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并分层推进的过程。教师应从“层层递进阶梯式”和“因材施教阶梯式”的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入手,使学生勇攀英语高峰,最终达到英语写作高水平。
【关键词】阶梯式 因材施教
所谓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就是 “层层递进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和“因材施教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
一、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意义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综合技能,从单词到语法,从造句到篇章,都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大多数英语教师从小学五、六年级才开始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可我认为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过程,即“层层递进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和“因材施教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
二、层层递进阶梯式,渐入佳境
1.第一阶梯——词句过关。英语写作最基本是词句。因此,单词必先过关。教师可通过听写、游戏、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使学生巧记活用单词,为写好句子打好基础。同时,适当地教学一些教材以外的常用简单词句,并鼓励学生从阅读文章或日常生活中,多学习课外单词,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在句型方面,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句型,通过各类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句子的用法,如课前师生对话,每天天气预报,每天背一背 等,引导学生多背诵课文,多阅读经典,多记忆好词好句,增强英语语感,形成英语思维。在教学中归纳整合学过的分散的知识,如哪些句子是描写人的,哪些是描写景物的,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整理,记好笔记,并让学生定期复习。此外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加大语言输入量。这样,学生写作文就能运用自如了。
2.第二阶梯——模仿范文。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所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有限,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老鼠拉龟”无从下手,即便东拼西凑成一篇短文,也难避免拼错单词和语法错误。所以,优秀范文对初学英语写作是相当有必要的。模仿范文是英语写作入门的必经阶段。正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推介几本优秀英语作文集让学生日常阅读。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次写作主题,自己执笔写“下水文”给学生提供参照,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迪。
3.第三阶梯——标新立异。三四年级写作内容主要是固定操练。而五六年级的写作内容主要是思想表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素材,如改写对话为短文、仿写课文、续写课文、看图写话、命题写话等等,启发学生多观察、善想象、常比较、谈感悟等,引导学生把所感所想写下来,并修正、补充、发展零星的思想片段,将凌乱的思想系统化、完整化与逻辑化。教师还要注意体现写作任务的趣味性、真实性原则。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的写作任务,如布置学生设计谜语、手抄报、续写故事、制作贺片、活动计划、课程表等等。这样,把写作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乐于写作。
三、因材施教阶梯式,对症下药
1.拟定阶梯层次类别。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来分为三个阶梯,第一层阶梯为“平地”,第二层为“中层”,第三层为“高层”。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因材施教阶梯教学法的目的,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保护好“平地”层次学生的心灵,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师爱。
2.因材施教课堂。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中层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堂辅导兼顾优差两头,努力为“平地层”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对“高层”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写作,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对“中层”,则实行精讲精练,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平地层”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第一、二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遵循“低起点,小步走,常巩固,多鼓励”的原则。
3.因材施教作业。教师要因材施教地给各层次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相同作文题。例如在五年级指导写“My Father”一文时,要求第一层学生会模仿例文,第二层学生能在正确运用学过的句子完成作文,第二层学生要正确运用学过及课外的知识创新地完成作文。这样三层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激励跨梯。当学生分层达标并巩固了基础、发展和提高了运用能力,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跨梯作文等,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要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要订出新的目标,使学生有更高、更强的奋斗目标,促使其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只要通过长期循序渐进地进行“层层递进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并进行“因材施教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学生一定能勇攀英语高峰,达到英语写作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蒋建华.对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6).
【关键词】阶梯式 因材施教
所谓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就是 “层层递进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和“因材施教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
一、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意义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综合技能,从单词到语法,从造句到篇章,都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大多数英语教师从小学五、六年级才开始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可我认为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双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过程,即“层层递进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和“因材施教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
二、层层递进阶梯式,渐入佳境
1.第一阶梯——词句过关。英语写作最基本是词句。因此,单词必先过关。教师可通过听写、游戏、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使学生巧记活用单词,为写好句子打好基础。同时,适当地教学一些教材以外的常用简单词句,并鼓励学生从阅读文章或日常生活中,多学习课外单词,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在句型方面,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句型,通过各类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句子的用法,如课前师生对话,每天天气预报,每天背一背 等,引导学生多背诵课文,多阅读经典,多记忆好词好句,增强英语语感,形成英语思维。在教学中归纳整合学过的分散的知识,如哪些句子是描写人的,哪些是描写景物的,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整理,记好笔记,并让学生定期复习。此外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加大语言输入量。这样,学生写作文就能运用自如了。
2.第二阶梯——模仿范文。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所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有限,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老鼠拉龟”无从下手,即便东拼西凑成一篇短文,也难避免拼错单词和语法错误。所以,优秀范文对初学英语写作是相当有必要的。模仿范文是英语写作入门的必经阶段。正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推介几本优秀英语作文集让学生日常阅读。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每次写作主题,自己执笔写“下水文”给学生提供参照,为学生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启迪。
3.第三阶梯——标新立异。三四年级写作内容主要是固定操练。而五六年级的写作内容主要是思想表达。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素材,如改写对话为短文、仿写课文、续写课文、看图写话、命题写话等等,启发学生多观察、善想象、常比较、谈感悟等,引导学生把所感所想写下来,并修正、补充、发展零星的思想片段,将凌乱的思想系统化、完整化与逻辑化。教师还要注意体现写作任务的趣味性、真实性原则。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的写作任务,如布置学生设计谜语、手抄报、续写故事、制作贺片、活动计划、课程表等等。这样,把写作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乐于写作。
三、因材施教阶梯式,对症下药
1.拟定阶梯层次类别。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来分为三个阶梯,第一层阶梯为“平地”,第二层为“中层”,第三层为“高层”。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因材施教阶梯教学法的目的,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同时要保护好“平地”层次学生的心灵,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师爱。
2.因材施教课堂。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中层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堂辅导兼顾优差两头,努力为“平地层”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对“高层”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写作,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对“中层”,则实行精讲精练,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平地层”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第一、二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遵循“低起点,小步走,常巩固,多鼓励”的原则。
3.因材施教作业。教师要因材施教地给各层次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相同作文题。例如在五年级指导写“My Father”一文时,要求第一层学生会模仿例文,第二层学生能在正确运用学过的句子完成作文,第二层学生要正确运用学过及课外的知识创新地完成作文。这样三层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激励跨梯。当学生分层达标并巩固了基础、发展和提高了运用能力,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跨梯作文等,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要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并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要订出新的目标,使学生有更高、更强的奋斗目标,促使其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只要通过长期循序渐进地进行“层层递进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并进行“因材施教阶梯式”英语写作指导,学生一定能勇攀英语高峰,达到英语写作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蒋建华.对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