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来自动化概念以深入人心,同时中国的高铁技术也蒸蒸日上。本文主要就如何把自动化与动车的调度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动车调度的自动控制,以减少人员与资源的浪费,并提高调度效率。本文主要假想了六个城市之间的铁路联通情况,并分六种情况讨论突发状况下,应实行怎样的调度,最后以程序框图的形式实现动车调度的自动化控制。
关键词:自动控制;节点;路径;全局最优
一、绪论
自动控制是研究控制方法的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控制理论的完善,自动控制理论已经应用到了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等众多领域。在电路系统中,通过负温度系数材料,实现反向温度补偿,就是自动控制学应用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连续时间系统中,基于对输出的闭环反馈控制,可以实现对信号的稳定持续跟踪,在离散时间系统中,通过对序列规律的提取和训练,得到控制函数,可以实现序列去噪,数据平滑等,自动控制在信息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从物理角度上来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是输入信号在系统输出端的响应变化情况;从数学角度上来看,研究的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研究的是信息的提取、调制解调、信号变换、输出控制等问题。
自动控制的概念随着学科交叉也在扩大使用范围,如通过提前投放货币,可以实现t时间后的对抗通缩,货币收紧,一致通胀的效果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这都是控制原理的应用,在社会学方面,通过调研提前制定人口生于政策,也是控制理论的范畴。已发展出的交叉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
典型的控制系统形如图1:
其中Si与So分别为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图1中输出信号通过反馈函数转换后与输入信号相减,其差进入控制环路,输出从控制换中取出,这样实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信号的关联,通过灵活设计控制环中的函数,可以实现多种反馈响应。
以下以动车车辆调度为例,说明控制原理在交通运输中的实现机制:
二、问题提出
假想有六个城市形成了六凸多边形,车站位于凸多边形的顶点,需要考虑正常调度,以及道路出现异常时的非常规调度方式,如图2中所示方式排列,现在将以铁路调度员的身份设计若干程序,以实现对列车的自动化控制,以减少人员的浪费以及经济的浪费。地图如下:
顶点元素集合为(A,B,C,D,E,F),其中无优先级差异,各站存在互易性,即AD=DA,etc。设计的原则,按照优先级分别是,全局最优,部分最优,本地最优;
即优先满足受影响的整个系统调度的时间最短,其次考虑受影响附近元素集合时间最短,最后考虑本地中转时间最短。
三、方案设计
情况一:全线路畅通,各线路列车运行正常,无突发事件。
按照路程最短原则,规划调度方案如下:
线路推荐:各路按照最短路线,如A站至D站,可以有两种方案,其一为A→F→E→D,其二为A→D按照箭头方向直接从起点城市到达目的地城市,无需中转,及立即可达性。
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存在BE之间的交通占用情况,在(AD,BE)线路交叉口可能会发生两列车同时到达的情况。
解决方案:采用程序一,控制两条路径的时序,合理地规避两车同时到达交叉口的情况,减少人员的浪费。
情况二:DE线路检修维护(一条边不连通)
DA:客流量增加,应增加列车的使用量,以及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DB: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DC: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
DE:先由D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E地区。(由于从D到E走DC,CE距离要近些,所以规划DCE,不规划DAE,以路程经济型为原则)CE地区客流量增加,需增加列车使用量和维修人员投入量)
DF: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情况三:DF线路检修维护(内部一条对角线不连通)
DA: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由于从D到F走DC,CF距离要近些,所以推荐DCF,不推荐DAF,所以DAF不受影响)。
DB: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DC:客流量增加,应增加列车的使用量,以及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DE: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DF:先由D转到E地区,再由E地区轉到F地区。(由于从D到F走DE,EF距离要近些,所以规划DEF,不规划DAF。DC,CF地区客流量增加,需增加列车使用量和维修人员投入量)。
情况四:BD由于线路过长且在山区,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先由于BD线路检修,BD 线路停止运行。
DA:按原线路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DC按原线路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DB:(1)先由D转到E地区,再由E地区转到B地区。
(2)先由D 地区转到F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B地区。(由于人流量较大,为保证安全,列车投入量不能过多,所以推荐两条线路,各分散客流量)。
