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无”中生“有”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2ut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之一。然而,也正因此,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在语文教学中,每每遇到习作教学,总让人感觉无处下手,无的放矢。而每次习作教学之后,孩子的习作又让人觉得差强人意。因此,在从事语文教学之初,就一直在找习作教学的方法,以使自己的习作教学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的习作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在从教几年后,有了些许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从“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让学生善于观察、乐于生活,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带领学生去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例如,前几天学校外面的果园里桃花、梨花、杏花相继开放,我便在课上让同学站在窗前,仔细观察最打动你的景色,然后用一句话来介绍你看到的认为最美最能打动听众的景色。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看完便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候他们的语言比平时在写写景文章时要生动许多。抓住每一次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学生习作的素材也便充实起来。习作的时候也从原来的“无话可说”到“有话要说”。
  因此,只要用心观察,用心体悟,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习作的话题无处不在。
   二、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和写作手法,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渊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习得写作手法,并通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文时,方能应笔而生,滔滔不竭。
  然而学生的感性的读还要借助教师理性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其中最核心最有用的精华部分。比如读文章时抓文章的重点词句加以品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分析文章各段之间组合手法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注意文章中各种特殊的句段,思考这样写的原因等。通过大量的积累内化,使学生在习作时知道怎样写才会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三、从“无的放矢”到“有的放矢”
   习作课上的习作指导大体可以有以下几步:
   1.有目的的放手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进行即兴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在口头交流的同时,教室要适时指导,及时评价每个学生的发言,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激励全班学生帮每个发言的学生补充润色语言。从而,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还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有针对性的积极指导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写作有了素材,写完草稿后,非常重要的环节便是修改草稿,推敲语言。每次习作,孩子所上交的文章并不一定要当作这次习作的最后一环,而是当作一次师生之间一对一的指导修改。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可以发掘每篇习作最优秀的地方和最急需改进的地方,让孩子在教师指导之后再进行修改。然而,教师的评批对于学生写作情绪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如有不合格的文章,暂不打分,先写出眉批和总批,让学生修改,修改好后再批,如不合格再修改,再批,这样批了再改,改了再批,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对症下药;教师在连续批改过程中不断地加分,直到满意为止,这样虽然教师麻烦了一点,但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和修改的积极性
   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阅读孩子们的习作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在平时作文中,如有佳作,我都会选出来,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核心环节,也是难度较大、最具探索性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激不起写作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内外指导阅读,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一篇篇生动、丰满的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让学生在整体把
期刊
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外地打工者蜂拥而至。大量打工者出于经济原因,没有选择进城市生活,而是住在城郊,所以在郊区的学校成了外地学生的理想选择。每年,有很多外地学生跟随父母,像迁徙的鸟一样风尘仆仆地走进这些学校,所以这些学校呈现出外地学生比本地学生还多的景象。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要努力使外地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好地管理他们,让这些“小候鸟”虽然人要随父母不断搬家,而心不用再迁徙。   首先,
期刊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渗透。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不爱习作,甚至发愁上作文课。究其原因,有些作文题目过于死板,学生缺乏生活实践,没有写作的兴趣。为写作而写作,不少学生眉头紧锁,挖空心思却不知从何写起,缺少了写作的灵感。而无意中的日记却扬扬洒洒,挥笔而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呢?不妨从挖掘教材内部的写作因素入手,将阅读和写作实现有效链接,让读
期刊
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而这些外来民工的子女,就像一群小候鸟一样,跟随父母长期漂泊在外。从2012年初的调查情况来看,在学校496名学生中,外籍户口学生就占了46%,达219人。孩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体,如何让这些外来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当下社会一大主要问题。外来民工多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甚至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更有甚者,还有些家长本身文明素养不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
期刊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便逐渐开启人生之旅的漫漫长途。可以说,从幼年起,书籍便成为了个人的终生伴侣。 只要你愿意,书籍便会无私地贡献给你所要的知识,增长你的才干,帮助你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并告诉你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增长技能,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它引领你从懵懂到有知,从浅显到博识。 它以伟大的奉献精神陪伴你成长,同时,指导你开辟未来的道路,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书籍不仅给你知识和才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解除了学生习作的种种心理束缚,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   如何不失时机地充分愉快过渡到书面表达,让孩子们写出文通字顺的习作呢?   一、精心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创设生活化的
期刊
群文阅读是指在阅读活动中阅读相互关联的多篇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新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内容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构建,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群文阅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新形式,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相联系的主题或单元进行选择。但它不仅仅是文章表面之间的联系,而是内部结构和内容的联系。通过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
期刊
美育是以特殊方式完成对人的塑造,它需要人们像春风化雨般地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领悟,让受教育者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的《春》里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几句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