所以我打算先上马再说。”凌子说。果然,后来吴江看了他们拍摄的外景画面很兴奋,说,“好,你们拍吧。”
剧组成立后,首先通过北影厂和长影厂借演员。“选来选去,女主角觉得刘晓庆最合适。”当时,刘晓庆正在拍摄《神秘的大佛》,接到通知后非常干脆:“这个角色非我莫属。”男主角的借调虽然有些波折,最后仍然选定了硬汉形象的杨在葆。
《原野》既是名著却又遭到过批判,凌子说,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十分谨慎。“当时拍刘晓庆和杨在葆的一段幽会的戏。导演组在现场开会,讨论怎么表现两个人亲热过。有人说刘晓庆的两个扣子都解开,有人说不行。最后定的是只解开第一个扣子,再把领子拉大一点。”《原野》副导演黄嘉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影片从1979年10月开机,到12月杀青,历时3个月,最终花费23万人民币。“当时不让我对外说是20多万,对外要说是大制作。”凌子大笑道。
影片拍摄完成后,凌子再次邀请曹禺看片。再三邀请之后,曹禺来到北影厂观看了尚未音画合成的样片。“看完之后老头非常高兴。他把能请的朋友都请去看,在北影厂连续看了7遍。”凌子说。
后来,曹禺还在家中宴请《原野》剧组人员。席间,曹禺对凌子说,“我跟你说吧,当时我不知道你这个叶大小姐要干什么。我这个《原野》已经给批了一遍了,已经压箱底不敢吭气了。你又要拿出来演一演,回头给我抖落出来又要批判一遍。所以我不敢问这个事情,也没法阻止你们。”
凌子问曹禺先生,“那您看了之后,觉得有没有失掉原意?”曹禺说,“更凝练了,比原作好。”
只能外销,禁止内销
正片完成之后,吴江请中新社主管领导、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前来看片。廖承志当场指示,这个片子要拿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
凌子回忆,“当时廖公说,香港人对洋人的评价特别在乎,如果在外头任何一个电影节有一点响动,再回到香港就大不一样了。”当时,中国新闻社主要对港澳发布消息,所以港人是这部电影重要的观众群之一。
1980年,香港电影界人士荣念增看到这部影片的拷贝,并向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人马克
1988年,电影《原野》荣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影片女主角刘晓庆在颁奖会上感慨道:抗战8年,《原野》是7年后才允许上映啊!
《原野》——由开国元勋叶剑英之女凌子执导的影片,1981年即拍摄完成,但历经7年才允许在国内公映。
这个引发众多猜测、迟到的百花奖,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谜。
“不知道叶大小姐要干什么”
《原野》是剧作家曹禺1937年创作的作品,与《雷雨》《日出》并称曹禺早期创作的“三部曲”。作品描写的是,在民国初年北方一个偏僻农村里,被恶霸地主焦阎王夺取土地、活埋父亲、卖了妹妹、抢走未婚妻的农民仇虎,从监狱逃出后向恶霸地主复仇的故事,揭示了在黑暗畸形的社会中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30年后,凌子提起当时的选材仍兴奋不已。
《原野》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解放后还遭到过批判,这部作品的演出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话剧好多年没有地方敢演,只有中戏拍小品的时候才拿出来演。”凌子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凌子,原名叶向真,196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转投中央戏剧学院。“文革”期间转行学医,在北京301医院担任7年外科医生。“四人帮”倒台后重返文艺界。
1978年,重新“归队”的凌子调任中国新闻社电影部。当时,凌子和北影以及中戏的一些朋友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艺术。在这个松散的小沙龙里,艺术成了他们表达自我思考的一种途径。一次,凌子向朋友们提出了改编《原野》的想法。
曹禺曾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凌子在中戏读书时担任学生会主席,与曹禺有过接触。剧本改编完成后,凌子将剧本交予曹禺指点。“可是人家不回话,根本不理我们。”凌子笑着说。
没有得到回应的凌子找到当时的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南海影业公司董事长吴江,提出拍摄故事片《原野》。“吴江当时眼睛眨了半天,说,‘我们从来都拍纪录片啊’。”凌子回忆说。
吴江开始给凌子出难题。“给你20万,干不干?”凌子说:“干!”凌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文革”前,中国拍摄一部小成本的故事片,大致需要80万到100万人民币。“我了解吴江的脾气。如果干得好,以后他会支持的,所以我打算先上马再说。”凌子说。果然,后来吴江看了他们拍摄的外景画面很兴奋,说,“好,你们拍吧。”
剧组成立后,首先通过北影厂和长影厂借演员。“选来选去,女主角觉得刘晓庆最合适。”当时,刘晓庆正在拍摄《神秘的大佛》,接到通知后非常干脆:“这个角色非我莫属。”男主角的借调虽然有些波折,最后仍然选定了硬汉形象的杨在葆。
《原野》既是名著却又遭到过批判,凌子说,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十分谨慎。“当时拍刘晓庆和杨在葆的一段幽会的戏。导演组在现场开会,讨论怎么表现两个人亲热过。有人说刘晓庆的两个扣子都解开,有人说不行。最后定的是只解开第一个扣子,再把领子拉大一点。”《原野》副导演黄嘉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影片从1979年10月开机,到12月杀青,历时3个月,最终花费23万人民币。“当时不让我对外说是20多万,对外要说是大制作。”凌子大笑道。
影片拍摄完成后,凌子再次邀请曹禺看片。再三邀请之后,曹禺来到北影厂观看了尚未音画合成的样片。“看完之后老头非常高兴。他把能请的朋友都请去看,在北影厂连续看了7遍。”凌子说。
后来,曹禺还在家中宴请《原野》剧组人员。席间,曹禺对凌子说,“我跟你说吧,当时我不知道你这个叶大小姐要干什么。我这个《原野》已经给批了一遍了,已经压箱底不敢吭气了。你又要拿出来演一演,回头给我抖落出来又要批判一遍。所以我不敢问这个事情,也没法阻止你们。”
凌子问曹禺先生,“那您看了之后,觉得有没有失掉原意?”曹禺说,“更凝练了,比原作好。”
只能外销,禁止内销
正片完成之后,吴江请中新社主管领导、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前来看片。廖承志当场指示,这个片子要拿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
凌子回忆,“当时廖公说,香港人对洋人的评价特别在乎,如果在外头任何一个电影节有一点响动,再回到香港就大不一样了。”当时,中国新闻社主要对港澳发布消息,所以港人是这部电影重要的观众群之一。
1980年,香港电影界人士荣念增看到这部影片的拷贝,并向威尼斯电影节亚洲选片人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