发现的问题:由于DE和AF,DF和AF,DE与DF和AC都有交叉点,DE,DF客流量增加提高的两线路火车相遇的概率。
解决方案:由于DE,DF客流量的增加,为使检修BD线路的影响降到最小,DE,DF,线路的列车应尽量采用不停车不减速运行,以加快发车频率。这里程序一已不适用,启用程序二(见附录)。
DE: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DF: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情况五:如图3。D地区处于山区,现在正是雨季,D地区由于连日暴雨,爆发泥石流,将E’’D,O’’D,F’’D冲断,其他铁路正常运行未受影响。 线路规划:D到A: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由于道路实际存量减少,剩余完好路段的运输密度增大,道路的占用率提高,以为由于以上三条线路的瘫痪,DA,DC线路客流量增加,需加大列车的使用量。
D到C: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但要增加列车的使用量,以为由于以上三条线路的瘫痪,DA,DC线路客流量增加,需加大列车的使用量。
D到F:(1)先由D转到A地区,再由A地区转到F地区。
(2)先由D 地区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F地区。(根据路网实际时段使用强度动态调整,在路网承受极限下回退一定安全余量,对当前密度超过预设门限的支路进行分流)
发现的问题:由于三条线路的瘫痪,导致AF,CE的客流量剧增,而AF,CE本就为交叉线路,原本按照程序一运行,现客流量增多,导致两线路火车相遇的概率增加。
解决方案:为不影响旅速,可经两地区相关部门商量,在特定的时间点,以特定的速率各自发车,中途不停顿,以保证旅速。并加大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D到E:(1)先由D转到A地区,再由A地区转到E地区。
(2)先由D 地区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E地区。(DE通过中间节点的可达性又多种方案,考虑原则分别为:全局时间最小,转换支路总距离最小,单节支路路网强度不超门限,通过以上三原则进行规划)
发现的问题:由于三条线路的瘫痪,导致AF,CE的客流量剧增,而AF,CE本就为交叉线路,原本按照线程序一运行,现客流量增多,导致两线路火车相遇的概率增加。
解决方案:为不影响旅速,可经两地区相关部门商量,在特定的时间点,以特定的时间序列发车,规划正常行驶到站点进行避让,以保证路网利用效率。并加大检修人员的巡检力度。
D到B:先由D转到A地区,再由A地区转到B地区。
先由D 地区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B地区。(通过规划历经支路最少为原則,同时考虑全局时间最优)(AB,CB,间客流量增大,也需增加列车的使用量。
情况六:AC线路瘫痪
AB: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AC:(1)先由A转到E地区,再由E地区转到C地区。
(2)先由A 地区转到F地区,再由F地区转到C地区。(列车流量密度较大,综合考虑,列车投放量不能增加过多,所以推荐两条线路,各分散客流量)
发现问题:AD线路的瘫痪导致AF,EC的客流量剧增,而AF,EC本就为交叉线路,原本按照程序一运行,先客流量增加,两条线路相遇的几率增大。
解决方案:为不影响旅速,可经两地区相关部门商量,在特定的时间点,以特定的速率各自发车,中途不停顿,以保证旅速。并加大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AD: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AE: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AF: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附录:
假设列车平均速度为200km/h,列车长为200m。各个站点附有雷达测速测距装置,当列车靠近站点时,雷达装置启动。
如突发情况发生,发生情况的站点,向总指挥处发送应急信号。
程序一:设L1为A列车距站点的距离,L2为B列车距站点的距离(单位:km)
x=加速,y=减速
程序二:设L1为A列车距站点的距离,L2为B流程图A列车距站点的距离(单位:km)
以M表示各线路的客流量增加量
x=加速,y=减速,S=停车,R=原速前进
总程序:(1)无应急信号则按照情况一执行。
(2)收到DE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二执行。
(3)收到DF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三执行。
(4)收到BD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四执行。
(5)同时受到BD,DF,DE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五执行。
(6)收到AC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六执行。
(各应急信号可叠加,处理方式可叠加)
参考文献:
[1]姜军红,李一凡,黄莎白.轻轨交通调度监控系统的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1,18(6):49-52.
[2]郭尚辉.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关键岗位联动培训仿真系统的研发与实践[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5(3):6-9.
[3]李为为.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智能集成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4]周鸣岐,徐军.控制系统故障诊断[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0,8(3):5-8.
