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媒体已死,传统媒体人永生”,媒体人告别这个行业时,还有激情,仿佛又有一丝些悲壮。他们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江湖说再见?
还有已经渐渐离开的老媒体人罗振宇、田明、喻华峰、李明伟、张锐,他们又是如何离开这个江湖,在追求价值实现当中,走出创业这一步。
越来越多传统媒体人走向新的领域。8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通过微博宣布辞去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他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十周年献词中写到:“如果不出意外,报纸这样的东西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报人手上,已不是什么悬念。我们还年轻,报纸却老了,挽歌隐隐传来,正是仓皇辞庙日。”
同时,资深媒体人、曾任《财经》主编、《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经济观察报》社长的何力,也离开纸媒《全球商业经典》。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甚至在书中煞有介事地为纸质媒体定下了确切的死亡日期: “2044年传统纸媒媒体即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也许这代传统媒体人,会见证纸媒的消亡。让诸多媒体人获得今天江湖地位的行业,如果要消失了,那么这时候,传统媒体人在做什么?
瞬间
罗振宇在书房和申音通着电话,讨论脱口秀视频《罗辑思维》这期的主题。此前,他们合作的自媒体《罗辑思维》募集了5000名发起会员及500名铁杆会员,进账达160万元。“史上最无理”的募集活动,使罗振宇也成为谈资热点。罗振宇在央视《对话》做制片时,就和申音一起共事,他们说电话简短又默契,伴着阳光发出阵阵爽朗笑声。
同样明媚的阳光,洒在落地窗边喻华峰身上。喻华峰正在办公楼隔壁一家名为“研磨香舍”的咖啡厅里,和合作伙伴聊着事情。8月中旬北京的天气还不错,一扫之前的雾霾,天很清澈,双方也谈得挺顺利。
新的办公桌前,何力也已泡好一壶茶,早晨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是看看今天的国内外资讯,这个习惯已经有20多年。他换了一个新杯子,但这壶茶的味道,还是和在以前总编室喝的一样。
西湖边的田明正边喝着早茶,不时望着湖面思考,这段时间挺累,休假也不想走远,来到驱车两小时的杭州散散心。上期《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达到 5.103% ,第七周坐上同期全国收视冠军宝座,打算晚上也看看自己的节目。
张锐就没有那么轻闲了,他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几个小时,赶早做新的版本升级测试。从网易副总编辑职位辞职后,张锐创办医疗App“春雨掌上医生”,创业做移动互联公司的确很辛苦,但对自己在2011年10月切入移动健康领域的判断他还是很庆幸。
李明伟也和公司人事谈了一小时了,今天有新人来面试,一会儿他要和同事一起做面试官。在《21世纪经济报道》时候他也面试记者和编辑,不过做了西十区票务后,觉得公司和媒体的招人要求还真是很不一样。
和在媒体的日子一样,这一瞬间,他们也都在各自忙碌着。新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罗振宇还和媒体圈的人打着交道,他的节目配音、后期制作和老朋友分工合作着;李明伟常常跑演出单位和影剧院;张锐现在打交道最多的就是IT和系统了,也俨然是个技术通;何力和之前一样,还和媒体、资讯圈交流着。
大势
“为什么要离开?”
