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年、月、日》,教学目标主要是对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初步认识。在一个将国庆节、儿童节、教师节从日历中圈出来的练习过后,老师继续提问。
[片段描述]
师:你还知道哪些值得纪念或者很有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呢?
生1:开学的日子,9月1日
师:很好,这一天是我们新学期的开始。还有吗?
生2:学雷锋日,3月5日。
师:不错。
生3:4月2日。
(这时,其他学生纷纷面面相觑,连我也很疑惑:这是什么日子呀?)
生3(解释道):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师:原来是你的生日啊,这一天确实很重要。
(此言一出,原本疑惑的嘀咕声忽然变成了恍然大悟的笑声。)
生4:我的生日是3月9日。
生5:我的生日是6月7日,我妈妈的生日是10月10日。
(一时间,受到前面同学的启发,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路大开,争先恐后地想要说出自己或者家人的生日,尤其是上可以来还未发言的孩子,更是不愿放弃这一“良机”……)
师:关于生日,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听到老师这么说,学生们虽不大情愿,但也陆续放下了手,可是还有一个男孩儿似乎并不打算放弃,仍高举着小手,小脸儿涨得通红,甚至还半欠着身子发出“嗯,嗯”的声音,无疑,这个小家伙的异常举动引起了授课教师和在场听课的几十位老师的注意。)
师:好吧,我们再请最后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6(异常兴奋):大年三十!我的生日在大年三十!
(全班静了几秒钟)
生6(有点不好意思):可是,可是我不知道是几月几日。
(话音刚落,旁边的同学就发出了窃窃的笑声。显然这个回答是出乎老师预料的,它不仅与今天的新授内容有些偏离,而且冷不丁地出现这样的“意外之音”,也让老师有一丝慌乱,一时间,课堂陷入小小的“尴尬”,大家都在等着老师的回复。)
师(言辞闪烁):这位同学的生日很特别。
生6(默默地坐下,一副很疑惑又颇受打击的样子)。
(接着,老师继续进行着下面的教学环节,完整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听课反思]
听了这节课后,那个小小的“意外之音”以及男孩儿回答问题之后默不作声的受挫模样,让我久久无法忘怀,产生许多感悟。
1. 要善听意外之音
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成发展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不同的见解。但是在诸如公开课、展示课中,我们往往总是期待整节课能够径情直遂,毫无“意外”,当出现一些所谓的“小插曲”时,急于给予否定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草草地敷衍了事或者不予理睬也是不妥的,正是这些看似不合拍的“意外之音”,往往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可贵财富。试问,只会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思维如何得以发展?
2. 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的价值
上述片段中,不难看出学生6急于说出“大年三十”这个答案时的急迫心情,或许从小他就很自豪能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出生,或者一直对于“大年三十究竟是哪一天,为什么每年都不一样”一直疑惑不解,而课上的这次发言机会就他而言真可谓“千载难逢”,但是却让老师的一句“很特殊”草草驳回,看着他闷闷的样子,我猜想他依然沉浸在“为何特殊”的疑惑当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眼光去看待,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呢?那样,也许教者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亮点,变得更加精彩。
3. 要利用好学生的意外问题
上述片段中,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不必避而不谈。欲盖弥彰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执着和疑惑。不妨直接告诉学生,大年三十是农历里面每年年末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叫除夕。农历是中国人创造的传统历法,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历略有不同。除夕夜家家都要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很重视的年俗。这样既消除学生的疑惑,又能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上学到生活知识。面对课堂上这样一个渗透传统文化的难得契机,为什么要让它擦肩而过呢?在课堂上出现“意外之音”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巧妙利用,就能收获意外之喜。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沿江小学)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年、月、日》,教学目标主要是对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初步认识。在一个将国庆节、儿童节、教师节从日历中圈出来的练习过后,老师继续提问。
[片段描述]
师:你还知道哪些值得纪念或者很有意义的日子?分别是几月几日呢?
生1:开学的日子,9月1日
师:很好,这一天是我们新学期的开始。还有吗?
生2:学雷锋日,3月5日。
师:不错。
生3:4月2日。
(这时,其他学生纷纷面面相觑,连我也很疑惑:这是什么日子呀?)
生3(解释道):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师:原来是你的生日啊,这一天确实很重要。
(此言一出,原本疑惑的嘀咕声忽然变成了恍然大悟的笑声。)
生4:我的生日是3月9日。
生5:我的生日是6月7日,我妈妈的生日是10月10日。
(一时间,受到前面同学的启发,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路大开,争先恐后地想要说出自己或者家人的生日,尤其是上可以来还未发言的孩子,更是不愿放弃这一“良机”……)
师:关于生日,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听到老师这么说,学生们虽不大情愿,但也陆续放下了手,可是还有一个男孩儿似乎并不打算放弃,仍高举着小手,小脸儿涨得通红,甚至还半欠着身子发出“嗯,嗯”的声音,无疑,这个小家伙的异常举动引起了授课教师和在场听课的几十位老师的注意。)
师:好吧,我们再请最后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6(异常兴奋):大年三十!我的生日在大年三十!
(全班静了几秒钟)
生6(有点不好意思):可是,可是我不知道是几月几日。
(话音刚落,旁边的同学就发出了窃窃的笑声。显然这个回答是出乎老师预料的,它不仅与今天的新授内容有些偏离,而且冷不丁地出现这样的“意外之音”,也让老师有一丝慌乱,一时间,课堂陷入小小的“尴尬”,大家都在等着老师的回复。)
师(言辞闪烁):这位同学的生日很特别。
生6(默默地坐下,一副很疑惑又颇受打击的样子)。
(接着,老师继续进行着下面的教学环节,完整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听课反思]
听了这节课后,那个小小的“意外之音”以及男孩儿回答问题之后默不作声的受挫模样,让我久久无法忘怀,产生许多感悟。
1. 要善听意外之音
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成发展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欣赏学生不同的见解。但是在诸如公开课、展示课中,我们往往总是期待整节课能够径情直遂,毫无“意外”,当出现一些所谓的“小插曲”时,急于给予否定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草草地敷衍了事或者不予理睬也是不妥的,正是这些看似不合拍的“意外之音”,往往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和可贵财富。试问,只会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思维如何得以发展?
2. 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的价值
上述片段中,不难看出学生6急于说出“大年三十”这个答案时的急迫心情,或许从小他就很自豪能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出生,或者一直对于“大年三十究竟是哪一天,为什么每年都不一样”一直疑惑不解,而课上的这次发言机会就他而言真可谓“千载难逢”,但是却让老师的一句“很特殊”草草驳回,看着他闷闷的样子,我猜想他依然沉浸在“为何特殊”的疑惑当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眼光去看待,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呢?那样,也许教者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亮点,变得更加精彩。
3. 要利用好学生的意外问题
上述片段中,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不必避而不谈。欲盖弥彰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执着和疑惑。不妨直接告诉学生,大年三十是农历里面每年年末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叫除夕。农历是中国人创造的传统历法,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历略有不同。除夕夜家家都要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很重视的年俗。这样既消除学生的疑惑,又能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上学到生活知识。面对课堂上这样一个渗透传统文化的难得契机,为什么要让它擦肩而过呢?在课堂上出现“意外之音”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巧妙利用,就能收获意外之喜。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沿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