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之一。然而,也正因此,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每每遇到习作教学,总让人感觉无处下手,无的放矢。而每次习作教学之后,孩子的习作又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因此,在从事语文教学之初,就一直在找习作教学的方法,以使自己的习作教学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的习作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在从教几年后,有了些许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生活,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例如,前几天学校外面的果园里桃花、梨花、杏花相继开放,我便在课上让同学站在窗前,仔细观察最打动你的景色,然后用一句话来介绍你看到的认为最美最能打动听众的景色。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看完便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候他们的语言比平时在写写景文章时要生动许多。抓住每一次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学生习作的素材也便充实起来。习作的时候也从原来的“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因此,只要用心观察,用心体悟,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习作的话题无处不在。
二、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手法,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渊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习得写作手法,并通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文时,方能应笔而生,滔滔不竭。
然而学生的感性的读还要借助教师理性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其中最核心最有用的精华部分。比如读文章时抓文章的重点词句加以品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文章各段之间组合手法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注意文章中各种特殊的句段,思考这样写的原因等。通过大量的积累内化,使学生在习作时知道怎样写才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三、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
习作课上的习作指导大体可以有以下几步:
1.有目的的放手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进行即兴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在口头交流的同时,教室要适时指导,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发言,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激励全班学生帮每个发言的学生补充润色语言。从而,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有针对性的积极指导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写作有了素材,写完草稿后,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修改草稿,推敲语言。每次习作,孩子所上交的文章并不一定要当作这次习作的最后一环,而是当作一次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指导修改。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可以发掘每篇习作最优秀的地方和最急需改进的地方,让孩子在教师指导之后再进行修改。然而,教师的评批对于学生写作情绪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如有不合格的文章,暂不打分,先写出眉批和总批,让学生修改,修改好后再批,如不合格再修改,再批,这样批了再改,改了再批,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对症下药;教师在连续批改过程中不断地加分,直到满意为止,这样虽然教师麻烦了一点,但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和修改的积极性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阅读孩子们的习作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在平时作文中,如有佳作,我都会选出来,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一、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生活,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例如,前几天学校外面的果园里桃花、梨花、杏花相继开放,我便在课上让同学站在窗前,仔细观察最打动你的景色,然后用一句话来介绍你看到的认为最美最能打动听众的景色。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看完便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候他们的语言比平时在写写景文章时要生动许多。抓住每一次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学生习作的素材也便充实起来。习作的时候也从原来的“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因此,只要用心观察,用心体悟,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习作的话题无处不在。
二、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手法,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渊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习得写作手法,并通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文时,方能应笔而生,滔滔不竭。
然而学生的感性的读还要借助教师理性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其中最核心最有用的精华部分。比如读文章时抓文章的重点词句加以品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文章各段之间组合手法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注意文章中各种特殊的句段,思考这样写的原因等。通过大量的积累内化,使学生在习作时知道怎样写才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三、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
习作课上的习作指导大体可以有以下几步:
1.有目的的放手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进行即兴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在口头交流的同时,教室要适时指导,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发言,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激励全班学生帮每个发言的学生补充润色语言。从而,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有针对性的积极指导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写作有了素材,写完草稿后,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修改草稿,推敲语言。每次习作,孩子所上交的文章并不一定要当作这次习作的最后一环,而是当作一次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指导修改。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可以发掘每篇习作最优秀的地方和最急需改进的地方,让孩子在教师指导之后再进行修改。然而,教师的评批对于学生写作情绪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如有不合格的文章,暂不打分,先写出眉批和总批,让学生修改,修改好后再批,如不合格再修改,再批,这样批了再改,改了再批,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对症下药;教师在连续批改过程中不断地加分,直到满意为止,这样虽然教师麻烦了一点,但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和修改的积极性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阅读孩子们的习作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在平时作文中,如有佳作,我都会选出来,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