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成就“花儿”蝶变

来源 :新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为一名撒拉族女子,在焉耆县永宁乡中学当老师的韩斗那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会跟“花儿”——回族民歌中最具有特色、最为丰富的一种民间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再也分不开。
  
   自从1983年第一次听到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唱花儿,被那惊为天人的“天籁之音”迷住之后,她就狂热地一头扎了进去。到现在已经整整27年了,她的日子没有一天不是跟花儿纠缠在一起的。
   27年来,没有任何报酬,她自发自愿地担当起了收集花儿的采录整理工作,27年后的今天,她终于看到了《开都河流韵》——焉耆花儿专辑的出版。用她的话来说,“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总有一天我的生命会终结,但花儿会长久地流传下去,这就是对我27年艰难收集工作的最大肯定。”
  
   怕失传开始收录
  
   1983年,刚刚工作被分配到永宁乡当英语老师,韩斗喜欢到处走走。偶然间,她发现当地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干农活累了的时候,就会又唱又跳地表演起花儿。
   乍一听,她的心醉了,她讶异,她惊喜,她兴奋,她如狂如痴。“天底下还有这么好听的歌儿,这么好看的舞蹈?”
   她开始了解花儿,知道了花儿又被称为山曲子、野曲、情歌、花曲儿等,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及亲朋之间的思念。它在流传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若干曲牌,俗称为“令”。花儿高亢嘹亮,委婉动听,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因歌词多以“牡丹”等花卉比喻歌唱者所爱慕的人物,所以此类民歌被称为“花儿”。“花儿”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传入焉耆后,经过再创造,融进了焉耆特有的内容和形式,一代代传唱下来。
   一开始,韩斗仅仅是喜欢听,跟着学唱,学会的曲目越多,她就越爱唱。当她得知这些花儿仅仅靠歌者一代一代地学唱,只存在他们的脑子里,并没有正式地记录下来时,她心痛了。因为愿意学唱花儿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如果这些老人去世了,那么这些曲目也就随之失传了。
   出于这种心痛,她开始记录花儿曲目。
   当时她的工具仅仅是一台录音机和一支笔一个本子,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乡村间的小路上,到处去寻找会唱花儿的老人。黑疙瘩村和马莲滩村是唱花儿最集中的地方,男女老少都会唱,也是韩斗去得最多的地方。那里离家有七、八公里远,可她每天下了班就像“中了邪”一样,骑着自行车就往那边跑。周六、周日更是不着家,就泡在农民的地头上,帮他们摘辣椒、摘番茄、拔草、打药,只为了听听他们唱花儿,并认真地记下歌词,再把录回去的曲子请识乐谱的老师帮助谱出来。这些费时费力却没有分文报酬的工作,她却干得非常投入。这让家人觉得不可思议,也有人说她“傻”,更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可她却没有时间理会,只是抓紧时间到处搜寻记录整理。
   1985年,她生下孩子,扔给父母带,自己却依然沉浸在“花儿”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她常常买上一些冰糖、茶叶等作为礼物送给农民,请他们专门为她唱没有记录过的花儿曲目。
   她和同事徐静飞一起记录整理这些花儿曲目,默默地为花儿艺术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韩斗骑摩托车下乡去录花儿,回来的路上,车坏了,她一直推了好几个小时才推回家,到家已经半夜了。
  
