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与《环境卫生学》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合并重复实验项目,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展PBL教学,形成一套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整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以下简称《职卫》)和《环境卫生学》(以下简称《环卫》)均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理论基础广泛,社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生学好这两门课程将为今后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实验课程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熟练掌握现场及实验室工作技能,这符合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们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就目前的实验课程设置很难达到要求,所以我们要认清课程设置上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改革。
一、以往《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陈旧且有一定的重复。《职卫》和《环卫》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验课程均为34学时,如表1所示,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且有些项目在两门课中均有涉及,如《职卫》中的“气象条件测定”与《环卫》中“微小气候监测”,主要内容都是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的测定技术,这些内容可以在一次实验课介绍;《职卫》中“作业场所甲醛的测定”、“粉尘的测定”与《环卫》中“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都是空气质量检测,只是采样时布点和具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太一样。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但这对于即将进行课题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内容太简单,也起不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开课早期,我们采用传授式教学,即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试剂,课上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后并没有预习实验,仅听教师讲解很难在短短的半小时中将整个实验内容消化,在实验中常常出错;因为分组实验,有的学生懒得动手,最后只抄抄实验结果;认真做实验的学生也存在操作不规范,不注意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结果等问题。后来我们让学生课后分组学习实验内容,课上随机抽取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教师补充遗漏部分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理解,使实验过程更流畅,但这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传授式教学,只是由学生代替了教师讲解的角色。
(三)各种能力的培养有限。传授式教学使学生绕过了自学及思考的环节,仅按实习指导进行实验操作,俨然成了做实验的机器。如果操作不认真甚至不动手,就连实践能力都锻炼不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他们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融入到实验设计中来,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针对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整合,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基本技能训练为辅,采用以PBL教学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二、《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整合后的课程设置
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其他学校《职卫》或《环卫》教学中也有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2,3]。我们在融合其他学校成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设置我校的《职卫》和《环卫》实验项目如表2。
按计划实验课将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课。实验1~4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实验,采用传授式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验5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以保证学生具有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实验6~11为选做项目,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可在其中任选4项。选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实验设计方案,重点回答以下9个问题:1.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调查对象是谁?3.调查哪些项目或者需要采集哪些样品?4.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样品的检测?5.采样点如何布置?6.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和试剂?7.采样时间如何安排?8.实验数据如何进行分析?9.实验结果怎样评价?在实验课上学生用1个学时与带教教师讨论修改实验设计方案,2个学时配制试剂准备实验器材,剩余时间去进行调查及实验分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就调查结果写一篇小论文,并写明每位同学在实验项目设计及进行中都做了哪些工作以便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三、实验课程整合后的预期效果
(一)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实验课上教师仅给学生实验的题目,也就是拟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及网络资源来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学过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技术讲解及技能考核后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预计经过本轮训练,学生在走上卫生监测岗位时能迅速上手。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查阅课本、论文文献、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来拟定实验方案,这个过程是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综合实验项目只给出了实验的大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从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与解释都是依靠自己来完成的。这实际上模拟了从课题选题、设计到完成课题的整个过程。经过4个实验项目的训练,学生对神秘的科研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科研能力。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调动年轻人的创造性,同时也明白了没有严谨的作风和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很難出色的完成一个课题。另外,每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学生都要交一篇论文,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反复的修改,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也将有一定的提高。 (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做每一个项目时,小组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各个细节,使实验方案切实可行。每个实验项目都由几个小的实验组成,内容繁多而复杂,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实验。所以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发挥特长,通力合作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在将来的复杂工作中也是必需的。
