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汪曾祺在《雨花》发表了一组小说,其中一篇为《钓鱼的医生》。小说中所说的医生果有其人,此公姓汪,字菊生,号淡如,实为汪曾祺的生父,职业是一个祖传的中医眼科医生。而汪曾祺写出这篇小说与我给他讲的故事有关。
汪家是高邮本地的望族,除在县城有百余间房,还在城内开有一家布店、一家米店和两爿药店,药店分别叫万全堂和保全堂,一在城中,一在城北。城北的药店是城里的老字号,柜台的台面不下有三寸厚,已被磨得光可鉴人。台面靠左的内角处是放置捣筒的所在,已见圆溜溜的一个洞——是捣筒捣药所致。店堂三面全是带有抽屉的药架,药架顶端一字摆放着许多青花小瓷坛,上贴蜡笺,有九一丹、大金黄散、七厘散、冰片等等,还有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汪淡如一年中难得到这爿药店来,全交由管事的了,也从不清查账目。只有每年开春,他才去一趟药店,按自己开出的药单,逐一称取配制眼药所需的药材。
汪淡如配制眼药极为讲究,他在汪家花园内独辟了一处专门配制眼药用的房子,每次配药虽不沐浴戒斋,但任何一道制剂过程都必亲手完成。眼科用药大多是散剂,俗说药面子,其中有许多贵重药:犀牛黄、珍珠、熊胆、麝香、冰片……一般人家的药店,是不舍得把这些贵重药材用足的。所谓“丸散膏丹,神仙难识”,任你是再有经验的药工也分辨不出真伪来。但汪淡如却是认真得很,不光药味齐全,剂量准确,还讲究非道地药材不用。有一年,他配制祖传“八宝"眼药,去药店未找到上好的珍珠,于是跟母亲协商,把母亲帽子上的珍珠取下来用以配药。
有一年夏天,城西有个姓从的穷人家孩子得了眼疾,双眼肿得跟桃子似的.眼珠通红,已难见物。家里大人用澡盆抬了来。汪淡如看了看孩子的双眼,搭了孩子左右手双脉,说:“不用急,我能看好。”便取出他自制的“八宝”眼药,用铜鼓把研得极细的眼药吹进眼里,嘱咐孩子的父亲回家捉两只大的活田螺,扣在孩子’的双目上,说田螺是凉性的,能拔孩子眼睛里的“火毒”,又送了一支鹅毛管装成的“八宝”眼药,让孩子的父亲带回去。当天,这孩子就能见光了:孩子告诉父亲,田螺扣在眼睛上,真凉快,真舒服,并惊诧道:“咦!天怎么是绿莹莹的呀?!"田螺死了孩子的眼睛好了。
汪淡如治病都是免費的。病家也会表点心意送来一些礼物,如鸡蛋、水果等。.乡下人看病,遇有困难,什么也拿不出,就让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有人问汪淡如:“你千嘛这么傻,哪有看病不收钱的?”汪淡如回道:“我若不给治,人家会受苦一辈子的。”
本地人都敬称汪淡如谓“汪善人”。善人,不仅指他免费为人医疾,还指他每年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拿出钱来,买二百担大米,接济附近的贫民,如草巷口、大淖河边船民、挑夫等。汪淡如一生工书画、篆刻,筝箫管笛无所不能,尤其胡琴拉得很好。善厨艺,常常亲自下厨做两三样佐酒的菜肴。汪淡如的医室里挂了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医生是非常配称的。
我讲给汪曾祺听的故事,是当年患眼疾的从姓孩子亲口告诉我的。从师傅在高邮傅公桥下开了家理发店,店很小,店中只有他一个人。傅公桥离我家很近,我时常到他店里理发。从师傅身体硬朗,天天早晨打太极拳,虽年近七旬,然耳聪目明,记性特好。1986年秋汪曾祺回到高邮,我向他说起汪淡如过去为从师傅治疗眼疾的故事,他听得很仔细,说有时间,定也去找从师傅理一次发。我受从师傅之托,请汪曾祺为其理发店提写“傅公桥理发店”的店名,他沉思了一下,说这条路过去叫科甲巷,就给他写个“科甲巷口理发店”吧。从此,傅公桥下便有了一家“科甲巷口理发店”。
