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整套的玉扳指在拍卖场上出现得并不多。一套刚刚以4736万港元在香港春拍中成交的玉扳指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鉴于这套扳指的重要性,加之目前人们对扳指这类物品尤其是宫廷御用扳指的了解甚少,故在这里对扳指的相关知识做一简要介绍,以冀对认识这套乾隆御用玉扳指能够有所帮助。
什么是扳指?
扳指在古代叫谍(音射),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汉代许真《说文解字》对(韦枼)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诗经·卫风》“芄兰”篇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韦枼)”之句,说明商周时期一个能射箭、会驾车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韦枼),可见(韦枼)在那时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器物。当时普通人所用的黼15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极少数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韦枼)在考古中才偶有发现。
考古发现的蒜(韦枼)可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韦枼)最早。这件玉(韦枼)呈深绿色,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八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捆绳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八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是件实用之物。另外,在可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韦枼),形制和妇好墓的玉(韦枼)基本相同。
后来,(韦枼)的功能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且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著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谍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中尤为明显。
满族是依靠骑射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因此,清朝政府对这一立国之本极为重视。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先由“个劲儿”(大约十千克拉力)开始,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都要佩戴(韦枼)以保护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人都有,渐而成为传统。由于是实用,(韦枼)都选韧涩材质制作,大小因人而异,以便套。同时,(韦枼)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
随著清朝政权的巩固,征战的减少,八旗子弟对骑射的娴熟掌握日趋丧失,但佩戴扳指的传统却直保留下来。扳指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扩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贵材料,价格也扶摇直上。在晚清李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中,文七爷的个翡翠扳指价格竟高达九百两银子,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乾隆与扳指
乾隆皇帝是一位修养非常全面的君主,文能琴棋书画,武可骑马射箭,可谓样样精熟。在平时的骑射活动中,乾隆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基本上都是用角类或牙类材料制作,这可以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阅图》和《威弧射鹿图》等绘画作品中得到证明。但是,对于用来陈设和鉴赏的以珍贵材质尤其是玉制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使扳指这种原本是实用为主的日用物品走上了具有很高艺术趣味的大雅之堂,乾隆的精致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他的《御制诗文集》中了解到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解读乾隆皇帝与扳指的历史机缘。
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这是一件质地极为温润,做工相当精致的作品,乾隆帝非常喜爱,于是为之写下了《咏玉(韦枼)》的诗作。诗中乾隆帝将实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与玉扳指做了比较,认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传古”,而玉扳指则是“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高度评价了这阵玉扳指对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启迪和警示。这是乾隆帝的第一首咏扳指诗,后被收录于他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二中。可能是这件扳指给乾隆的印象太深刻了,几个月以后,乾隆帝的诗作中再一次出现了这件扳指的身影,这一次,乾隆对玉扳指之蕴意的发挥更进了步。“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载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这成为日后乾隆帝认识评价其他扳指的基调。从此以後,扳指进入了乾隆帝宏阔的视野之中,直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的四十五年间,乾隆皇帝为诸多玉扳指写过不下五十首诗作,显示出他对这种微小物件持续而长久的关注。
关于比套御用扳指
