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宗是广东绘画史上第一个有画迹传世的画家。关于他的生平、画迹历来知之甚少,更遑论深入细致的研究。笔者自去年以来直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做访问研究。在此期间,搜集到不少颜宗资料,现结合其传世作品,对其展开进步探讨:
一、颜宗生平及画迹
颜宗生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约卒于天顺三年(1459),年六十余,字学渊,广东南海人,明永乐二十年(1423)举人,天顺元年(1457)升兵部车驾司主事,天顺三年(1459)署兵部员外郎,因奔母丧,卒于途中。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前人并无详细记载。时人陈琏有首诗是专门为他写的,诗题曰《寿萱堂为颜宗赋》,诗曰:“堂上慈亲双鬓皤,阶前萱草青如莎。根荄阅历岁年久,花萼沾濡雨露多。游子承恩到家早,膝下称觞莱衣好。寸心难以报春晖,愿萱与亲长不老。”据此可知颜宗是一个孝子,这在古代,是为政者必备的美德。
颜宗曾出任福建邵武知县。作为一个芝麻官,他首先是位深受老百姓拥戴的好官,史书记载其“为政平易恺悌,以救荒为先”,且善断狱,因而深得民戴。虽然如此,但真正使其扬名于后世的,还是其独特的画艺。他特别擅长画山水,开始学元代的黄公望,山石以雄浑见胜;后来则师法宋代的李成、郭熙,大凡烟云变灭、树木萧森、飞流危栈、峰峦秀拔,无不精深独到,吐自胸中。所以其画风,更多的是来自于宋人的风貌。
颜宗的郡望及活动区域均在典型的南方地区(广东、福建),史书并无他去过北方的记录。但他却能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画中,说明其根源更多是来自北派山水而非造化。他所写之山水多为平远景色,极尽潇洒清旷之致,苍浑健劲,独具一格。他对于山水、人物、虫鱼、鸟兽几乎无所不能,与他同时的人对他有“勾勒不多而形极层叠,皴擦甚少而骨杆自坚”的赞语,后学林良也感叹说:“颜老天趣,不可及也”。说明他的画更多地表现出 种艺术个性,这不是一般画匠可以达到的。美国学者高居翰认为颜宗的画“完全是折衷之作,糅合了李郭及马夏的传统”,“很明显,画家在追慕旧法”,从颜宗传世作品中可看出高氏所言极是。
颜宗是广东绘画史上最早有画迹传世的画家。他的作品目前可以肯定为其真迹的,仅有件《湖山平远图》卷。该卷为绢本设色,纵30.5厘米、横512厘米。卷首钤朱文方印“畏斋”,卷尾款署“南海颜宗写湖山平远图”,并钤朱文方印“颜宗”及白文方印“学渊”。
从画面看,所画景致并非作者长期生活的珠江流域一带的风光,更像是来自于北方河谷、山川及相连的原野景色。画面烟波浩淼,一泻千里。画端二骑者与童子行于林中,远处华屋、宝塔半遮半隐于云雾中;苍松虬劲,山石如卷云。平原上,犁者、锄者各司其事,一派乡间繁忙景象。卷中平畴沃野,极目于万里之外如在咫尺,且层峦浅嶂,寒鹭飞鸦,有截流而渔者、有立于船头而罾者,更有云山藏古寺,游人悠然自得,陶然于景。其山,林木参差,薄雾祥云生紫气;其水,浩荡无边,时有浅山涌沧溟。全卷虽无高山乔岳峻岭之势,却有旷达深远之观。颜宗在画树木时不在枝节中用墨固,只点上一堆点,树身用淡墨拖抹,用焦墨画古树枯枝,枝干纵横如“蟹爪”形,在平淡中显示出挺拔,雄奇之态。从画法上看,乃典型的宋人笔意。如果我们将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窠石平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与此画相比,自然就会发现无论在构图、笔墨,还是在意境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颜宗不像当时的其他画家一样,一味地模仿马、夏,而是在流风之外另辟蹊径,使郭熙一路的风格得到传承。
卷末有明景泰年问陈敬宗于景泰二年(1 451)正月题写的行书《湖山平远图记》。按,陈敬宗(1377—1459),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休乐老人,浙江慈谿人,永乐二年(1404)与李时勉同举进士,历官选庶吉士、刑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等,善诗文,尤工小楷,有晋人笔意,著有《澹然集》,《明史》有传。