眼前的何力穿着一件绿色POLO衫,用温和的语气描绘着他的下一步构想,全然没有想象中影响力人物的强势和威严。
辞去《全球商业经典》总编辑一职之前,何力曾任《财经》主编、《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经济观察报》社长。可以说,这些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拼写着何力的传奇,而何力,也见证了传统媒体的辉煌。
“做了25年的新闻,想想新闻究竟给人带来多少价值,又能不能让价值成为一个产品。”面对《东方企业家》的提问,何力阐述。“特别想做一个产品经理,服务特定用户,让用户买单,验证这样的模式在今天能不能走通”。
他更像是一个刚获得女友应允的青年,眼里满满的是对明天的期待。
何力透露,离开《全球商业经典》,将会牵手一家上市公司,做多平台、全媒体,以投资资讯、服务为主的新事业。
这个平台,面向各行业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提供多样化、多介质的资讯服务。不仅有每周每月每季度等时间维度分类,还可能会有音频投资指南、研究成果提供,专注于投资领域的交易服务——即使你想投资实体类的咖啡厅,来自市场的数据和分析告诉你开在哪里,怎么开合适,而这些数据,是结构化、连续的数据来源。
可以说,当年的《第一财经周刊》是在商业报道领域中开拓了新的市场,从寻找财经细分领域的机会,到做新兴媒体的延伸,何力一直思考用户的个性化与互动问题。
大众媒体窄化以后,有自己客户群体的媒体、自媒体还有机会生存。“老罗做自媒体成功的概率大,像他一样学识渊博还有批判精神的人不多,”何力评价起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而你有技能,有本事,不论是去演讲,还是主持,都没有问题,自媒体反而让他的价值变得更大了。”
现实中的罗振宇依然语速很快,用词从不会反复斟酌、再三筛选。如他在《夜观天象》一文中的“去TMD虚伪的客观中立,老子就是热血、主观、真实”宣言。这是去年十月他发表的长达近两千字的博文,为两个月后即将推出的《罗辑思维》造势预热。
《东方企业家》问道为何离开江湖,创业做《罗辑思维》这个问题时,罗振宇毫不客气地给予否定:“坚决不创业,我是一个对组织腻味透了的人,既不加入组织,也不自建组织;既不被人管,也不想管人。”总之,他不屑于与组织有任何瓜葛。
他试图为外界给自己树立这么一个标签:U盘化生存的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崇尚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回到人与人直接沟通的状态。“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去组织”是这位互联网时代观察者和媒体创新实践者对此的总结。 “我这多好,我的银行账号就是我的CFO,组织是没办法这样的。”
“你想想看,做《罗辑思维》,过去的话必须是合作方公司的一员。我现在跟他们不大交流,至多一个月开一次会。”
很明显罗振宇可以脱离组织,但无法不与组织发生关联。目前,《罗辑思维》是申音NTA运营平台多个自媒体的一员。在罗振宇看来,这是包养模式。“我是艺人,它是经纪人,或者说是小姐和妈咪的关系。”说完这句话,他起身拿起水壶,给记者的杯子沏上了茶,算是留给记者理解的时间吧。
“不做内容,做人格;不做传播,做社群;不做大,做小而美。这种方式一定是未来的状态。”罗振宇是这样向《东方企业家》传达他对自媒体的理解。
如果说,传统媒体是一棵树,何力和罗振宇所做的事业是树上生长出的枝繁叶茂,那么,喻华峰就在这株媒体大树旁边,重新种了一棵。
2012年,曾任《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两家首屈一指的纸媒总经理,又有3年多网易销售副总裁经历的喻华峰作为创始合伙人创立本来生活网。7月网站上线,销售生鲜和优质食品,目标是做网上的全食超市。和一号店等网上超市模式不同,本来生活网是专人从全国挑选每个品类原产地的最佳生产方,直接采购和销售,保证顾客购买到最地道和最优质的食品。
之前,对这项落在食品刚性需求和互联网结合的定位,本来生活网的创始团队论证了将近两年时间。2010年开始,喻华峰的创始团队就开始思考网上销售优质食品的市场,论证几个问题。第一,需求究竟存在不存在、规模有多大;第二点是论证这种运营的关键节点和问题,比如能不能找到优质的食品,有没有人会网购买生鲜蔬菜;另外一个则是能不能运输好。
对于优质食品,顾客考虑的核心是,你的食品值这个价格吗?本来生活网的回答是:省去复杂的中间环节,价格也是最优的。同时,在保证安全方面,他们和农业部食品安全中心合作搭建实验室,对每批次的产品抽检。
喻华峰离开网易之前,在网易担任副总编的张锐则已经开始了创业。
同样看到了传统媒体渐渐阔别江湖,互联网改变生活,张锐的新事业也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相关。
2011年,张锐从网易副总编的岗位上离开,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首波创业风潮。张锐将自己的创业选择形容为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期间也一度受到网易CEO丁磊的“耳提面命”。
几个月后,张锐作为CEO组建起了春雨的骨干团队,CTO曾柏毅曾供职于网易有道,COO李光辉之前曾是香港伽马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张锐还拉来了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卢杰担任首席医疗官。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移动客户端上线,截至目前,春雨的产品矩阵已经扩充到掌上医生(移动及Web端)、育儿医生、孕期医生、手机诊所、春雨心境等数款,用户达到1200万。
春雨医生更像是个医疗平台,上游聚集了自诊症状、病情等的数据库以及可在线答疑的众多医学专家,下游黏合的是上千万的用户,“就像一个机器与医生智力的售卖场”。
