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注重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民族。今天,对中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为世人普遍关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工业时代理性主义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的现状,以及中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强调对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对中学生进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应该重视中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德育;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16-3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
1.含义与特征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容极为广泛。从其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其发展轨迹来看,它不仅包含了古代传统美德,还包含了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种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传统美德伦理型文化。就其宏观形式而言,它具有下列特征:(1)其体系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具有伟大的包容性;(2)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层的继承性;(3)其内容善于吸纳,善于博采众家,具有广阔的开放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他们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影响的活动。这种教育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目的
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德育与法治和政治教育的关系
强调道德教育必须与法治和政治教育相结合,摆正其关系也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那么如何处理德治与法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呢?治理国家需要法律,更需要道德;需要法治,更需要德治。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道德教化是法制建设的基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法律是一种外在的他律。当一个人不能自律的时候,就需要由他律来制约。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中,确定哪些德育项目作为教育内容,使它既符合历史传统又结合当今的实际并且又符合中学生的特点,易于被广大中学生所接受呢?目前,我国的道德规范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因此,在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当中,还不能像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教育那样有非常明确的遵循。这就需要在教育实验当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建构。结合当今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可以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种道德为基础,建构当代学校德育体系。
二、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1.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与象征,它积淀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影响和制约着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包括中学生。然而,当前,由于社会各层面原因,中学生德育现状相当严峻,中国学者鲁洁指出,“传统美德教育问题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也是严峻的,如果不积极应对,就会丧失人的教育价值”。中学生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中学生德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比较少。山东某地曾以“长大你想干什么”为主题,对中学生进行道德理想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200多名中学生中,长大愿意当农民的仅仅有两人。对此,很多人惊呼:“现在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中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集体观念,容易被外界繁华事物迷惑而丧失自我,产生悲观消极的人生观。在对传统美德的认知上,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很少有兴趣接触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程度比较低。不少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传统美德持疏远冷的的态度,认为它们太有时代感,脱离现实生活;相反,他们崇洋媚俗,对西方文化却津津乐道。
其次,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中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现阶段,中学生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中学生犯罪现状相当严峻,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有70%是团伙犯罪,而且逐渐向暴力型犯罪转化;此外,中学生犯罪年龄渐趋低龄化,近年来,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第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现象普遍存在。在对初二和高二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32.7%的学生近一年来出现过打架斗殴或者离家出走的现象,其中出现离家出走行为的学生占17.9%。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今天的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是缺失的,校园里经常看到食物乱丢浪费等现象。甚至有中学生未来炫耀和攀比,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很多中学生不诚实守信、不孝顺父母、不尊敬长辈等现象严重。据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16%的沪上中学生被访者认同“在马路上捡到1000元钱后私占、私分”,461%的中学生甚至赞同“诚实就是吃亏”的观点,还有12.3%的中学生对一些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持认可的态度。这样的一个调查结果就说明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或者说是公共伦理道德的遵循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传统美德似乎正面临丢失危机。传统美德强调孝奉双亲,尊敬长辈。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在认识上与行为上是明显脱节的,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等行为缺失。大部分中学生很少能够体谅父母的辛劳而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会上缺乏敬老公德的行为更是已司空见惯,例如在公交车上不愿意给老人让座,有些中学生甚至殴打老年人等等,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和抚育义务,从小就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和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并以身作则,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带动、影响他们。同时,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既要严格管教,又要耐心教育,发现子女不正常的苗头要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严禁他们有不良倾向的发生,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再次,学校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相关知识与故事,并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源泉,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宏观方面解决中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问题。第一,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第二,引导中学生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第三,提高中学生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从微观方面来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方方面面加大对中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力度,具体实现途径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利用主题班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每周的例行班会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到“自我目标”培养的效果。第三,通过学校的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进行集体观念教育。大型活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而不只是顾及个人。第四,通过读书活动进行传统情感教育。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读书活动,通过书本上的感人事迹启发学生,并让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读后感想。第五,利用课余时间与节假日为父母做事,树立“孝”的观念。学校可以把学生的课后表现纳入学期考核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并体谅父母。
最后,中学生自身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自身修养。中学生应从小自觉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克服“青春期”带来的逆反心理,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避免接触社会不良信息与外来文化,做一个自制的人。从主观上来说,这是中学生传统美德观念培养的最关键的途径。
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传统美德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支柱,是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学生一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想让中学生成为担负新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强有力的新人,就必须重视传统美德教育,使中学生一代在拥有智慧头脑的同时也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因此,加强中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社会、学校及家庭要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同时也为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德育;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16-3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