(五)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实验方案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设计,所以在设计上有可能会有一些大的纰漏,或者在实验开展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能及时的发现这些纰漏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教师的学识有限,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课前认真备课,预想一切可能遇到的问题;上课时及时跟学生沟通,明确每组学生的实验构想,追踪整个实验过程;课后认真分析,对每组的表现进行合理的点评。因而综合实验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缩短实验学时数,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学。实验整合后实验总学时数由原来的64学时缩减为47个学时,减少了17个学时,这些时间可以留给同学们自行支配,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学。
四、课程整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验时间集中,课程安排不易。每个综合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是8个学时,一般需要在一天内完成,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该学期还有其他课程,这就需要教研室与教务处协调,做好课程安排。
(二)实验秩序混乱。学生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很少自行设计、准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忙乱的现象。每个教室有4个学习小组在开展实验,在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进行中有可能会出现嘈杂的现象,不利于管理。我们可以多开放2个实验室,给每组足够的空间开展实验,减少忙乱嘈杂现象。
(三)师资力量缺乏。本教研室共有4名教师,每人负责2个学习小组的带教工作,当2个小组的实验地点不一致时,教师将不能把握每个小组实验过程,指导也就不及时。如果今后再有扩招的情况,这种师资缺乏的情况将更加明显。解决的方法一是引进新的师资力量,二是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和严把实验设计关,以提高课程质量。
总之,《职卫》和《环卫》实验课的整合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增加的综合设计型实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更符合我们培养具备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莉,董宏伟,高虹,等. 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07-108.
[2]翟敏,岳喜同,庄宝,等.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满意度及需求调查[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05:368-370.
[3]刘杰,罗彬,熊伟,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2:233-234.
[4]甄泉,赵云利,杨晶,等.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12:1132-1134.
[5]巴月,崔留欣,张慧珍,等.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06:417-418+428.
[6]赵云利,杨晶,张杰,等. 环境卫生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课开设及体会[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4:102-103.
作者简介:
赵慧娟(1983-),女,汉,硕士研究生,讲师。
注:
本文系濱州医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YKT201222)成果。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程整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以下简称《职卫》)和《环境卫生学》(以下简称《环卫》)均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理论基础广泛,社会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学生学好这两门课程将为今后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实验课程在学生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课程学习中,学生可以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熟练掌握现场及实验室工作技能,这符合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们培养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就目前的实验课程设置很难达到要求,所以我们要认清课程设置上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改革。
一、以往《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验内容陈旧且有一定的重复。《职卫》和《环卫》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验课程均为34学时,如表1所示,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且有些项目在两门课中均有涉及,如《职卫》中的“气象条件测定”与《环卫》中“微小气候监测”,主要内容都是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的测定技术,这些内容可以在一次实验课介绍;《职卫》中“作业场所甲醛的测定”、“粉尘的测定”与《环卫》中“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的测定”都是空气质量检测,只是采样时布点和具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不太一样。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但这对于即将进行课题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内容太简单,也起不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一。开课早期,我们采用传授式教学,即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试剂,课上介绍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后并没有预习实验,仅听教师讲解很难在短短的半小时中将整个实验内容消化,在实验中常常出错;因为分组实验,有的学生懒得动手,最后只抄抄实验结果;认真做实验的学生也存在操作不规范,不注意实验过程只注重实验结果等问题。后来我们让学生课后分组学习实验内容,课上随机抽取一名同学上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教师补充遗漏部分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能加深学生对实验项目的理解,使实验过程更流畅,但这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传授式教学,只是由学生代替了教师讲解的角色。
(三)各种能力的培养有限。传授式教学使学生绕过了自学及思考的环节,仅按实习指导进行实验操作,俨然成了做实验的机器。如果操作不认真甚至不动手,就连实践能力都锻炼不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他们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融入到实验设计中来,创新能力也得不到锻炼。
针对于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整合,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基本技能训练为辅,采用以PBL教学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二、《职卫》和《环卫》实验课整合后的课程设置