陈语描述湖山平远图景色,并言“湖山平远图一卷,今地官主事颜宗所作”。据汪宗衍考证,地官为《周礼》六官之一,即后世之户部,而《广东通志》所载颜宗只做过兵部车驾司,这应该是陈敬宗久居江宁,涉笔偶误所致。该文在陈敬宗的《澹然先生集》中有载,其中刊本与写本有多达十处相异,现将其整理如次:写本
刊本“足以障隔”
“足障隔”“亦有平湖……”“又有平湖……”“波光云影之下”“波光云影之中”“鱼蟹之利”
“鱼虾之利”“怪奇伟丽之景”“旷达之景”“尺寸之间”
“咫尺之间”“怪奇伟丽之观”“旷达之观”“在乎眉睫之下”“在吾眉睫之下”“颜宗,南海人” “宗,南海人”“景泰二年正月之
无吉休乐老人记”
据此可校勘刻本之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段题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末尾明确注明书于“景泰二年”,乃刊本中所未有,亦可据此考证陈氏文章之年代。陈敬宗长期活动于南京,现在未有资料表明陈氏与颜宗有过交往,但从他为颜画题记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颜宗在当时应该享有一定的声誉,并且极有可能二人有过交游。
在陈敬宗题记之后,尚有清初黄时俊题写的七言绝句一首,诗曰:“隐约沙明宿雾开,依稀树断白云隈;水边人自陇头出,天际帆从山外来。”款署“涤烦生时俊书”,钤朱文小方印“黄时俊印”。该诗从另一角度写出了观《湖山平远图》之总体印象。
该卷之鉴藏印有朱文方印“宝爱日物”、“风雨楼”、“秋枚宝笈”和朱文长方印“契斋”、“荫堂”。据此可知此卷曾经邓秋枚所鉴藏。按,邓秋枚即邓实(1877—1951),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生于上海,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曾与黄宾虹起主编《美术丛书》,在学界影响甚大。
另外,在若波(黄般若)的一篇文章中,谈起在上海徐伯郊家中曾拜观此画,则此画后来流入《书画笔记》曾著录此画。后来该画随徐氏到了香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为抢救文物将其收购,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二、关于《江山胜览图》卷
在1998年,吞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得社会热心人士捐赠一卷署款为“颜宗”的山水图卷。该图亦为绢本设色,卷尾署款日“江山胜览图,宣德八年秋五羊颜宗为友人景升写于金陵读书处”,钤白文方印“五羊颜宗之印”和朱文方印“学渊”。署款之字迹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格均与《湖山平远图》相去甚远。从书风看,当为清代乾隆时代或以后所书,其印色与款之时代相当。但有意思的是,整幅画之构图、笔法均与《湖山平远图》卷有 神似之处。山为平远之景,树为蟹爪之枝,无论赋色、布景,还是意境、气韵,均与《湖山平远图》如出辙。从时代风格看,也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明显地传承郭熙的风格。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幅颜宗风格的明初山水画。拖尾尚有数家题跋,依次序分别为吴节、陈秋鸿、刘定之、卢祥和颜学渊五家。
对于这件极具艺术与文献价值的明初山水画精品,专家意见颇多分歧。关于此画是幅明画几乎没有多大异议,但对于是否是颜宗之画则有不同看法。早在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就将此画带往广州,与《湖山平远图》卷对比,两卷风格的相似性令人叹为观止,笔者有幸躬逢其事,对两卷作品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聆听不同专家的鉴定心得。时隔近十年后,笔者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做访问研究,在短暂的半年时间里,再次对《江山胜览图》仔细辨别、鉴赏,并对照《湖山平远图》反复研究、比较,并参阅海内外所藏同时期的其他山水画作品,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江山胜览图》应该是颜宗所画,但款为后添,拖尾之题跋也是后补上去。此乃一幅真画假款的范本。