从师傅说,至今,高邮仍有不少人能记得他——汪先生,汪医生。
(金卫东摘自《扬子晚报》2017年1月16日)
汪家是高邮本地的望族,除在县城有百余间房,还在城内开有一家布店、一家米店和两爿药店,药店分别叫万全堂和保全堂,一在城中,一在城北。城北的药店是城里的老字号,柜台的台面不下有三寸厚,已被磨得光可鉴人。台面靠左的内角处是放置捣筒的所在,已见圆溜溜的一个洞——是捣筒捣药所致。店堂三面全是带有抽屉的药架,药架顶端一字摆放着许多青花小瓷坛,上贴蜡笺,有九一丹、大金黄散、七厘散、冰片等等,还有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汪淡如一年中难得到这爿药店来,全交由管事的了,也从不清查账目。只有每年开春,他才去一趟药店,按自己开出的药单,逐一称取配制眼药所需的药材。
汪淡如配制眼药极为讲究,他在汪家花园内独辟了一处专门配制眼药用的房子,每次配药虽不沐浴戒斋,但任何一道制剂过程都必亲手完成。眼科用药大多是散剂,俗说药面子,其中有许多贵重药:犀牛黄、珍珠、熊胆、麝香、冰片……一般人家的药店,是不舍得把这些贵重药材用足的。所谓“丸散膏丹,神仙难识”,任你是再有经验的药工也分辨不出真伪来。但汪淡如却是认真得很,不光药味齐全,剂量准确,还讲究非道地药材不用。有一年,他配制祖传“八宝"眼药,去药店未找到上好的珍珠,于是跟母亲协商,把母亲帽子上的珍珠取下来用以配药。
有一年夏天,城西有个姓从的穷人家孩子得了眼疾,双眼肿得跟桃子似的.眼珠通红,已难见物。家里大人用澡盆抬了来。汪淡如看了看孩子的双眼,搭了孩子左右手双脉,说:“不用急,我能看好。”便取出他自制的“八宝”眼药,用铜鼓把研得极细的眼药吹进眼里,嘱咐孩子的父亲回家捉两只大的活田螺,扣在孩子’的双目上,说田螺是凉性的,能拔孩子眼睛里的“火毒”,又送了一支鹅毛管装成的“八宝”眼药,让孩子的父亲带回去。当天,这孩子就能见光了:孩子告诉父亲,田螺扣在眼睛上,真凉快,真舒服,并惊诧道:“咦!天怎么是绿莹莹的呀?!"田螺死了孩子的眼睛好了。
汪淡如治病都是免費的。病家也会表点心意送来一些礼物,如鸡蛋、水果等。.乡下人看病,遇有困难,什么也拿不出,就让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有人问汪淡如:“你千嘛这么傻,哪有看病不收钱的?”汪淡如回道:“我若不给治,人家会受苦一辈子的。”
本地人都敬称汪淡如谓“汪善人”。善人,不仅指他免费为人医疾,还指他每年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拿出钱来,买二百担大米,接济附近的贫民,如草巷口、大淖河边船民、挑夫等。汪淡如一生工书画、篆刻,筝箫管笛无所不能,尤其胡琴拉得很好。善厨艺,常常亲自下厨做两三样佐酒的菜肴。汪淡如的医室里挂了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医生是非常配称的。
我讲给汪曾祺听的故事,是当年患眼疾的从姓孩子亲口告诉我的。从师傅在高邮傅公桥下开了家理发店,店很小,店中只有他一个人。傅公桥离我家很近,我时常到他店里理发。从师傅身体硬朗,天天早晨打太极拳,虽年近七旬,然耳聪目明,记性特好。1986年秋汪曾祺回到高邮,我向他说起汪淡如过去为从师傅治疗眼疾的故事,他听得很仔细,说有时间,定也去找从师傅理一次发。我受从师傅之托,请汪曾祺为其理发店提写“傅公桥理发店”的店名,他沉思了一下,说这条路过去叫科甲巷,就给他写个“科甲巷口理发店”吧。从此,傅公桥下便有了一家“科甲巷口理发店”。
从师傅说,至今,高邮仍有不少人能记得他——汪先生,汪医生。
(金卫东摘自《扬子晚报》2017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