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秘密进口粮食内幕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fei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关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问题的说法,比如为了“面子”,中国不仅不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求助,反而是勒紧裤腰带还债;为了工业化,漠视生命,坚持增持黄金、外汇储备。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有必要澄清。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出口国。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缓解“大跃进”后的粮食短缺,以1961年为转折点,中国领导人作出了大规模进口粮食的决策。决心之大,突破禁区之多,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粮食由出口到进口的转变
  从1958年起,受“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被严重高估,1959、1960两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过多的粮食。在1960年底,国内粮食潜力已挖到尽头。进口粮食,成为缓和国内粮食短缺的必然举措。
  进口粮食的决策进行得十分迅速,显示了国家要在短期内扭转局面的决心。1960年底,陈云经过考察,提出了进口粮食的意见。根据陈云的意见,1960年11月29日,李先念给毛泽东、周恩来等写信,正式提出进口粮食的建议。李先念在信中说:“面临着明年春荒的困难,必须坚决克服这个困难。克服这个临时困难的办法,除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之外,考虑进口12亿斤粮食或者更多一些的粮食是必要的。拿到这批刀口上的粮食,对争取国内粮食局势的基本稳定,渡过灾荒大有好处。”李先念在信的末尾提出:“以上意见,如果同意,要立即着手办理进口;太迟了,运输来不及,就不能及时起到作用。”周恩来于12月5日批示:“已告先念同志照办。”毛泽东于12月12日晨批示:“退先念同志。完全同意。能进口二十亿斤,更好。”
  进口粮食计划的规模迅速扩大。1960年12月底,周恩来、陈云、李先念商议,进口150万吨粮食。1961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广州会议上正式作出了1961年进口粮食500万吨、翌年进口350万吨至400万吨的决定。
  毛泽东表示可以进口美国粮食
  对于粮食进口,中央下了很大决心,不仅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主要粮食生产过剩的国家求购粮食,还通过第三国转口美国粮食,并主动向苏联提出购买粮食的要求。这在当时中美处于敌对关系、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实属不易。
  美国是世界粮食市场的最大供应国,报价也较低。早在1961年初,中国政府就考虑了从美国进口粮食的可能性。1961年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也曾表示,可以考虑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向中国出口粮食。但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中国最终没有直接从美国进口粮食。但是,1961年上半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放出卖粮食不能迟期付款的空气,可能还要涨价”。陈云考虑到国家宝贵的外汇应当发挥最大的作用,在1961年8月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上,向毛泽东提出,可否通过当时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毛泽东表示可以。不久后,美国粮食也通过转口进入中国。
  1961年,中国还曾主动向苏联提出进口粮食的要求。尽管中国没有能够从苏联进口到粮食,但还是以“借用”方式从苏联周转到粮食应急。1961年,苏联两次主动提出对中国的粮食援助方案。一次是1961年2月27日,赫鲁晓夫致信毛泽东,提议1961年8月底前,以借用方式,向中国提供100万吨谷物和50万吨古巴糖。中国决定把100万吨粮食作为备用,接受50万吨糖。后来由于中国顺利地进口到粮食,100万吨备用粮食最终没有使用。另一次是苏联提出借与中国30万吨粮食渡荒,中国予以接受。
  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曾设想以民间方式捐赠粮食,被中国拒绝。对其他来自西方国家的粮食援助,中国也持类似的立场。
  进口粮食是2400万人一年口粮
  据统计,1961年中国共进口粮食580多万吨,净进口44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进口388万吨,占当年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12.3%。