事实上,美国医疗领域曾经出现成功的创业团队和商业模式:医生预约网站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元以上;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WellDoc则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但这些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不符合当前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也不发达的医疗现状。
春雨的商业模式也必须立足本地。按照张锐的计划,春雨将于年底正式迈开商业化步伐,推出分别面向企业和个人的会员制度。等到支付环节打通之后,上述功能将陆续上线,张锐也预计明年将以此实现全面盈利,“不过春雨的发展还需要产品、渠道和品牌三个层面的积累,距离爆发期大概还需要两年时间。”
回忆
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在《长尾理论》对传统媒体的判断中提到,用户越来越不关心新闻的来源。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来源的确变得不那么重要,信息不再依赖大众传播,传播媒介也不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媒体。
所以何力想要加入一场变革。这种改变,不是从《第一财经周刊》到《财经》再到《全球商业经典》不同杂志的改变,也不同于从《经济观察报》到杂志的改变。
这种期待,也曾出现在他游刃有余于这几家最优秀的商业媒体之时。
“当你决定去《财经》的时候,回家见着你双眼都是冒光的。”他还记得,太太当初这么形容他的兴奋。2009年底,因为《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团队的出走,社长王波明邀请何力担任《财经》主编。
而之前,何力任于2007年9月组建的《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短短两年内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媒体之一,可以说,当时正处如日中天的阶段。彼时,他也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一财经的副总,按常理推测,当时的何力已经有在第一财经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继续下去,可能在一财、整个文广集团有更好的发展。
何力似乎却不这样想。
“离开一财我有不舍,但是当时胡舒立突然走了,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第一品牌的机会。从内心来说,也有对新闻理想的贪心”。
眼前的何力,阐述着“文人”的思考和追求。他还记得,那次和王波明在北京东四环的苏浙汇吃了顿饭,就把这件事谈定了。之前和王波明的认识,也源于默多克和邓文迪邀请国内传媒界大佬的饭局。
回忆起创办《第一财经周刊》的机遇时,何力也告诉《东方企业家》,经过时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高韵斐的肯定,谈得很顺利。和黎瑞刚(时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聊了40多分钟,“多少人?”“六七十人。”“多少预算?”“4000万左右吧。”事情就基本敲定。 经过了这些媒体的辗转,何力显得很轻松,他也相信,未来做的事,并不会不难得到认可。
而在出品《罗辑思维》之前,罗振宇干过多档子电视节目的制片人。凭借《对话》、《经济与法》等栏目制片人声名鹊起之后,他转轨第一财经频道《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栏目做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实现心仪已久的从幕后到前台的跨越。业余时间,“跑江湖当顾问培训主持”,一年下来一两百万收入轻松拿下。
再往前追溯,20世纪的最后三年,他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师范类高校做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每天吃不饱,那时候比现在胖,真吃不饱”,你信吗?三年时间内,“在学校熬着”,与当时籍籍无名的于丹同在一个教研室,毕竟那时候无《百家讲坛》。
罗振宇深深记得领到的第一个工资是屈指可数的360元,“过年过节回趟老家总得给父母孝敬一千块钱吧”,可这哪够!当时,写作成为他赚取外快的一种兼职方式。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使他天然地与一帮做电视的校友同窗保持着紧密联系。
“你知道,那时候能够写的人并不多”,罗振宇找到并放大了自己的竞争力。当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机会降临到他头上之后,他紧紧地抓住了它。但是如果仅仅让他干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宁愿放弃这个机会。“晚三年意味着什么,三年前同学都已经干了记者”,罗振宇信奉后发劣势。高超的写作技巧使他策略性地成为《中国房产报道》的主编,这也是他试水的第一个电视节目。为此,他放弃了高校的事业编制,一点也不觉得心疼。
起初,连续三年央视“3·15”晚会总撰稿的任务对于罗振宇是个不小的挑战,第一次晚会执笔写台本就被要求改了七十多稿,直播前连续四天四夜不睡觉,他喝了一箱红牛以强打精神。虽说我们无法验证这个事实,但电视人的辛苦有迹可循,何况还是直播。
“干电视,苦情戏没有啦,你们不要问这个吧。事业上没有苦情,高举旗帜往前冲。时代是很精彩的,回头看就会没向前冲的欲望。”
有错失机会吗?罗振宇说:“我没有错失任何机会。”他是个永远的机会主义者,所有的钱都投入了房地产市场。“你看,股市能玩吗?”