我们鉴一定幅画,更多地应该注重画之本身笔性及艺术风格、时代风格等。此画之风格与《湖山平远图》纯属一个人笔性,如果肯定《湖山平远图》是颜宗所为,那确认《江山胜览图》是颜宗的笔迹是没有问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画虽然在构图及技法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并不意味着两画完全相同。首先,两画的尺幅相异,《江山胜览图》比《湖山平远图》长100多厘米;其次,构图之细部大相径庭,比如人物、山头、树丫、林舍,渔舟等等。均是徒俱外形相近而已,若细审之,则可见每一处均各具特色,或赋色,或人物之形态,或山势之布局等等,都存在着巧妙的不同,这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处。《江山胜览图》之构图要比《湖山平远图》略为稀疏,这是两画最明显的相异处,也是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地方。再者,两画技法上的雷同及构思的相似性,也正可说明出自同人之手。
其实,关于《江山胜览图》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款识问题。如果款识与《湖山平远图》 致的话,这件画的真实性是无庸置疑的。这就说明鉴定者已经认同该画之风格与《湖山平远图》是致的。至于假款之原因,有可能是卷尾残缺,原款识剥落,鉴藏者倩人补题;也有可能是作伪者将真款割去,接在假画之尾以充真画,而此画则另外补假款,以达到一画变两画的目的。这种书画作伪被称为“移山头”或“真画假题”,在书画作伪中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些其他特殊原因导致款识非颜宗所题,如代笔等。这需要有深入的材料作进一步的佐证。
至于拖尾后之“颜学渊”,与伪款之“颜宗”非同人笔迹,与《湖山平远图》的作者也非同一人笔迹,当为后人临摹颜宗所为。拖尾后之诸家题跋,也应当是后人临摹上去的。这些题跋当有原本,只是原本遗失或损坏,乃后之收藏者倩人所为。
当然,这种结论姑妄当为一家之言,尚需进一步得到其他资料的佐证(比如时人诗文、史志文献或寄希望于其他画迹的再发现等)。诚能是,则传世最早的广东绘画,可并驾有双矣。
一、颜宗生平及画迹
颜宗生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约卒于天顺三年(1459),年六十余,字学渊,广东南海人,明永乐二十年(1423)举人,天顺元年(1457)升兵部车驾司主事,天顺三年(1459)署兵部员外郎,因奔母丧,卒于途中。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前人并无详细记载。时人陈琏有首诗是专门为他写的,诗题曰《寿萱堂为颜宗赋》,诗曰:“堂上慈亲双鬓皤,阶前萱草青如莎。根荄阅历岁年久,花萼沾濡雨露多。游子承恩到家早,膝下称觞莱衣好。寸心难以报春晖,愿萱与亲长不老。”据此可知颜宗是一个孝子,这在古代,是为政者必备的美德。
颜宗曾出任福建邵武知县。作为一个芝麻官,他首先是位深受老百姓拥戴的好官,史书记载其“为政平易恺悌,以救荒为先”,且善断狱,因而深得民戴。虽然如此,但真正使其扬名于后世的,还是其独特的画艺。他特别擅长画山水,开始学元代的黄公望,山石以雄浑见胜;后来则师法宋代的李成、郭熙,大凡烟云变灭、树木萧森、飞流危栈、峰峦秀拔,无不精深独到,吐自胸中。所以其画风,更多的是来自于宋人的风貌。
颜宗的郡望及活动区域均在典型的南方地区(广东、福建),史书并无他去过北方的记录。但他却能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画中,说明其根源更多是来自北派山水而非造化。他所写之山水多为平远景色,极尽潇洒清旷之致,苍浑健劲,独具一格。他对于山水、人物、虫鱼、鸟兽几乎无所不能,与他同时的人对他有“勾勒不多而形极层叠,皴擦甚少而骨杆自坚”的赞语,后学林良也感叹说:“颜老天趣,不可及也”。说明他的画更多地表现出 种艺术个性,这不是一般画匠可以达到的。美国学者高居翰认为颜宗的画“完全是折衷之作,糅合了李郭及马夏的传统”,“很明显,画家在追慕旧法”,从颜宗传世作品中可看出高氏所言极是。
颜宗是广东绘画史上最早有画迹传世的画家。他的作品目前可以肯定为其真迹的,仅有件《湖山平远图》卷。该卷为绢本设色,纵30.5厘米、横512厘米。卷首钤朱文方印“畏斋”,卷尾款署“南海颜宗写湖山平远图”,并钤朱文方印“颜宗”及白文方印“学渊”。