这套盒装乾隆御用玉扳指共计七枚,制作、包装非常考究,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物的基本风格和特点。七枚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件。所有扳指中膛大小、样式基本一样。其中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诗,做法与前面档案中所提到的“刻御制诗回纹边汉玉扳指”相同,都是常用的回纹边或万字纹边。两件碧玉扳指上所刻御制诗同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中的《咏绿玉(韦枼)》诗;汉玉扳指上所刻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十五中的《古玉(韦枼)》诗;青玉扳指上所刻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九中的《信天主人自箴》诗。两件白玉扳指中一件为阴刻勾云纹饰,另一件则为刻御制诗画意扳指。一老翁头戴斗笠,身着蓑衣,坐于江边山岩之上,注视着水中的钓竿。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身旁为用红色沁色表现的山岩,山中一条小路弯弯而上,山岩中古松森森,别有情趣。画面空余处刻收录于《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二中的《题寒江独钓玉(韦枼)》诗,这是乾隆帝专门为此件画意扳指所写的诗作,因此画面和御题诗之间非常契合。而赤皮青玉扳指则在红色玉皮上阴刻勾云纹地,上面四个开光中阳刻“八徵耄念”四字。这件扳指在清宫档案中是有明确制作记录的。“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接得员外郎福庆押帖,内开:十二月十七日太监鄂鲁里交旧玉螭虎宝 方、日玉钻心一件,随做样赤玉得鹿扳指一件。传旨:交启祥宫将宝一方,钻心一件,照样做扳指,尺寸画样呈览,钦此。随在玉宝上画做扳指一件,玉钻心上画做扳指两件,交鄂鲁里呈览。奉旨:宝不必做扳指,交懋勤殿。钻心准照样做扳指两,牛,钦此。于十八日将玉钻心铡得扳指坯二件,内一件画得阳文‘八徽耄念’字,花纹阴纹,深做,上下边线阳纹,做粉道样并纸样—张,交鄂鲁里呈览。奉旨:照样准做。于五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玉扳指一件,呈进,上留用。”档案中记载所制作的扳指在颜色、铭文、花纹、边线等各方面都与这件赤皮青玉扳指十分吻合,应该是同—件东西。
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装也非常值得关注。外套为剔红海鱼图圆漆盒,由盖和底两部分合成,盒盖外及底外墙朱漆雕落花流水纹,盖上三条鱼戏于滚滚波涛之中,刻划生动。盒内御制《咏玉(韦枼)》诗,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制”款。此盒睢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 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这种风格方面是受晚明嘉靖、万历雕漆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乾隆时期造办处“牙作”中的南方刻竹名匠参与雕漆制作,从而把南方刻竹那种奇峭清新、精致细密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有关。此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的“剔红海兽圆漆盒”和“剔红海水游鱼嵌碧玉磬式两撞盒”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名匠人之手。漆盒之内置极薄而光素的紫檀内胆。内胆盖的上下两面分别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咏玉(韦枼)》和《紫玉(韦枼)》诗。内胆的下半部分与外面漆盒的下半部分内里大小相合,上口沿外翻,恰好与漆盒下半部分的上口沿相叠压,当把内胆下半部分放入漆盒下半部分时,二者严丝台缝。其底外面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和阗玉(韦枼)》诗,内裹平置七个在档案中也叫“脐”的紫檀小圆柱,以固定扳指之用。为避免扳指之间的碰撞摩擦,每个扳指外还配有黄缎围套。这种在漆扳指盒内配胆安脐的做法在清宫档案中也有记载,如“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色、催长舒兴来说:太监厄鲁里交金漆盒—件,内盛白玉扳指—件。传旨:配檀香垫,安脐。钦此。于八月二十一日将金漆盒—件,内盛玉器,配得垫板。呈进,交圆照园讫。”只不过此套御用扳指的内胆更为精致而已。
什么是扳指?
扳指在古代叫谍(音射),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汉代许真《说文解字》对(韦枼)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诗经·卫风》“芄兰”篇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韦枼)”之句,说明商周时期一个能射箭、会驾车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韦枼),可见(韦枼)在那时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器物。当时普通人所用的黼15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极少数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韦枼)在考古中才偶有发现。
考古发现的蒜(韦枼)可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韦枼)最早。这件玉(韦枼)呈深绿色,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八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捆绳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八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是件实用之物。另外,在可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韦枼),形制和妇好墓的玉(韦枼)基本相同。
后来,(韦枼)的功能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且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著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谍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中尤为明显。
满族是依靠骑射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因此,清朝政府对这一立国之本极为重视。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先由“个劲儿”(大约十千克拉力)开始,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都要佩戴(韦枼)以保护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人都有,渐而成为传统。由于是实用,(韦枼)都选韧涩材质制作,大小因人而异,以便套。同时,(韦枼)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
随著清朝政权的巩固,征战的减少,八旗子弟对骑射的娴熟掌握日趋丧失,但佩戴扳指的传统却直保留下来。扳指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扩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贵材料,价格也扶摇直上。在晚清李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中,文七爷的个翡翠扳指价格竟高达九百两银子,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乾隆与扳指