  这批进口粮食直接抢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正如李先念所指出的:“(这批粮食)用在刀口上,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而且,“完全用于弥补国内粮食收支缺口”。因此,可以认为这批进口粮食实际上全部是救命粮。按当时大致人均一年360斤的口粮标准计算,这批进口粮食,维系了超过24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摘自《百年潮》)
其他文献
一、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的意图吗?  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化影响之深。  二、皇太极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1626年即汗位,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称皇帝,改元“崇德”。你知道改元“崇德”的用意吗?  皇太
期刊
一个老师拦住一个学生,站在教室门外。教室内,广播里播放着英语句子,考生们的笔“嚓嚓”地响着:这是一场全国性英语听力考试。  英语听力考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不能参加,对于他这个喜欢英语的学生来说,就等于失去以后报考英语院校的机会。所以,这个学生很着急,泪水都涌了出来。  明显的,他迟到了。迟到的原因,是昨晚挑灯夜战,时间长了点儿,以至于今天早晨睡忘了,再加上自己又是租房在外,所以,一觉醒来,一
期刊
晚上8点多,张冬开车行驶在湘江中路上,当他在湘江中路与中山西路路口等红灯时,“咚咚咚”一阵轻响,车窗外一个女人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向他讨钱。隔着车窗玻璃,他看到女人和她怀里的宝宝正冲他微笑。  等他把车窗摇下来后,他不禁心头一紧:孩子是个唇腭裂患儿,但他笑的很可爱。就在这时,绿灯亮了,他连忙掏出自己的名片递给了这位母亲,“名片上有我的电话,记得联系我,我会出钱给孩子治病,赶紧回家吧,别在外面冻着了。
期刊
我天生好静不好动,最喜欢下象棋,家里其他人却刚好相反,都热衷于户外运动。每年仲夏季节,爷爷奶奶都会带领一大家子人赶往山区度假。虽然烈日炎炎,蚊虫侵扰,但众人兴致却很高,一会儿爬山,一会儿下河,我被迫随行,不堪其苦,虽然几次打算退出,无奈众人就是不答应。最终,还是爷爷充当了救星角色,他说:“既然亚历克不愿意出去,就别勉强他了。”此后,爷爷经常陪我在小屋里下象棋。  假期结束后,爷爷回到加利福尼亚,我
期刊
卡门·戴尔·奥利菲斯,美国超模,现年82岁。大师和大品牌的宠儿,她曾为爱马仕处女秀走秀,为Dior压轴镇场,还频繁在国际时装秀上亮相。贫寒出身、长相平普的卡门,是如何创造”卡门出场,谁与争锋”,这个传奇的呢?  门耳朵 棺材脚  1931年,卡门出生于美国纽约的“艺术家庭”,父亲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提琴手,妈妈是一名普通的芭蕾舞演员。她的艺术父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浪漫、朦胧以及不切实际的幻想。  
期刊
2002年5月中旬,当俄罗斯的人们刚走出五一节和“胜利日”的欢庆氛围,便被报纸上一则消息震惊了:曾经在前苏联时期名噪一时的天才女诗人尼卡·图尔宾娜跳楼自杀身亡。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本来几乎被人们淡忘的一个名字,又频繁地出现在俄罗斯各种媒体上,以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  9岁出书的女神童  1974年12月17日尼卡·图尔宾娜出生在乌克兰克里米亚的雅尔塔,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1945年2月,著名
期刊
1204年3月,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完之后,立刻被当时的文人奉为神作,更有人把这篇作品谱上曲子
期刊
她的手很小,尤其是末指,很明显的短于常人,曾被认为不适合弹钢琴;她一生坎坷,文革中更是历尽沧桑颠沛流离,但却一直初衷不改,从未停止过练习钢琴;她为人低调至极,不上网,不用手机,而且从不宣传自己,被称为音乐界的“塞林格”;她迄今未婚,一个人独居在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却与已故钢琴鬼才古尔德一起被视为全世界演奏巴赫音乐的“并峙双峰”。她就是十年前已经红遍整个欧洲,在国内却一直鲜为人知的中国钢琴大师朱晓玫
期刊
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洪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  他巧妙开拓情报来源,一人身兼五重身份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特科的工作。1932年春,通过表兄贾伯涛的关系,袁殊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后来他由吴醒亚介绍,
期刊
拍案大骂梁兴初  为了打好出国作战第一仗,彭德怀要第38军于1950年10月31日晚或11月1日拂晓前攻占军隅里,向新安州突击,截断进占云山、泰川美军退路,并同另三个军对敌实施全歼。  但是第38军军长梁兴初接到彭德怀10月30日晚的命令后,没能立即率部出动,第二天才开始发起攻击;而且在前进途中,又和沿途零散敌人恋战,打打停停,结果又耽误了一天时间。当他们比预定时间晚两天即11月2日赶到军隅里地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