[5]王国军,陈松乔.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综述[J].微型机与应用,2000,19(6):4-7.
关键词:自动控制;节点;路径;全局最优
一、绪论
自动控制是研究控制方法的科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控制理论的完善,自动控制理论已经应用到了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等众多领域。在电路系统中,通过负温度系数材料,实现反向温度补偿,就是自动控制学应用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连续时间系统中,基于对输出的闭环反馈控制,可以实现对信号的稳定持续跟踪,在离散时间系统中,通过对序列规律的提取和训练,得到控制函数,可以实现序列去噪,数据平滑等,自动控制在信息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从物理角度上来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是输入信号在系统输出端的响应变化情况;从数学角度上来看,研究的是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研究的是信息的提取、调制解调、信号变换、输出控制等问题。
自动控制的概念随着学科交叉也在扩大使用范围,如通过提前投放货币,可以实现t时间后的对抗通缩,货币收紧,一致通胀的效果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这都是控制原理的应用,在社会学方面,通过调研提前制定人口生于政策,也是控制理论的范畴。已发展出的交叉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和经济控制论。
典型的控制系统形如图1:
其中Si与So分别为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图1中输出信号通过反馈函数转换后与输入信号相减,其差进入控制环路,输出从控制换中取出,这样实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信号的关联,通过灵活设计控制环中的函数,可以实现多种反馈响应。
以下以动车车辆调度为例,说明控制原理在交通运输中的实现机制:
二、问题提出
假想有六个城市形成了六凸多边形,车站位于凸多边形的顶点,需要考虑正常调度,以及道路出现异常时的非常规调度方式,如图2中所示方式排列,现在将以铁路调度员的身份设计若干程序,以实现对列车的自动化控制,以减少人员的浪费以及经济的浪费。地图如下:
顶点元素集合为(A,B,C,D,E,F),其中无优先级差异,各站存在互易性,即AD=DA,etc。设计的原则,按照优先级分别是,全局最优,部分最优,本地最优;
即优先满足受影响的整个系统调度的时间最短,其次考虑受影响附近元素集合时间最短,最后考虑本地中转时间最短。
三、方案设计
情况一:全线路畅通,各线路列车运行正常,无突发事件。
按照路程最短原则,规划调度方案如下:
线路推荐:各路按照最短路线,如A站至D站,可以有两种方案,其一为A→F→E→D,其二为A→D按照箭头方向直接从起点城市到达目的地城市,无需中转,及立即可达性。
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存在BE之间的交通占用情况,在(AD,BE)线路交叉口可能会发生两列车同时到达的情况。
解决方案:采用程序一,控制两条路径的时序,合理地规避两车同时到达交叉口的情况,减少人员的浪费。
情况二:DE线路检修维护(一条边不连通)
DA:客流量增加,应增加列车的使用量,以及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DB: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DC: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
DE:先由D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E地区。(由于从D到E走DC,CE距离要近些,所以规划DCE,不规划DAE,以路程经济型为原则)CE地区客流量增加,需增加列车使用量和维修人员投入量)
DF: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情况三:DF线路检修维护(内部一条对角线不连通)
DA: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由于从D到F走DC,CF距离要近些,所以推荐DCF,不推荐DAF,所以DAF不受影响)。
DB: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DC:客流量增加,应增加列车的使用量,以及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DE: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DF:先由D转到E地区,再由E地区轉到F地区。(由于从D到F走DE,EF距离要近些,所以规划DEF,不规划DAF。DC,CF地区客流量增加,需增加列车使用量和维修人员投入量)。
情况四:BD由于线路过长且在山区,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先由于BD线路检修,BD 线路停止运行。
DA:按原线路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DC按原线路正常运行不受影响。
DB:(1)先由D转到E地区,再由E地区转到B地区。
(2)先由D 地区转到F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B地区。(由于人流量较大,为保证安全,列车投入量不能过多,所以推荐两条线路,各分散客流量)。
发现的问题:由于DE和AF,DF和AF,DE与DF和AC都有交叉点,DE,DF客流量增加提高的两线路火车相遇的概率。