无疑,多年来,在多个平台辗转腾挪之间,罗振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与切换风格,从而也完成了自我磨砺的过程。而这一切源自于“对自己期待高,渴望活的精彩”。
再见
“未来的传媒,在于掌握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传递给最适合人群最需要的信息。”
在传统媒体,对用户的需求,内容方面大多基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判断,偏好方面依赖用户信息的数据。未来的大数据时代,算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代替传播经验,和用户的沟通,更多会依赖电子化:只有电子化能重新整合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20世纪最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40年前就曾预言“新兴的电子相互依存(Electronic Interdepence),以地球村的形象重新塑造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电子媒介会重塑时空的距离。
一如现在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和存在。
“但是算法是不是万能的?我个人认为,在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传播领域,算法的替代率很高,最严重的危机是大众传播的危机,因为可替代性太强。”何力追本溯源着对传统媒体的看法。
何力也认为,如果借助数据的积累,给用户推送的东西和个性匹配性更高。并且时间越久,准确度越高,这也是未来媒体传播的趋势。
现在,在北京城的出租车后排,常会看到驾驶员座位后背“本来生活网”的广告。乘车时若不愿意和司机唠嗑,也不喜欢听交通台广播,你还可以翻看一本“本来生活”杂志,除了一些轻松有趣的资讯外,有本来生活网来自各种原产地的安全食品推荐。
两三万辆车的流动广告,媒体人创业,即使做截然不同的行业,也有天然的优势找到最有效果的传播途径,做性价比最高的营销。
北京市交通委官方公布的营运出租车数量为6.6万辆,也就是说,乘坐每两辆或者三辆出租车,就能看见一次本来生活网的广告。即使以2万辆广告车计算,每辆出租车日均载客超过35次,这项广告曝光每日超过70万次。
而通过出租车广告和杂志广告给本来生活网带来的访问提升,被广告公司当做营销范例,用以拓展其他客户资源。本来生活网一位曾经也是媒体人的员工说,这项广告的成本并不高,正是之前的经历让他们能做最优的资源整合。
做媒体的一个好处是,对社会各方面有接触,思维是开放的,工作方式、工作细节不局限。再是讲究价值观,讲究底线。媒体人的思维里没有属地概念,对未来的拓展没有走出北京、去上海发展有顾忌这种地域限制的担心,和客户更容易沟通。
这种转换,也有艰难之处。媒体人做事最艰难的转换,是学做生意,而变成一个生意人,学会算账,非常难。
另一方面,在媒体工作时,看问题要求宏观,立场开阔,而在实际的企业中,对细节方面要求更多。“所有的东西都要盯,就物流一项,要时刻关注车运输到哪里了、有没有下雨、下雨了下一步怎么办,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
而个体的要求也是做零售最繁杂的,本来生活网产品销售涉及农产品的多样性和用户预期的冲突可能性。同样葡萄的甜度,客户的评判不一样,有的觉得不够,有的又觉得过了,这需要很多时间积累经验和教训。
本来生活网在北京的500平方米办公室里,不仅看得到数百员工在快节奏工作,公司也处处散发一些果香:来访的客人和合作伙伴都能品尝到源自新疆的蜜瓜、日本的水蜜桃,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也认为好的品质能留住顾客——2012年网站上线时,请的2000个实验种子用户,有百分之八十都成为忠实的用户,而不只是“尝试”。
“鸡蛋运输、肉化冻、及时的送货和客户签收,这些问题我们都在不断遇到和解决。”喻华峰表示,“像新疆阿克苏独有的冰糖心苹果,检查外观的时候是好的,切开时候却有可能有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
就如同他们当初的新闻理想一样,即使在企业,金玉之衣下,也一定表里如一。
还有已经渐渐离开的老媒体人罗振宇、田明、喻华峰、李明伟、张锐,他们又是如何离开这个江湖,在追求价值实现当中,走出创业这一步。
越来越多传统媒体人走向新的领域。8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通过微博宣布辞去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他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十周年献词中写到:“如果不出意外,报纸这样的东西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报人手上,已不是什么悬念。我们还年轻,报纸却老了,挽歌隐隐传来,正是仓皇辞庙日。”
同时,资深媒体人、曾任《财经》主编、《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经济观察报》社长的何力,也离开纸媒《全球商业经典》。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甚至在书中煞有介事地为纸质媒体定下了确切的死亡日期: “2044年传统纸媒媒体即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也许这代传统媒体人,会见证纸媒的消亡。让诸多媒体人获得今天江湖地位的行业,如果要消失了,那么这时候,传统媒体人在做什么?
