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让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让音乐在我的课堂激情飞扬,是音乐带着我和我的学生,在生命的时空中感悟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灵;荡涤;增强;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120-02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让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让音乐在我的课堂激情飞扬,是音乐带着我和我的学生,在生命的时空中感悟音乐的独特魅力。
1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相较于其他学科,也只有音乐可以独享其乐。音乐让学生心灵云卷云舒,使学生疲惫的心灵觅得一方宁静,把音乐作为载体的应景,别有一番滋味。
音乐,是一首首写尽人间冷暖诗,绘尽世间沧桑的华章。更是一幅漫长的画卷。遥远的“战国编钟”一路吟唱而来,音乐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直逼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漫溯在音乐的长河,徜徉在音乐的界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静态的、冷冰冰的曲谱,而是具有丰富质感的跳动的精灵。从咿呀学语的童谣开始,音乐似一粒粒种子植入骨髓,发芽生根茁壮成长,也正是这种精神因子的浸染,学生的生活才显得有滋味,学生的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原来音乐是如此的沁人心脾。
音乐是最能够抚慰学生心灵的良药,最愿意袒露学生心迹的地方。漫步荷塘,低声惬意吟唱;而独坐窗前聆听那雨声,浅弹琵琶,滋养情性;艰难挫折,浅唱低吟,消解学生的情绪。音乐就是生活的心,因为是生活,所以离不開花开花谢,离不开潮起潮落,斗转星移。而随着时空的转换,岁月的更迭,乐曲的文字泛化出来的已经不单是冷冰冰的旋律,更不是抽象的符号和曲谱,听听音乐,品味作者精神寄托的情感,音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音乐背后蕴含的浓浓的情、切切的意,感受着曼妙的世界,让音乐恣意的流淌,就是让学生一颗颗疲惫的心,一个个浮躁的灵魂在音乐这方净土上云卷云舒,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 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文学艺术的幻化精灵,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感悟音乐的生命魅力。
让学生享受快乐的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扩展自己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容量。音乐描写形象和表达情感,把学生引入音乐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热情。
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学生需要填补的就是情感体验上的空白,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塑造心灵。让学生的心受到熏陶,耳闻浸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智慧得以生长。学生与音乐对话,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能给自己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给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总是匠气、程式、庸俗、繁琐,缺少应有的音乐特性和精神气度,缺少几分浪漫的人文情怀,缺少人的深刻性以及精神向往。音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对音乐教学多一份虔诚,有音乐心的音乐教师总会让人感觉全身洋溢着生命活力,气度不凡、精明澄静,支撑起音乐教师不凡之风骨,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
音乐教师追求的精神境界一定是丰富的、灵魂一定是充实的、心灵一定是澄明的,这种精神应该成为音乐教师教学生涯的一条经脉,从而铸就音乐教师应该拥有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文化胸襟。使用知识不仅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1],也滋养着音乐教师的课堂,滋养着一茬一茬的学生,音乐教学应该用音乐特质构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荡涤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无论是不是音乐人,内心都必须蕴含一份涵养深厚的音乐魂,课堂深处都该有着一缕音乐魂的回荡。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音乐课堂当是一片心灵的牧场,荡涤学生的心灵!
3 让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品味音乐的美,音乐讲究音律、节奏。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使得音乐具有美的韵味。这种音韵美,只有通过演唱才能品味得到,演唱它既是一种理解乐曲的方式,也是学生与乐曲的情感交融方式,演唱出音乐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融情于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声音传达出来。譬如:演唱《精忠报国》(屠洪刚)要表现出爱国激情,豪迈豁达,驰骋疆场,磅礴雄浑之势,演唱《寒江雪》(郑源)要表现出悲壮忧愤,沉郁顿挫,柔润勃发,高洁婉约可人之情,等等。
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一定的意象传达出来,学生演唱就需要展开想象,进入音乐创造的意境。真正进入音乐的意境,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挖掘出音乐语句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音乐表现出的丰富人生和深刻地思想感情。“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凭借演唱来填补音乐留下的空白,来寻求音乐乐曲之外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感受到音乐的美。
音乐在凝练的词句之间流露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彰显不俗的思想个性和气魄,每一首歌曲也就有了自己的语言个性和美。音乐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它犹如陈年佳酿,细斟慢酌方可品味其醇香。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音乐意境,品味音乐语言,需要用心吟咏,反复地咀嚼。
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式,演唱音乐,需要与乐曲作者同悲同喜,时而要感情奔放,时而要含蓄意蕴;时而要雄健有力,时而要深沉饱满;时而需要宽阔的胸怀,时而需要豪迈的气概。音乐篇幅虽小,但意蕴博大。我们应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演唱,体会作者的真情,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也会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联] 苏赫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81页,2013年4月.