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其他学校《职卫》或《环卫》教学中也有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2,3]。我们在融合其他学校成熟实验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环境,设置我校的《职卫》和《环卫》实验项目如表2。
按计划实验课将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课。实验1~4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养成实验,采用传授式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验5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以保证学生具有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实验6~11为选做项目,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学生可在其中任选4项。选题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实验设计方案,重点回答以下9个问题:1.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调查对象是谁?3.调查哪些项目或者需要采集哪些样品?4.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样品的检测?5.采样点如何布置?6.需要准备哪些器材和试剂?7.采样时间如何安排?8.实验数据如何进行分析?9.实验结果怎样评价?在实验课上学生用1个学时与带教教师讨论修改实验设计方案,2个学时配制试剂准备实验器材,剩余时间去进行调查及实验分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就调查结果写一篇小论文,并写明每位同学在实验项目设计及进行中都做了哪些工作以便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三、实验课程整合后的预期效果
(一)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实验课上教师仅给学生实验的题目,也就是拟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及网络资源来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学过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技术讲解及技能考核后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技能。预计经过本轮训练,学生在走上卫生监测岗位时能迅速上手。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综合实验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查阅课本、论文文献、国家标准等相关资料来拟定实验方案,这个过程是在没有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综合实验项目只给出了实验的大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学生从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与解释都是依靠自己来完成的。这实际上模拟了从课题选题、设计到完成课题的整个过程。经过4个实验项目的训练,学生对神秘的科研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科研能力。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调动年轻人的创造性,同时也明白了没有严谨的作风和很强的工作责任感很難出色的完成一个课题。另外,每个实验项目完成后学生都要交一篇论文,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反复的修改,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也将有一定的提高。 (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做每一个项目时,小组成员都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各个细节,使实验方案切实可行。每个实验项目都由几个小的实验组成,内容繁多而复杂,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实验。所以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各自发挥特长,通力合作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能力在将来的复杂工作中也是必需的。
(五)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实验方案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设计,所以在设计上有可能会有一些大的纰漏,或者在实验开展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能及时的发现这些纰漏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教师的学识有限,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课前认真备课,预想一切可能遇到的问题;上课时及时跟学生沟通,明确每组学生的实验构想,追踪整个实验过程;课后认真分析,对每组的表现进行合理的点评。因而综合实验的设置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缩短实验学时数,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学。实验整合后实验总学时数由原来的64学时缩减为47个学时,减少了17个学时,这些时间可以留给同学们自行支配,给学生更多时间自学。
四、课程整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验时间集中,课程安排不易。每个综合实验项目的学时数是8个学时,一般需要在一天内完成,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该学期还有其他课程,这就需要教研室与教务处协调,做好课程安排。
(二)实验秩序混乱。学生之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很少自行设计、准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忙乱的现象。每个教室有4个学习小组在开展实验,在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进行中有可能会出现嘈杂的现象,不利于管理。我们可以多开放2个实验室,给每组足够的空间开展实验,减少忙乱嘈杂现象。
(三)师资力量缺乏。本教研室共有4名教师,每人负责2个学习小组的带教工作,当2个小组的实验地点不一致时,教师将不能把握每个小组实验过程,指导也就不及时。如果今后再有扩招的情况,这种师资缺乏的情况将更加明显。解决的方法一是引进新的师资力量,二是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和严把实验设计关,以提高课程质量。
总之,《职卫》和《环卫》实验课的整合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增加的综合设计型实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更符合我们培养具备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莉,董宏伟,高虹,等. PBL与C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07-108.
[2]翟敏,岳喜同,庄宝,等.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满意度及需求调查[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05:368-370.
[3]刘杰,罗彬,熊伟,等.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2:233-234.
[4]甄泉,赵云利,杨晶,等.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12:1132-1134.
[5]巴月,崔留欣,张慧珍,等.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06:417-418+428.
[6]赵云利,杨晶,张杰,等. 环境卫生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课开设及体会[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4:102-103.
作者简介:
赵慧娟(1983-),女,汉,硕士研究生,讲师。
注:
本文系濱州医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YKT20122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