乾隆皇帝是一位修养非常全面的君主,文能琴棋书画,武可骑马射箭,可谓样样精熟。在平时的骑射活动中,乾隆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基本上都是用角类或牙类材料制作,这可以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阅图》和《威弧射鹿图》等绘画作品中得到证明。但是,对于用来陈设和鉴赏的以珍贵材质尤其是玉制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使扳指这种原本是实用为主的日用物品走上了具有很高艺术趣味的大雅之堂,乾隆的精致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他的《御制诗文集》中了解到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解读乾隆皇帝与扳指的历史机缘。
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这是一件质地极为温润,做工相当精致的作品,乾隆帝非常喜爱,于是为之写下了《咏玉(韦枼)》的诗作。诗中乾隆帝将实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与玉扳指做了比较,认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传古”,而玉扳指则是“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高度评价了这阵玉扳指对人的思想所产生的启迪和警示。这是乾隆帝的第一首咏扳指诗,后被收录于他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二中。可能是这件扳指给乾隆的印象太深刻了,几个月以后,乾隆帝的诗作中再一次出现了这件扳指的身影,这一次,乾隆对玉扳指之蕴意的发挥更进了步。“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载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这成为日后乾隆帝认识评价其他扳指的基调。从此以後,扳指进入了乾隆帝宏阔的视野之中,直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的四十五年间,乾隆皇帝为诸多玉扳指写过不下五十首诗作,显示出他对这种微小物件持续而长久的关注。
关于比套御用扳指
这套盒装乾隆御用玉扳指共计七枚,制作、包装非常考究,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物的基本风格和特点。七枚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件。所有扳指中膛大小、样式基本一样。其中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诗,做法与前面档案中所提到的“刻御制诗回纹边汉玉扳指”相同,都是常用的回纹边或万字纹边。两件碧玉扳指上所刻御制诗同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五集》卷四十中的《咏绿玉(韦枼)》诗;汉玉扳指上所刻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十五中的《古玉(韦枼)》诗;青玉扳指上所刻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五集》卷九中的《信天主人自箴》诗。两件白玉扳指中一件为阴刻勾云纹饰,另一件则为刻御制诗画意扳指。一老翁头戴斗笠,身着蓑衣,坐于江边山岩之上,注视着水中的钓竿。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身旁为用红色沁色表现的山岩,山中一条小路弯弯而上,山岩中古松森森,别有情趣。画面空余处刻收录于《高宗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二中的《题寒江独钓玉(韦枼)》诗,这是乾隆帝专门为此件画意扳指所写的诗作,因此画面和御题诗之间非常契合。而赤皮青玉扳指则在红色玉皮上阴刻勾云纹地,上面四个开光中阳刻“八徵耄念”四字。这件扳指在清宫档案中是有明确制作记录的。“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接得员外郎福庆押帖,内开:十二月十七日太监鄂鲁里交旧玉螭虎宝 方、日玉钻心一件,随做样赤玉得鹿扳指一件。传旨:交启祥宫将宝一方,钻心一件,照样做扳指,尺寸画样呈览,钦此。随在玉宝上画做扳指一件,玉钻心上画做扳指两件,交鄂鲁里呈览。奉旨:宝不必做扳指,交懋勤殿。钻心准照样做扳指两,牛,钦此。于十八日将玉钻心铡得扳指坯二件,内一件画得阳文‘八徽耄念’字,花纹阴纹,深做,上下边线阳纹,做粉道样并纸样—张,交鄂鲁里呈览。奉旨:照样准做。于五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玉扳指一件,呈进,上留用。”档案中记载所制作的扳指在颜色、铭文、花纹、边线等各方面都与这件赤皮青玉扳指十分吻合,应该是同—件东西。
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装也非常值得关注。外套为剔红海鱼图圆漆盒,由盖和底两部分合成,盒盖外及底外墙朱漆雕落花流水纹,盖上三条鱼戏于滚滚波涛之中,刻划生动。盒内御制《咏玉(韦枼)》诗,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制”款。此盒睢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 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这种风格方面是受晚明嘉靖、万历雕漆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乾隆时期造办处“牙作”中的南方刻竹名匠参与雕漆制作,从而把南方刻竹那种奇峭清新、精致细密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有关。此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的“剔红海兽圆漆盒”和“剔红海水游鱼嵌碧玉磬式两撞盒”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名匠人之手。漆盒之内置极薄而光素的紫檀内胆。内胆盖的上下两面分别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咏玉(韦枼)》和《紫玉(韦枼)》诗。内胆的下半部分与外面漆盒的下半部分内里大小相合,上口沿外翻,恰好与漆盒下半部分的上口沿相叠压,当把内胆下半部分放入漆盒下半部分时,二者严丝台缝。其底外面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和阗玉(韦枼)》诗,内裹平置七个在档案中也叫“脐”的紫檀小圆柱,以固定扳指之用。为避免扳指之间的碰撞摩擦,每个扳指外还配有黄缎围套。这种在漆扳指盒内配胆安脐的做法在清宫档案中也有记载,如“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色、催长舒兴来说:太监厄鲁里交金漆盒—件,内盛白玉扳指—件。传旨:配檀香垫,安脐。钦此。于八月二十一日将金漆盒—件,内盛玉器,配得垫板。呈进,交圆照园讫。”只不过此套御用扳指的内胆更为精致而已。