瞬间
罗振宇在书房和申音通着电话,讨论脱口秀视频《罗辑思维》这期的主题。此前,他们合作的自媒体《罗辑思维》募集了5000名发起会员及500名铁杆会员,进账达160万元。“史上最无理”的募集活动,使罗振宇也成为谈资热点。罗振宇在央视《对话》做制片时,就和申音一起共事,他们说电话简短又默契,伴着阳光发出阵阵爽朗笑声。
同样明媚的阳光,洒在落地窗边喻华峰身上。喻华峰正在办公楼隔壁一家名为“研磨香舍”的咖啡厅里,和合作伙伴聊着事情。8月中旬北京的天气还不错,一扫之前的雾霾,天很清澈,双方也谈得挺顺利。
新的办公桌前,何力也已泡好一壶茶,早晨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是看看今天的国内外资讯,这个习惯已经有20多年。他换了一个新杯子,但这壶茶的味道,还是和在以前总编室喝的一样。
西湖边的田明正边喝着早茶,不时望着湖面思考,这段时间挺累,休假也不想走远,来到驱车两小时的杭州散散心。上期《中国好声音》的收视率达到 5.103% ,第七周坐上同期全国收视冠军宝座,打算晚上也看看自己的节目。
张锐就没有那么轻闲了,他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几个小时,赶早做新的版本升级测试。从网易副总编辑职位辞职后,张锐创办医疗App“春雨掌上医生”,创业做移动互联公司的确很辛苦,但对自己在2011年10月切入移动健康领域的判断他还是很庆幸。
李明伟也和公司人事谈了一小时了,今天有新人来面试,一会儿他要和同事一起做面试官。在《21世纪经济报道》时候他也面试记者和编辑,不过做了西十区票务后,觉得公司和媒体的招人要求还真是很不一样。
和在媒体的日子一样,这一瞬间,他们也都在各自忙碌着。新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罗振宇还和媒体圈的人打着交道,他的节目配音、后期制作和老朋友分工合作着;李明伟常常跑演出单位和影剧院;张锐现在打交道最多的就是IT和系统了,也俨然是个技术通;何力和之前一样,还和媒体、资讯圈交流着。
大势
“为什么要离开?”