   组建花儿演唱队
  
   时间长了,那些爱唱花儿的农民都知道,有个韩斗老师爱听花儿,开始主动有人找韩斗录花儿。她和这些农民成了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这些农民们也不把她当外人,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来找韩斗。到县里看病让韩斗给找熟悉的医生,儿女结婚让韩斗在县里帮着给操办,韩斗都尽心尽力地帮忙。
   农民们心里也都非常关心韩斗,家里结的头茬水果、蔬菜都要专门送来给韩斗尝尝鲜。
   最让老公“受不了”的是,只要花儿艺人一来,家里就清静不了,因为他们在一起,又唱又跳的。老公只好“被逼”出门躲清静。
   说来也怪,每次韩斗身体不舒服了,比如说颈椎疼、胃疼等,躺在床上动也不想动,可是一听到花儿马上就精神百倍。所以家里人已经养成习惯了,只要电视节目里有花儿,马上就叫她看。
   唱花儿的人越来越多,县里对这些自发的花儿爱好者们也越来越重视。1993年7月,应前苏联功夫协会主席伊斯玛依洛夫·叶辛和前苏联科学院回民研究所所长苏三洛·穆哈莫德·牙斯孜的邀请,县里组织了20人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参加当地举办的国际回民“花儿”演唱邀请赛。在哈萨克斯坦的营盘和新渠,吉尔吉斯斯坦的梢葫芦和米粮川等回族聚集的地方演出时,受到当地回族人民的热情款待,台上唱,台下和,场面非常热烈。
   “有一位老人看了演出,非常激动,演出完后到后台拉着我的手,流着泪说着他对祖国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我也流着泪,我们俩就这样哭了半天。”韩斗说。
   从吉尔吉斯斯坦回来,韩斗就有了组建花儿演唱队的想法。“我想让更多的人听到花儿,喜欢上花儿,这样花儿艺术就能代代相传了。”
   向学校领导一汇报,领导非常支持,说只要不耽误平时的教学工作就行。于是,一支18名花儿爱好者组成的永宁中学花儿演唱队正式成立了。
   一成立,大家就开始排练第一台花儿晚会。下了班都不回家,排练2个小时,没有人喊苦,没有人喊累,经常是下着大雪,大家排练完空着肚子推着车子走回家。大家凭着对花儿的热爱,维、汉、回、蒙、撒拉等多个民族的人在一起排练了一个半月,终于排练出了第一台花儿晚会。
   首场演出在县里演,学校虽然给了一些经费,但是服装等费用都是演员们自己筹措的,有的人为了省钱,自己买布料自己缝自己绣。
   首场演出非常成功,从那以后,县里只要有活动,就会有人来请花儿演唱队。队员们还经常下乡下村去演,特别受欢迎。也就是从那时起,媒体开始对花儿演唱队进行报道,演唱队的名气越来越大,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花儿一角到花儿大舞台
  