[2] 叶澜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54页,2013年04月.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灵;荡涤;增强;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3-0120-02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让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让音乐在我的课堂激情飞扬,是音乐带着我和我的学生,在生命的时空中感悟音乐的独特魅力。
1 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相较于其他学科,也只有音乐可以独享其乐。音乐让学生心灵云卷云舒,使学生疲惫的心灵觅得一方宁静,把音乐作为载体的应景,别有一番滋味。
音乐,是一首首写尽人间冷暖诗,绘尽世间沧桑的华章。更是一幅漫长的画卷。遥远的“战国编钟”一路吟唱而来,音乐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直逼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漫溯在音乐的长河,徜徉在音乐的界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静态的、冷冰冰的曲谱,而是具有丰富质感的跳动的精灵。从咿呀学语的童谣开始,音乐似一粒粒种子植入骨髓,发芽生根茁壮成长,也正是这种精神因子的浸染,学生的生活才显得有滋味,学生的世界才变得多姿多彩,原来音乐是如此的沁人心脾。
音乐是最能够抚慰学生心灵的良药,最愿意袒露学生心迹的地方。漫步荷塘,低声惬意吟唱;而独坐窗前聆听那雨声,浅弹琵琶,滋养情性;艰难挫折,浅唱低吟,消解学生的情绪。音乐就是生活的心,因为是生活,所以离不開花开花谢,离不开潮起潮落,斗转星移。而随着时空的转换,岁月的更迭,乐曲的文字泛化出来的已经不单是冷冰冰的旋律,更不是抽象的符号和曲谱,听听音乐,品味作者精神寄托的情感,音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科,音乐背后蕴含的浓浓的情、切切的意,感受着曼妙的世界,让音乐恣意的流淌,就是让学生一颗颗疲惫的心,一个个浮躁的灵魂在音乐这方净土上云卷云舒,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 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文学艺术的幻化精灵,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感悟音乐的生命魅力。
让学生享受快乐的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扩展自己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容量。音乐描写形象和表达情感,把学生引入音乐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热情。
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学生需要填补的就是情感体验上的空白,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塑造心灵。让学生的心受到熏陶,耳闻浸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智慧得以生长。学生与音乐对话,跟自己诉说,和自己谈心,能给自己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藉,给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以清新亮丽的感动。
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总是匠气、程式、庸俗、繁琐,缺少应有的音乐特性和精神气度,缺少几分浪漫的人文情怀,缺少人的深刻性以及精神向往。音乐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对音乐教学多一份虔诚,有音乐心的音乐教师总会让人感觉全身洋溢着生命活力,气度不凡、精明澄静,支撑起音乐教师不凡之风骨,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
音乐教师追求的精神境界一定是丰富的、灵魂一定是充实的、心灵一定是澄明的,这种精神应该成为音乐教师教学生涯的一条经脉,从而铸就音乐教师应该拥有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文化胸襟。使用知识不仅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1],也滋养着音乐教师的课堂,滋养着一茬一茬的学生,音乐教学应该用音乐特质构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荡涤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无论是不是音乐人,内心都必须蕴含一份涵养深厚的音乐魂,课堂深处都该有着一缕音乐魂的回荡。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音乐课堂当是一片心灵的牧场,荡涤学生的心灵!
3 让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品味音乐的美,音乐讲究音律、节奏。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使得音乐具有美的韵味。这种音韵美,只有通过演唱才能品味得到,演唱它既是一种理解乐曲的方式,也是学生与乐曲的情感交融方式,演唱出音乐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融情于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声音传达出来。譬如:演唱《精忠报国》(屠洪刚)要表现出爱国激情,豪迈豁达,驰骋疆场,磅礴雄浑之势,演唱《寒江雪》(郑源)要表现出悲壮忧愤,沉郁顿挫,柔润勃发,高洁婉约可人之情,等等。
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一定的意象传达出来,学生演唱就需要展开想象,进入音乐创造的意境。真正进入音乐的意境,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挖掘出音乐语句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音乐表现出的丰富人生和深刻地思想感情。“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凭借演唱来填补音乐留下的空白,来寻求音乐乐曲之外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感受到音乐的美。
音乐在凝练的词句之间流露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彰显不俗的思想个性和气魄,每一首歌曲也就有了自己的语言个性和美。音乐语言简练,意蕴丰富,它犹如陈年佳酿,细斟慢酌方可品味其醇香。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音乐意境,品味音乐语言,需要用心吟咏,反复地咀嚼。
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形式,演唱音乐,需要与乐曲作者同悲同喜,时而要感情奔放,时而要含蓄意蕴;时而要雄健有力,时而要深沉饱满;时而需要宽阔的胸怀,时而需要豪迈的气概。音乐篇幅虽小,但意蕴博大。我们应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演唱,体会作者的真情,珍视他们独特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也会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联] 苏赫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81页,2013年4月.
[2] 叶澜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54页,2013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