眼前的何力穿着一件绿色POLO衫,用温和的语气描绘着他的下一步构想,全然没有想象中影响力人物的强势和威严。
辞去《全球商业经典》总编辑一职之前,何力曾任《财经》主编、《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经济观察报》社长。可以说,这些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拼写着何力的传奇,而何力,也见证了传统媒体的辉煌。
“做了25年的新闻,想想新闻究竟给人带来多少价值,又能不能让价值成为一个产品。”面对《东方企业家》的提问,何力阐述。“特别想做一个产品经理,服务特定用户,让用户买单,验证这样的模式在今天能不能走通”。
他更像是一个刚获得女友应允的青年,眼里满满的是对明天的期待。
何力透露,离开《全球商业经典》,将会牵手一家上市公司,做多平台、全媒体,以投资资讯、服务为主的新事业。
这个平台,面向各行业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提供多样化、多介质的资讯服务。不仅有每周每月每季度等时间维度分类,还可能会有音频投资指南、研究成果提供,专注于投资领域的交易服务——即使你想投资实体类的咖啡厅,来自市场的数据和分析告诉你开在哪里,怎么开合适,而这些数据,是结构化、连续的数据来源。
可以说,当年的《第一财经周刊》是在商业报道领域中开拓了新的市场,从寻找财经细分领域的机会,到做新兴媒体的延伸,何力一直思考用户的个性化与互动问题。
大众媒体窄化以后,有自己客户群体的媒体、自媒体还有机会生存。“老罗做自媒体成功的概率大,像他一样学识渊博还有批判精神的人不多,”何力评价起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而你有技能,有本事,不论是去演讲,还是主持,都没有问题,自媒体反而让他的价值变得更大了。”
现实中的罗振宇依然语速很快,用词从不会反复斟酌、再三筛选。如他在《夜观天象》一文中的“去TMD虚伪的客观中立,老子就是热血、主观、真实”宣言。这是去年十月他发表的长达近两千字的博文,为两个月后即将推出的《罗辑思维》造势预热。
《东方企业家》问道为何离开江湖,创业做《罗辑思维》这个问题时,罗振宇毫不客气地给予否定:“坚决不创业,我是一个对组织腻味透了的人,既不加入组织,也不自建组织;既不被人管,也不想管人。”总之,他不屑于与组织有任何瓜葛。
他试图为外界给自己树立这么一个标签:U盘化生存的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他崇尚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回到人与人直接沟通的状态。“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去组织”是这位互联网时代观察者和媒体创新实践者对此的总结。 “我这多好,我的银行账号就是我的CFO,组织是没办法这样的。”
“你想想看,做《罗辑思维》,过去的话必须是合作方公司的一员。我现在跟他们不大交流,至多一个月开一次会。”
很明显罗振宇可以脱离组织,但无法不与组织发生关联。目前,《罗辑思维》是申音NTA运营平台多个自媒体的一员。在罗振宇看来,这是包养模式。“我是艺人,它是经纪人,或者说是小姐和妈咪的关系。”说完这句话,他起身拿起水壶,给记者的杯子沏上了茶,算是留给记者理解的时间吧。
“不做内容,做人格;不做传播,做社群;不做大,做小而美。这种方式一定是未来的状态。”罗振宇是这样向《东方企业家》传达他对自媒体的理解。
如果说,传统媒体是一棵树,何力和罗振宇所做的事业是树上生长出的枝繁叶茂,那么,喻华峰就在这株媒体大树旁边,重新种了一棵。
2012年,曾任《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两家首屈一指的纸媒总经理,又有3年多网易销售副总裁经历的喻华峰作为创始合伙人创立本来生活网。7月网站上线,销售生鲜和优质食品,目标是做网上的全食超市。和一号店等网上超市模式不同,本来生活网是专人从全国挑选每个品类原产地的最佳生产方,直接采购和销售,保证顾客购买到最地道和最优质的食品。
之前,对这项落在食品刚性需求和互联网结合的定位,本来生活网的创始团队论证了将近两年时间。2010年开始,喻华峰的创始团队就开始思考网上销售优质食品的市场,论证几个问题。第一,需求究竟存在不存在、规模有多大;第二点是论证这种运营的关键节点和问题,比如能不能找到优质的食品,有没有人会网购买生鲜蔬菜;另外一个则是能不能运输好。
对于优质食品,顾客考虑的核心是,你的食品值这个价格吗?本来生活网的回答是:省去复杂的中间环节,价格也是最优的。同时,在保证安全方面,他们和农业部食品安全中心合作搭建实验室,对每批次的产品抽检。
喻华峰离开网易之前,在网易担任副总编的张锐则已经开始了创业。
同样看到了传统媒体渐渐阔别江湖,互联网改变生活,张锐的新事业也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相关。
2011年,张锐从网易副总编的岗位上离开,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首波创业风潮。张锐将自己的创业选择形容为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期间也一度受到网易CEO丁磊的“耳提面命”。
几个月后,张锐作为CEO组建起了春雨的骨干团队,CTO曾柏毅曾供职于网易有道,COO李光辉之前曾是香港伽马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张锐还拉来了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卢杰担任首席医疗官。
2011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移动客户端上线,截至目前,春雨的产品矩阵已经扩充到掌上医生(移动及Web端)、育儿医生、孕期医生、手机诊所、春雨心境等数款,用户达到1200万。
春雨医生更像是个医疗平台,上游聚集了自诊症状、病情等的数据库以及可在线答疑的众多医学专家,下游黏合的是上千万的用户,“就像一个机器与医生智力的售卖场”。