从画面看,所画景致并非作者长期生活的珠江流域一带的风光,更像是来自于北方河谷、山川及相连的原野景色。画面烟波浩淼,一泻千里。画端二骑者与童子行于林中,远处华屋、宝塔半遮半隐于云雾中;苍松虬劲,山石如卷云。平原上,犁者、锄者各司其事,一派乡间繁忙景象。卷中平畴沃野,极目于万里之外如在咫尺,且层峦浅嶂,寒鹭飞鸦,有截流而渔者、有立于船头而罾者,更有云山藏古寺,游人悠然自得,陶然于景。其山,林木参差,薄雾祥云生紫气;其水,浩荡无边,时有浅山涌沧溟。全卷虽无高山乔岳峻岭之势,却有旷达深远之观。颜宗在画树木时不在枝节中用墨固,只点上一堆点,树身用淡墨拖抹,用焦墨画古树枯枝,枝干纵横如“蟹爪”形,在平淡中显示出挺拔,雄奇之态。从画法上看,乃典型的宋人笔意。如果我们将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窠石平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与此画相比,自然就会发现无论在构图、笔墨,还是在意境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颜宗不像当时的其他画家一样,一味地模仿马、夏,而是在流风之外另辟蹊径,使郭熙一路的风格得到传承。
卷末有明景泰年问陈敬宗于景泰二年(1 451)正月题写的行书《湖山平远图记》。按,陈敬宗(1377—1459),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休乐老人,浙江慈谿人,永乐二年(1404)与李时勉同举进士,历官选庶吉士、刑部主事、翰林院侍讲、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等,善诗文,尤工小楷,有晋人笔意,著有《澹然集》,《明史》有传。
陈语描述湖山平远图景色,并言“湖山平远图一卷,今地官主事颜宗所作”。据汪宗衍考证,地官为《周礼》六官之一,即后世之户部,而《广东通志》所载颜宗只做过兵部车驾司,这应该是陈敬宗久居江宁,涉笔偶误所致。该文在陈敬宗的《澹然先生集》中有载,其中刊本与写本有多达十处相异,现将其整理如次:写本
刊本“足以障隔”
“足障隔”“亦有平湖……”“又有平湖……”“波光云影之下”“波光云影之中”“鱼蟹之利”
“鱼虾之利”“怪奇伟丽之景”“旷达之景”“尺寸之间”
“咫尺之间”“怪奇伟丽之观”“旷达之观”“在乎眉睫之下”“在吾眉睫之下”“颜宗,南海人” “宗,南海人”“景泰二年正月之
无吉休乐老人记”
据此可校勘刻本之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段题记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末尾明确注明书于“景泰二年”,乃刊本中所未有,亦可据此考证陈氏文章之年代。陈敬宗长期活动于南京,现在未有资料表明陈氏与颜宗有过交往,但从他为颜画题记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颜宗在当时应该享有一定的声誉,并且极有可能二人有过交游。
在陈敬宗题记之后,尚有清初黄时俊题写的七言绝句一首,诗曰:“隐约沙明宿雾开,依稀树断白云隈;水边人自陇头出,天际帆从山外来。”款署“涤烦生时俊书”,钤朱文小方印“黄时俊印”。该诗从另一角度写出了观《湖山平远图》之总体印象。
该卷之鉴藏印有朱文方印“宝爱日物”、“风雨楼”、“秋枚宝笈”和朱文长方印“契斋”、“荫堂”。据此可知此卷曾经邓秋枚所鉴藏。按,邓秋枚即邓实(1877—1951),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生于上海,1905年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刊行《国粹学报》,曾与黄宾虹起主编《美术丛书》,在学界影响甚大。
另外,在若波(黄般若)的一篇文章中,谈起在上海徐伯郊家中曾拜观此画,则此画后来流入《书画笔记》曾著录此画。后来该画随徐氏到了香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为抢救文物将其收购,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二、关于《江山胜览图》卷