1.含义与特征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容极为广泛。从其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其发展轨迹来看,它不仅包含了古代传统美德,还包含了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种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传统美德伦理型文化。就其宏观形式而言,它具有下列特征:(1)其体系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具有伟大的包容性;(2)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层的继承性;(3)其内容善于吸纳,善于博采众家,具有广阔的开放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他们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影响的活动。这种教育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也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目的
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德育与法治和政治教育的关系
强调道德教育必须与法治和政治教育相结合,摆正其关系也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那么如何处理德治与法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呢?治理国家需要法律,更需要道德;需要法治,更需要德治。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道德教化是法制建设的基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于制约人的行为来讲,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法律是一种外在的他律。当一个人不能自律的时候,就需要由他律来制约。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中,确定哪些德育项目作为教育内容,使它既符合历史传统又结合当今的实际并且又符合中学生的特点,易于被广大中学生所接受呢?目前,我国的道德规范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因此,在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当中,还不能像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学校道德教育那样有非常明确的遵循。这就需要在教育实验当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建构。结合当今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可以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种道德为基础,建构当代学校德育体系。
二、中学生中华传统美德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1.中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与象征,它积淀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全体人民的行为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影响和制约着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包括中学生。然而,当前,由于社会各层面原因,中学生德育现状相当严峻,中国学者鲁洁指出,“传统美德教育问题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也是严峻的,如果不积极应对,就会丧失人的教育价值”。中学生传统美德的严重缺失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中学生德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对传统美德的认知比较少。山东某地曾以“长大你想干什么”为主题,对中学生进行道德理想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200多名中学生中,长大愿意当农民的仅仅有两人。对此,很多人惊呼:“现在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中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缺乏集体观念,容易被外界繁华事物迷惑而丧失自我,产生悲观消极的人生观。在对传统美德的认知上,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很少有兴趣接触他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程度比较低。不少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华传统美德持疏远冷的的态度,认为它们太有时代感,脱离现实生活;相反,他们崇洋媚俗,对西方文化却津津乐道。
其次,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中学生犯罪率逐年上升。现阶段,中学生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当前,我国中学生犯罪现状相当严峻,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中有70%是团伙犯罪,而且逐渐向暴力型犯罪转化;此外,中学生犯罪年龄渐趋低龄化,近年来,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第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现象普遍存在。在对初二和高二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32.7%的学生近一年来出现过打架斗殴或者离家出走的现象,其中出现离家出走行为的学生占17.9%。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今天的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是缺失的,校园里经常看到食物乱丢浪费等现象。甚至有中学生未来炫耀和攀比,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很多中学生不诚实守信、不孝顺父母、不尊敬长辈等现象严重。据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16%的沪上中学生被访者认同“在马路上捡到1000元钱后私占、私分”,461%的中学生甚至赞同“诚实就是吃亏”的观点,还有12.3%的中学生对一些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持认可的态度。这样的一个调查结果就说明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或者说是公共伦理道德的遵循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传统美德似乎正面临丢失危机。传统美德强调孝奉双亲,尊敬长辈。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学生在认识上与行为上是明显脱节的,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等行为缺失。大部分中学生很少能够体谅父母的辛劳而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社会上缺乏敬老公德的行为更是已司空见惯,例如在公交车上不愿意给老人让座,有些中学生甚至殴打老年人等等,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其次,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并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相关教育。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是子女最早的、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因此,家长应切实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和抚育义务,从小就培养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和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并以身作则,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带动、影响他们。同时,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既要严格管教,又要耐心教育,发现子女不正常的苗头要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严禁他们有不良倾向的发生,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再次,学校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相关知识与故事,并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源泉,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宏观方面解决中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问题。第一,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第二,引导中学生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第三,提高中学生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从微观方面来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方方面面加大对中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力度,具体实现途径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利用主题班会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每周的例行班会向学生灌输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到“自我目标”培养的效果。第三,通过学校的大型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进行集体观念教育。大型活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团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而不只是顾及个人。第四,通过读书活动进行传统情感教育。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读书活动,通过书本上的感人事迹启发学生,并让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读后感想。第五,利用课余时间与节假日为父母做事,树立“孝”的观念。学校可以把学生的课后表现纳入学期考核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帮助父母并体谅父母。
最后,中学生自身要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自身修养。中学生应从小自觉学习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克服“青春期”带来的逆反心理,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避免接触社会不良信息与外来文化,做一个自制的人。从主观上来说,这是中学生传统美德观念培养的最关键的途径。
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面貌,传统美德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支柱,是国家富强的强大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学生一代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成才先成人。要想让中学生成为担负新世纪伟业建设重任的一代强有力的新人,就必须重视传统美德教育,使中学生一代在拥有智慧头脑的同时也拥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进而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和光大。因此,加强中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社会、学校及家庭要共同努力,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同时也为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