事实上,美国医疗领域曾经出现成功的创业团队和商业模式:医生预约网站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元以上;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WellDoc则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但这些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不符合当前中国以公立医院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也不发达的医疗现状。
春雨的商业模式也必须立足本地。按照张锐的计划,春雨将于年底正式迈开商业化步伐,推出分别面向企业和个人的会员制度。等到支付环节打通之后,上述功能将陆续上线,张锐也预计明年将以此实现全面盈利,“不过春雨的发展还需要产品、渠道和品牌三个层面的积累,距离爆发期大概还需要两年时间。”
回忆
克里斯·安德森 (Chris Anderson )在《长尾理论》对传统媒体的判断中提到,用户越来越不关心新闻的来源。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来源的确变得不那么重要,信息不再依赖大众传播,传播媒介也不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媒体。
所以何力想要加入一场变革。这种改变,不是从《第一财经周刊》到《财经》再到《全球商业经典》不同杂志的改变,也不同于从《经济观察报》到杂志的改变。
这种期待,也曾出现在他游刃有余于这几家最优秀的商业媒体之时。
“当你决定去《财经》的时候,回家见着你双眼都是冒光的。”他还记得,太太当初这么形容他的兴奋。2009年底,因为《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团队的出走,社长王波明邀请何力担任《财经》主编。
而之前,何力任于2007年9月组建的《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短短两年内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媒体之一,可以说,当时正处如日中天的阶段。彼时,他也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一财经的副总,按常理推测,当时的何力已经有在第一财经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继续下去,可能在一财、整个文广集团有更好的发展。
何力似乎却不这样想。
“离开一财我有不舍,但是当时胡舒立突然走了,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第一品牌的机会。从内心来说,也有对新闻理想的贪心”。
眼前的何力,阐述着“文人”的思考和追求。他还记得,那次和王波明在北京东四环的苏浙汇吃了顿饭,就把这件事谈定了。之前和王波明的认识,也源于默多克和邓文迪邀请国内传媒界大佬的饭局。
回忆起创办《第一财经周刊》的机遇时,何力也告诉《东方企业家》,经过时任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高韵斐的肯定,谈得很顺利。和黎瑞刚(时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聊了40多分钟,“多少人?”“六七十人。”“多少预算?”“4000万左右吧。”事情就基本敲定。 经过了这些媒体的辗转,何力显得很轻松,他也相信,未来做的事,并不会不难得到认可。
而在出品《罗辑思维》之前,罗振宇干过多档子电视节目的制片人。凭借《对话》、《经济与法》等栏目制片人声名鹊起之后,他转轨第一财经频道《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栏目做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实现心仪已久的从幕后到前台的跨越。业余时间,“跑江湖当顾问培训主持”,一年下来一两百万收入轻松拿下。
再往前追溯,20世纪的最后三年,他在国内首屈一指的师范类高校做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每天吃不饱,那时候比现在胖,真吃不饱”,你信吗?三年时间内,“在学校熬着”,与当时籍籍无名的于丹同在一个教研室,毕竟那时候无《百家讲坛》。
罗振宇深深记得领到的第一个工资是屈指可数的360元,“过年过节回趟老家总得给父母孝敬一千块钱吧”,可这哪够!当时,写作成为他赚取外快的一种兼职方式。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使他天然地与一帮做电视的校友同窗保持着紧密联系。
“你知道,那时候能够写的人并不多”,罗振宇找到并放大了自己的竞争力。当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机会降临到他头上之后,他紧紧地抓住了它。但是如果仅仅让他干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宁愿放弃这个机会。“晚三年意味着什么,三年前同学都已经干了记者”,罗振宇信奉后发劣势。高超的写作技巧使他策略性地成为《中国房产报道》的主编,这也是他试水的第一个电视节目。为此,他放弃了高校的事业编制,一点也不觉得心疼。
起初,连续三年央视“3·15”晚会总撰稿的任务对于罗振宇是个不小的挑战,第一次晚会执笔写台本就被要求改了七十多稿,直播前连续四天四夜不睡觉,他喝了一箱红牛以强打精神。虽说我们无法验证这个事实,但电视人的辛苦有迹可循,何况还是直播。
“干电视,苦情戏没有啦,你们不要问这个吧。事业上没有苦情,高举旗帜往前冲。时代是很精彩的,回头看就会没向前冲的欲望。”
有错失机会吗?罗振宇说:“我没有错失任何机会。”他是个永远的机会主义者,所有的钱都投入了房地产市场。“你看,股市能玩吗?”