   韩斗收集整理的花儿真的弥足珍贵,因为在这20多年间,马洪喜、周玉林、韩生民等最早被记录下来花儿曲目的老人们都去世了。“如果不记录下来,我该有多后悔呀。”韩斗流着泪说。
   随着焉耆县对花儿艺术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排练经费和演出费也越来越充足,焉耆县从2008年起成功举办了两届花儿歌会,评选出了焉耆县的“花儿王”,聘请了县级花儿传承人,开辟了广场“花儿”一角,由传承人们带动爱好者,通过“花儿”歌唱、对唱、组合、舞蹈等多种形式,培养了更多的“花儿”艺人。
   花儿越唱越红火,从2011年开始,花儿一角已经变成了花儿大舞台,每个演唱的艺人每个月从县文体局领取400元的补助,现在已经涨到了600元。许多花儿艺人甚至从附近的博湖县、二十七团赶来唱。从青海、甘肃等地来打工的人傍晚都来听,有的还跟着唱,有的农民甚至开着拖拉机跑十几公里来看来听,最远的甚至有从吐鲁番来的。
   由于对花儿艺术的热爱,韩斗被借调到县文体局专门从事花儿的收集整理创作工作。
   经过27年不间断的整理,韩斗共整理出80多首花儿曲目,再加上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开都河流韵》——焉耆花儿专辑在焉耆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得以成集出版了。
   韩斗这个搜集整理者,仿佛了了一桩心愿。她说,“最初的搜集、挖掘、整理花儿的工作十分艰难,在没有家人、同事和朋友及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在没有资金来源下,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我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己掏钱买录音机等物品,骑自行车或打出租车,走村串户、拜访花儿艺人。多年来,我跑遍了焉耆县所有唱花儿的村队及花儿艺人的家里,尤其是永宁镇的各个村队、七个星镇老城村,甚至跑到博湖县,哪里有花儿声、哪里就有我的足迹。多年来,我培养和挖掘了一批花儿歌手,他们中间就有新疆著名花儿女歌手寇红和焉耆县的花儿王严冬花。同时我也体会着一种快乐,花儿带给我的充实和执著,让我们的花儿一角4年来的传唱,有了大批的忠实观众。通过很多和我一样热爱花儿艺术的人的共同努力,搜集、挖掘、整理出了大量宝贵的花儿曲目,为花儿专辑做出了我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此生我心满意足了。”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2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卫代表在乌鲁木齐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在肯定了过去5年来新疆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提出了一个疑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预计2012年全疆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500亿元,并力争2013年增长11%以上。这些增长的实现,也必将由全疆各地州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在经济发展的机遇中,谁能抓住机遇,成为新疆的“广州”和“深圳”呢?  猜想一:乌鲁木齐  抢抓
期刊
90后显露头角,兴趣是关键,收入很可怜,社会化很惨淡——这是2012年互联网创业者的群像素描。  2012年底,由康盛公司(Comsenz)与艾瑞咨询机构(iResearch)联合发布《2012年互联网创业者生存与发展报告》。该报告对参与调查的5000个创业者样本进行分析,剖析创业者创业动机、盈利状况、公司运营风险、融资状况。报告显示,72%的创业者是出于“兴趣爱好”,超过57%的创业者对自己创业
期刊
春节将至,“归”还是“不归”让很多“恐归族”的心情忐忑和纠结,囊中羞涩或工作繁忙成为了其中一些人“恐归”的缘由,而对于那些尚没有工作的年轻人而言,对未来的迷茫让他们回家过年的心情也变得异常沉重。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春节的临近,归心似箭的人们开始打点行装,准备回家过年。然而有一些人却对回家过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感,过年了,不管是家人团聚、同学团聚,还是朋友团聚,总
期刊
新疆作为纺织原料主产地,具有发展织布、服装、家纺产品的天然优势,但市场现状却令人堪忧。  2012年5月12日,在新疆美丽亚娜民族刺绣有限公司的展厅内,衣架上陈列的女士成衣和内衣上绣着十字绣、珠片绣、巴旦木绣等极富民族特色的绣花,显得别具一格。“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民族特色刺绣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挖掘出民族传统绣花的时尚元素。”刚从乌兹别克斯坦参展归来的公司董事长热孜万古丽·乌不里卡司木一脸喜悦,在这次
期刊
深圳一个家庭自1993年始,资助1名井冈山贫困小学生,直到他初三毕业。后来孩子到广东打工,见面聊天时,孩子说“谢谢阿姨每学期提供的40元生活费”,捐助人顿感惊讶,寄给孩子的至少是10倍!而且写给孩子的信也从未被本人收到。  既然是资助学生的钱,而非奖励教师基金,每学期来自爱心家庭的400元钱,当然应该直接抵达受助学生的手中,如此看来,资助学生的钱,居然到了学生的手上缩水成了40元,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期刊
异国他乡,他们遍尝酸甜苦辣,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中国人的本色:勤劳、坚忍、励精图存。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疆人走出国门,足迹遍布整个中亚及独联体。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新疆口岸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值128.3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7.9%。其中出口88.2亿美元,增长14.8%;进口40亿美元,增长71%。去年新疆口岸私营企业边贸进出口84亿美元,增长15.4%,占65.5%。截至目前,新疆全区
期刊
很多人因为忙事业而没有回家过年,是不愿还是不敢还是不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每个想法都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但是这些真的是恐归族最合适的理由吗?     赚钱少、没面子、人情债,不敢回家     李刚来自兵团,在乌鲁木齐某书店打工,这份工作他已经干了第五个年头了,虽然家在伊犁,但是他已经连续2年春节没有回家了,2012年春节他同样准备不回家。   2006年,他在一家书商处找了一份图书保管的
期刊
在一部纪录片里,作为第一个来到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小学支教的老师,王晰昧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那是一个平常的初秋的一天,王晰昧打开微博,突然发现自己的粉丝一夜之间增加了4657位,突破万人。这是因为央视正在连续播出《皮里村蹲点日记》。今年36岁的她,之前已是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放着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生活不要,她为什么选择从繁华都市深圳来到新疆边陲的小县城自讨苦吃
期刊
塔河水滋润着胡杨林,也养育着沙雅的片片绿洲。多少年过去了,那里的护林员默默无闻守护着这片林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一种植物,能活一千年,死后还能挺立一千年,即便倒下,还能坚持一千年不朽。这么富有坚韧生命力的植物非胡杨莫属。   据林业部门的人介绍,中国90%的天然胡杨林在新疆,仅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就有广达366万亩的原始胡杨林,另外还有135万亩每到秋天就摇曳生姿的红柳
期刊
变废为宝的沼气池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好处,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形成了“多米诺效应”,最终导致许多农户放弃使用沼气池。到底沼气怎么样“理”才能“顺”呢?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沼气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好处。沼气池是我国推广最早、数量最多的池型,其沼气池“圆、小、浅”等优势以及国家惠民工程的标签,让很多新疆的农牧区也建起了沼气池。近几年来,乌苏市共建沼气池3000多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