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课堂生成 演绎不曾预设的精彩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怎样才能真正地兼顾这两者的平衡?下面这则案例是笔者在执教《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实录。
   (生)观看《雷雨》结局片段。
   师:曹禺被称为“刻画人心灵的戏剧大师”,《雷雨》是他学生时代的第一个艺术生命, 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名噪一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独特魅力。
   师:在预习案中有戏剧、曹禺和《雷雨》的相关介绍,下面请同学们向我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1)戏剧三要素;(2)戏剧语言;(3)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戏剧冲突。
   生答: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
   生答: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生答:主要矛盾冲突:周朴园——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师:不错,看来咱们同学预习得相当好。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速读文本并思考周鲁矛盾冲突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生默读文本。
   生答:相认前、相认后。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本来笔者认为这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偶遇——相认——冲突——缓和,但学生的划分也并不无道理,没有必要非得划分为四个阶段)
   生:没有。
   师:语言是戏剧的生命,黑格尔曾说:“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巴金老先生也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下面我们就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把握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先请同学自读情景一。
   情景一: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读得比较流畅,感情投入,也比较自然,但好像少了点少么。
   师: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戏剧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生:丰富的潜台词、个性化的语言、赋予动作性,没读出潜台词
   师:对,现在我请一位男生和我合作再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考虑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思考,讨论。
   一生答:他始乱终弃,这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残忍。
   另一生回答: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周朴园并非那么绝情,他是一个有那么点温情的人,他对侍萍还有怀念。
   师:为什么这么说?
   一生答:他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这说明当时抛弃鲁侍萍的可能是他的家人,他是后来得到的消息,所以又去河边找,他对这件事情也是无奈的,他也是受害者。并且当得知鲁侍萍“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在学校里伺候人”时,他还问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这说明他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
   师:好,越来越深入了(最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戏剧语言品味揣摩,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但学生的分析争论正在“点”上,并且同学们的热情也很高,所以尊重学生的发言,放弃最初的设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当听说鲁侍萍现在还活着,周朴园惊愕地问道“什么?”吃惊而发愣,按理说他之前那么想念鲁侍萍,这时应欣喜若狂才对,但他却因其活着而害怕,虚伪本性已显露,并且他得知鲁侍萍就在此地,他却不想见她,说明了他的薄情寡义,可见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感情也是假的。
   师点头:这位同学说的也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一生答:周朴园一直保留旧雨衣,侍萍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一直保留家中的一切侍萍喜欢的摆设,一直保留关窗的习惯,记住侍萍的生日,桌上还放着侍萍的照片,多次向人打听,特地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并且坚持了三十年,这足以说明他是爱着侍萍的,是真心的怀念侍萍,否则他这三十年装得也太累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都是从文本中找到的证据,证明周朴园对鲁侍萍是有感情的,是真心怀念鲁侍萍的。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他所列举的证据是两人相认后部分中的,那么刚才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假的,感情也是假的的同学又是怎样认为的呢?当然咱们也可以参照第二部分,(此时此刻,学生们的讨论已完全打乱了笔者原本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分析已过渡到情景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后,并且他们现在在争论笔者后面的一个设计“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他对她的怀念到底是不是真的?”)
   一生答: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忽然严厉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说明周朴园根本就不想再见到鲁侍萍,这充分暴露了他之前所做的一切的虚伪,他对眼前的侍萍软硬兼施,并且很冷酷无情和决绝,他是那么地自私残酷,虚伪奸诈,怎么可能对一个女仆有真感情呢?
   生鼓掌,气氛热烈。
   师:刚才同学分析周朴园撕掉了温情的面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是怎样表现的?请阅读课文,用笔标出,他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刚才学生的回答的部分中,潜台词运用得较明显,及时把握住,引导学生分析,从而把握人物形象。)
   生答: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敲诈我。
   生答: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是不是鲁贵指使你来的?
   师:好,同学们分析了周朴园真实的内心,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酝酿一下,待会咱们分角色朗读。
   生读。
   生鼓掌。
   师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争论了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对鲁侍萍是否真的有感情,都很有道理 ,现在老师要问同学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周朴园 ,你会怎样?(学生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说得对,但是笔者知道,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不能像以前那样简单化,《雷雨》大半个世纪能够在舞台上历久不衰,正是因为其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推动了课堂动态的不断生成。)
   生议论纷纷。
   一生答: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被家庭拆散他也无奈痛苦。周朴园怀念侍萍也是有根据的,他后来的妻子繁漪桀骜不驯,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更何况她是一个死去了的人,她对他没有任何的威胁。如果我是周朴园,当这个人找来时,我首先是感受到了危险,我担心我的名声、社会地位,家庭秩序……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因此在执教本课时应关注三点。
   第一,及时调整预设 根据学生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发展的分析,及时将自己之前预设的“偶遇——相认——冲突——缓和”4阶段重新设定为学生理解的“相认前、相认后”。学生这一划分并不无道理,简单明了,并且方便他们理解,节约课堂时间。根据课堂动态生成,主动调节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当学生热衷于争论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感情,他对她的怀念到底是不是真的时,应及时将此环节上调,这样就保护了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新的灵感。
   第二,及时抓住课堂有效生成 当学生分析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所说的话时,应及时抓住这一有效信息,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潜台词,从而完成了之前的教学预设。
   第三,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创造生成。让学生思考,如果他是周朴园会如何,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赏析人物,推动了课堂动态的不断生成。
   注:该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子课题“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辩证关系研究”(编号为SD02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三高级中学(266112)
其他文献
教学方法,即“怎么教”和“怎么学”,其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颁行后,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拓展教学、在教师作为首席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等。这些方法对于凸显语文学科的教学特色、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世上没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具体实践时,使用不当,甚至走向反面,进而
<正>1熵概念与熵理论的涵义熵是一个不断被深化与泛化的概念,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它起源于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1865年构造的热力学系统平衡态的一个状态函数δS=δQ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学生与环境的对话,在此种对话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教授,而是组织“应答性学习环境”,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活跃的、自主的学习的环境。教师在这种对话中充当的是资源组织者的角色。而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应答性学习环境。比如,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校外的各种文化古迹、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博物馆、文化宫、展览馆、音像制品等,还有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都是可资利用的环境资源。教师如何组织这些形
教学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习题,但是有些习题的参数出现了不合理现象.究其原因是编题者对题目本身或题目隐含的参数没有考虑充分.题目参数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会让学生很纠结,为了减
一、问题的提出    “婚”字本作“昏”,“女”字旁后出。“昏”、“婚”是一对古今字。现在我们看到古“昏”字。马上会想到是“黄昏”的意思。《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冥也。从日氏省;氏者,下也。”冥者。幽也。幽暗的意思。所以“昏”指太阳落山以后天色幽暗的样子。意义有别于古汉语中表示黄昏的“莫”,即“暮”字。段玉裁“杳”字下注日:“莫为日且冥。杳为全冥也。”明确地分别太阳将要落下时为“暮”。就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