无疑,多年来,在多个平台辗转腾挪之间,罗振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与切换风格,从而也完成了自我磨砺的过程。而这一切源自于“对自己期待高,渴望活的精彩”。
再见
“未来的传媒,在于掌握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传递给最适合人群最需要的信息。”
在传统媒体,对用户的需求,内容方面大多基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判断,偏好方面依赖用户信息的数据。未来的大数据时代,算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代替传播经验,和用户的沟通,更多会依赖电子化:只有电子化能重新整合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20世纪最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40年前就曾预言“新兴的电子相互依存(Electronic Interdepence),以地球村的形象重新塑造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电子媒介会重塑时空的距离。
一如现在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和存在。
“但是算法是不是万能的?我个人认为,在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传播领域,算法的替代率很高,最严重的危机是大众传播的危机,因为可替代性太强。”何力追本溯源着对传统媒体的看法。
何力也认为,如果借助数据的积累,给用户推送的东西和个性匹配性更高。并且时间越久,准确度越高,这也是未来媒体传播的趋势。
现在,在北京城的出租车后排,常会看到驾驶员座位后背“本来生活网”的广告。乘车时若不愿意和司机唠嗑,也不喜欢听交通台广播,你还可以翻看一本“本来生活”杂志,除了一些轻松有趣的资讯外,有本来生活网来自各种原产地的安全食品推荐。
两三万辆车的流动广告,媒体人创业,即使做截然不同的行业,也有天然的优势找到最有效果的传播途径,做性价比最高的营销。
北京市交通委官方公布的营运出租车数量为6.6万辆,也就是说,乘坐每两辆或者三辆出租车,就能看见一次本来生活网的广告。即使以2万辆广告车计算,每辆出租车日均载客超过35次,这项广告曝光每日超过70万次。
而通过出租车广告和杂志广告给本来生活网带来的访问提升,被广告公司当做营销范例,用以拓展其他客户资源。本来生活网一位曾经也是媒体人的员工说,这项广告的成本并不高,正是之前的经历让他们能做最优的资源整合。
做媒体的一个好处是,对社会各方面有接触,思维是开放的,工作方式、工作细节不局限。再是讲究价值观,讲究底线。媒体人的思维里没有属地概念,对未来的拓展没有走出北京、去上海发展有顾忌这种地域限制的担心,和客户更容易沟通。
这种转换,也有艰难之处。媒体人做事最艰难的转换,是学做生意,而变成一个生意人,学会算账,非常难。
另一方面,在媒体工作时,看问题要求宏观,立场开阔,而在实际的企业中,对细节方面要求更多。“所有的东西都要盯,就物流一项,要时刻关注车运输到哪里了、有没有下雨、下雨了下一步怎么办,管理方式是截然不同。”
而个体的要求也是做零售最繁杂的,本来生活网产品销售涉及农产品的多样性和用户预期的冲突可能性。同样葡萄的甜度,客户的评判不一样,有的觉得不够,有的又觉得过了,这需要很多时间积累经验和教训。
本来生活网在北京的500平方米办公室里,不仅看得到数百员工在快节奏工作,公司也处处散发一些果香:来访的客人和合作伙伴都能品尝到源自新疆的蜜瓜、日本的水蜜桃,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也认为好的品质能留住顾客——2012年网站上线时,请的2000个实验种子用户,有百分之八十都成为忠实的用户,而不只是“尝试”。
“鸡蛋运输、肉化冻、及时的送货和客户签收,这些问题我们都在不断遇到和解决。”喻华峰表示,“像新疆阿克苏独有的冰糖心苹果,检查外观的时候是好的,切开时候却有可能有问题,我们必须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
就如同他们当初的新闻理想一样,即使在企业,金玉之衣下,也一定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