在1998年,吞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得社会热心人士捐赠一卷署款为“颜宗”的山水图卷。该图亦为绢本设色,卷尾署款日“江山胜览图,宣德八年秋五羊颜宗为友人景升写于金陵读书处”,钤白文方印“五羊颜宗之印”和朱文方印“学渊”。署款之字迹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代风格均与《湖山平远图》相去甚远。从书风看,当为清代乾隆时代或以后所书,其印色与款之时代相当。但有意思的是,整幅画之构图、笔法均与《湖山平远图》卷有 神似之处。山为平远之景,树为蟹爪之枝,无论赋色、布景,还是意境、气韵,均与《湖山平远图》如出辙。从时代风格看,也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明显地传承郭熙的风格。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是幅颜宗风格的明初山水画。拖尾尚有数家题跋,依次序分别为吴节、陈秋鸿、刘定之、卢祥和颜学渊五家。
对于这件极具艺术与文献价值的明初山水画精品,专家意见颇多分歧。关于此画是幅明画几乎没有多大异议,但对于是否是颜宗之画则有不同看法。早在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就将此画带往广州,与《湖山平远图》卷对比,两卷风格的相似性令人叹为观止,笔者有幸躬逢其事,对两卷作品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并聆听不同专家的鉴定心得。时隔近十年后,笔者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做访问研究,在短暂的半年时间里,再次对《江山胜览图》仔细辨别、鉴赏,并对照《湖山平远图》反复研究、比较,并参阅海内外所藏同时期的其他山水画作品,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江山胜览图》应该是颜宗所画,但款为后添,拖尾之题跋也是后补上去。此乃一幅真画假款的范本。
我们鉴一定幅画,更多地应该注重画之本身笔性及艺术风格、时代风格等。此画之风格与《湖山平远图》纯属一个人笔性,如果肯定《湖山平远图》是颜宗所为,那确认《江山胜览图》是颜宗的笔迹是没有问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两画虽然在构图及技法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并不意味着两画完全相同。首先,两画的尺幅相异,《江山胜览图》比《湖山平远图》长100多厘米;其次,构图之细部大相径庭,比如人物、山头、树丫、林舍,渔舟等等。均是徒俱外形相近而已,若细审之,则可见每一处均各具特色,或赋色,或人物之形态,或山势之布局等等,都存在着巧妙的不同,这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处。《江山胜览图》之构图要比《湖山平远图》略为稀疏,这是两画最明显的相异处,也是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地方。再者,两画技法上的雷同及构思的相似性,也正可说明出自同人之手。
其实,关于《江山胜览图》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款识问题。如果款识与《湖山平远图》 致的话,这件画的真实性是无庸置疑的。这就说明鉴定者已经认同该画之风格与《湖山平远图》是致的。至于假款之原因,有可能是卷尾残缺,原款识剥落,鉴藏者倩人补题;也有可能是作伪者将真款割去,接在假画之尾以充真画,而此画则另外补假款,以达到一画变两画的目的。这种书画作伪被称为“移山头”或“真画假题”,在书画作伪中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些其他特殊原因导致款识非颜宗所题,如代笔等。这需要有深入的材料作进一步的佐证。
至于拖尾后之“颜学渊”,与伪款之“颜宗”非同人笔迹,与《湖山平远图》的作者也非同一人笔迹,当为后人临摹颜宗所为。拖尾后之诸家题跋,也应当是后人临摹上去的。这些题跋当有原本,只是原本遗失或损坏,乃后之收藏者倩人所为。
当然,这种结论姑妄当为一家之言,尚需进一步得到其他资料的佐证(比如时人诗文、史志文献或寄希望于其他画迹的再发现等)。诚能是,则传世最早的广东绘画,可并驾有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