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求教师与课改一道成长,这对提高新教材的使用效果具有促进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突出教师主体。树立课改理念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突出教师主体,必须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用清晰的理念来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强化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上,使教师在观念与行动上有根本的转变。同时,可适时开展一些技能培训与竞赛活动,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利用案例形式分析问题所在的差距,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拟订改进教学方面的计划与措施,进行合作研究,进一步促进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教学创新,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与研究水平。
二、探究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的探索过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深入。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认真读书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己也要读书、学习、提高,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何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成长”,每位课改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答案,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要主动带着问题与思考寻求帮助,有目的听课、评课、讨论,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通过对课堂实例的分析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地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帮助、专家解惑,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通过行动研究,教师及时转变角色,变革等行为,做教材研究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改革者、课程的开发者,自觉调整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方位提升素养,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三、实施校本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因此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每位教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与全新的课改理念、观念进行剖析,在这个行动研究中。教师常常会思考、反省、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将进行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的多元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流程,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树立“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乐于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平台,善教乐教,关心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的共享乐园;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教学,善于用眼神、语调、手势表达对学生的爱心和期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压”为“导”,变“学”为“思”,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于新课改理念的需要,真正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创设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四、提升教师素养。发展教师能力
多年来,学校仅仅被理解为学生的发展场所,教师的发展长期被忽视。因此,传统的教研活动更多的内容是教材教法的浅层研究和考试测验的讨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少关注;而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确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校教研组织和活动必须把教师专业文化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因为真正的教研活动必须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加强自我教育,主动抓住利于自己成长的这一“天赐”良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新课改关注学生品德的发展,关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的调整,关注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关注教学行为方式的变更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渗透,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应用意识、综合意识、环境意识与鲜明个性的形成,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以及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此次新课改的主旋律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情緒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关注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其同成长,让师生“双向成才”。
一、突出教师主体。树立课改理念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突出教师主体,必须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用清晰的理念来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强化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上,使教师在观念与行动上有根本的转变。同时,可适时开展一些技能培训与竞赛活动,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利用案例形式分析问题所在的差距,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感悟,拟订改进教学方面的计划与措施,进行合作研究,进一步促进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教学创新,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与研究水平。
二、探究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的探索过程,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深入。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认真读书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己也要读书、学习、提高,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何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成长”,每位课改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答案,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要主动带着问题与思考寻求帮助,有目的听课、评课、讨论,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通过对课堂实例的分析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地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帮助、专家解惑,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通过行动研究,教师及时转变角色,变革等行为,做教材研究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改革者、课程的开发者,自觉调整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方位提升素养,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三、实施校本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因此要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每位教师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与全新的课改理念、观念进行剖析,在这个行动研究中。教师常常会思考、反省、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将进行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学行为,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之中,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的多元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流程,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树立“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乐于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平台,善教乐教,关心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的共享乐园;把微笑带进课堂,用微笑教学,善于用眼神、语调、手势表达对学生的爱心和期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压”为“导”,变“学”为“思”,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于新课改理念的需要,真正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创设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四、提升教师素养。发展教师能力
多年来,学校仅仅被理解为学生的发展场所,教师的发展长期被忽视。因此,传统的教研活动更多的内容是教材教法的浅层研究和考试测验的讨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少关注;而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确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校教研组织和活动必须把教师专业文化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因为真正的教研活动必须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加强自我教育,主动抓住利于自己成长的这一“天赐”良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新课改关注学生品德的发展,关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的调整,关注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关注教学行为方式的变更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渗透,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应用意识、综合意识、环境意识与鲜明个性的形成,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以及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此次新课改的主旋律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关注学生的情緒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学校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关注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与其同成长,让师生“双向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