解决方案:由于DE,DF客流量的增加,为使检修BD线路的影响降到最小,DE,DF,线路的列车应尽量采用不停车不减速运行,以加快发车频率。这里程序一已不适用,启用程序二(见附录)。
DE: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DF: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情况五:如图3。D地区处于山区,现在正是雨季,D地区由于连日暴雨,爆发泥石流,将E’’D,O’’D,F’’D冲断,其他铁路正常运行未受影响。 线路规划:D到A: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由于道路实际存量减少,剩余完好路段的运输密度增大,道路的占用率提高,以为由于以上三条线路的瘫痪,DA,DC线路客流量增加,需加大列车的使用量。
D到C: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但要增加列车的使用量,以为由于以上三条线路的瘫痪,DA,DC线路客流量增加,需加大列车的使用量。
D到F:(1)先由D转到A地区,再由A地区转到F地区。
(2)先由D 地区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F地区。(根据路网实际时段使用强度动态调整,在路网承受极限下回退一定安全余量,对当前密度超过预设门限的支路进行分流)
发现的问题:由于三条线路的瘫痪,导致AF,CE的客流量剧增,而AF,CE本就为交叉线路,原本按照程序一运行,现客流量增多,导致两线路火车相遇的概率增加。
解决方案:为不影响旅速,可经两地区相关部门商量,在特定的时间点,以特定的速率各自发车,中途不停顿,以保证旅速。并加大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D到E:(1)先由D转到A地区,再由A地区转到E地区。
(2)先由D 地区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E地区。(DE通过中间节点的可达性又多种方案,考虑原则分别为:全局时间最小,转换支路总距离最小,单节支路路网强度不超门限,通过以上三原则进行规划)
发现的问题:由于三条线路的瘫痪,导致AF,CE的客流量剧增,而AF,CE本就为交叉线路,原本按照线程序一运行,现客流量增多,导致两线路火车相遇的概率增加。
解决方案:为不影响旅速,可经两地区相关部门商量,在特定的时间点,以特定的时间序列发车,规划正常行驶到站点进行避让,以保证路网利用效率。并加大检修人员的巡检力度。
D到B:先由D转到A地区,再由A地区转到B地区。
先由D 地区转到C地区,再由C地区转到B地区。(通过规划历经支路最少为原則,同时考虑全局时间最优)(AB,CB,间客流量增大,也需增加列车的使用量。
情况六:AC线路瘫痪
AB: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AC:(1)先由A转到E地区,再由E地区转到C地区。
(2)先由A 地区转到F地区,再由F地区转到C地区。(列车流量密度较大,综合考虑,列车投放量不能增加过多,所以推荐两条线路,各分散客流量)
发现问题:AD线路的瘫痪导致AF,EC的客流量剧增,而AF,EC本就为交叉线路,原本按照程序一运行,先客流量增加,两条线路相遇的几率增大。
解决方案:为不影响旅速,可经两地区相关部门商量,在特定的时间点,以特定的速率各自发车,中途不停顿,以保证旅速。并加大检修人员的投入量。
AD:不受影响,按照原线路正常运行,无需增加。
AE: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AF:由于客流量的增多,需要增加列车的投入量,以及检修人员的使用量。
附录:
假设列车平均速度为200km/h,列车长为200m。各个站点附有雷达测速测距装置,当列车靠近站点时,雷达装置启动。
如突发情况发生,发生情况的站点,向总指挥处发送应急信号。
程序一:设L1为A列车距站点的距离,L2为B列车距站点的距离(单位:km)
x=加速,y=减速
程序二:设L1为A列车距站点的距离,L2为B流程图A列车距站点的距离(单位:km)
以M表示各线路的客流量增加量
x=加速,y=减速,S=停车,R=原速前进
总程序:(1)无应急信号则按照情况一执行。
(2)收到DE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二执行。
(3)收到DF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三执行。
(4)收到BD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四执行。
(5)同时受到BD,DF,DE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五执行。
(6)收到AC处的应急信号,按情况六执行。
(各应急信号可叠加,处理方式可叠加)
参考文献:
[1]姜军红,李一凡,黄莎白.轻轨交通调度监控系统的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1,18(6):49-52.
[2]郭尚辉.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关键岗位联动培训仿真系统的研发与实践[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5(3):6-9.
[3]李为为.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智能集成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4]周鸣岐,徐军.控制系统故障诊断[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0,8(3):5-8.
[5]王国军,陈松乔.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综述[J].微型机与应用,2000,1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